《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二十四 (1)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二十四 (1)
1.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二十四
啟玄子次註林億孫竒髙保衡等奉敕校正孫兆重改誤
孟春始至,黃帝燕坐,臨觀八極,正八風之氣,而問雷公曰:「隂陽之類,經脉之道,五中所主,何藏最貴孟春始至,謂立春之日也。燕,安也。觀八極,謂視八方逺際之色。正八風,謂候八方所至之風,朝會於太一者也。五中,謂五藏。
~~,~~新校正云:「詳八風朝太一,具《天元玉𠕋》中,又按楊上善云:『夫天爲陽,地爲隂,人爲和,隂無其陽,衰殺無已,陽無其隂,生長不止,生長不止則傷於隂,隂傷則隂災起,衰殺不已則傷於陽,陽傷則陽禍生矣。故須聖人在天地間,和隂陽氣,令萬物生也。
和氣之道,謂先脩身爲德,則隂陽氣和,隂陽氣和則八節風調,八節風調則八虚風止於是,疵癘不起,嘉祥竟集,此亦不知所以然而然也。故黃帝問身之經脉貴賤,依之調攝修德於身,以正八風之氣。』」。」
雷公對曰:「春,甲乙,青,中主肝,治七十二日,是脉之主時,臣以其藏最貴東方甲乙,春氣主之,自然青色,内通肝也。〈金匱眞言論〉曰:「東方青色,入通於肝。」故曰:「青中主肝也。」然五行之氣,各王七十二日,五積而乘之,則終一歲之數三百六十日,故云治七十二日也。夫四時之氣,以春爲始,五藏之應,肝藏合之,公故以其藏爲最貴藏,或爲道,非也。
」
帝曰:「却𫝹《上下經》《隂陽》《從容》,子所言貴,最其下也從容,謂安緩,比類也。帝𫝹《脉經》上下篇,隂陽比類形氣,不以肝藏爲貴,故謂公之所貴最其下也。。」
雷公致齋七日,旦復侍坐悟非,故齋以洗心。願益,故坐而復請。。
帝曰:「三陽爲經,二陽爲維,一陽爲游部經,謂經綸,所以濟成務。維,謂維持,所以繫天眞。游,謂游行。部,謂身形部分也。故主氣者,濟成務。化榖者,繫天眞。主色者,散布精微,游行諸部也。~~,~~新校正云:「按楊上善云:『三陽,足太陽脉也,從目内眥上頭,分爲四道,下項并正別脉,上下六道,以行於背與身爲經。二陽,足陽明脉也,從鼻而起,下咽,分爲四道并正別脉,六道上下行腹,綱維於身。
一陽,足少陽脉也,起目外眥,絡頭,分爲四道,下缺盆,并正別脉,六道上下生,經營百節,流氣三部,故曰游部。』」。此知五藏終始觀其經綸,維繫游部之義,則五藏之終始可謂知矣。三陽爲表,二隂爲裏三陽,太陽。二隂,少隂也。少隂與太陽爲表裏,故曰三陽爲表,二隂爲裏。
一隂至絕作朔晦,却具合以正其理一隂,厥隂也。厥,猶盡也。《靈樞經》曰:「亥爲左足之厥隂,戌爲右足之厥隂,兩隂俱盡,故曰厥隂。」夫隂盡爲晦,隂生爲朔。厥隂者,以隂盡爲義也,徵其氣王則朔,適言其氣盡則晦,旣見其朔,又當其晦,故曰:「一隂至絕,作朔晦也。
白話文:
春天剛開始的時候,黃帝安靜地坐著,觀察四面八方的景象,感受八個方向的風的變化,然後問雷公:「陰陽的種類,經脈的道理,五臟所主管的功能,哪個臟器最重要?」
(註:春天剛開始,指的是立春這一天。安坐,就是安靜地坐著。觀察四面八方,就是看遠處各方向的景色。感受八方風,就是觀察從各方向吹來的風,這些風都朝向太一的方向聚集。五臟,指的是五個主要臟器。)
新校正的說法是:「詳細關於八方風朝向太一的說法,在《天元玉𠕋》中有記載。另外,根據楊上善的說法:『天為陽,地為陰,人為陰陽的結合。陰沒有陽的滋養,就會衰敗死亡,陽沒有陰的制約,就會過度生長。過度生長會傷害陰,陰受到傷害就會有陰方面的災禍。衰敗死亡如果沒有停止,就會傷害陽,陽受到傷害就會有陽方面的災禍。所以需要聖人在天地間調和陰陽之氣,使萬物得以生長。調和之法,就是先修身養德,這樣陰陽之氣就會調和,陰陽之氣調和,四季的風就會順暢,四季的風順暢,虛邪之風就會停止,於是疾病不會發生,吉祥的事情就會聚集,這也是一種自然而然的規律。』所以黃帝詢問身體經脈的貴賤,來依據調攝修身養德,來端正八方之風的氣。」
雷公回答說:「春天,屬於甲乙木,顏色是青色,五臟中主要對應的是肝臟,主管七十二天,是脈氣主要運行的時段。我認為肝臟是最重要的臟器,因為東方甲乙木,是春天的氣息,自然呈現青色,在內對應肝臟。《金匱真言論》說:『東方青色,與肝相通。』所以說『青色主要對應肝臟』。五行的氣,每個主管七十二天,五個加起來就等於一年的三百六十天,所以說主管七十二天。四季的氣息,以春天開始,五臟中肝臟與之相應,所以我認為肝臟是最重要的臟器。」
黃帝說:「我已經研究過《上下經》、《陰陽》、《從容》這些經典,你說肝臟最重要,其實它只是排在比較後面的。我研究過脈經的上下篇,陰陽的各種形態和氣息,並沒有說肝臟最重要,所以我認為你說的肝臟最重要,其實是比較次要的。」(註:從容,指安靜舒緩地進行研究,比對。)
雷公齋戒七天,早晨又去侍奉黃帝,這時他才領悟到自己之前的理解是錯誤的,所以齋戒以洗滌內心。他希望能夠得到更多的知識,所以再次請教。
黃帝說:「三陽脈是經脈的主幹,二陽脈是維繫經脈的,一陽脈是身體各部位遊走的。經脈像經綸,用來成就身體的各種功能。維脈像維繫繩索,用來繫住身體的根本。遊脈像遊行,在身體各部位運行。所以主氣的經脈,是成就身體功能的。消化水穀的經脈,是維繫身體根本的。主管顏色的經脈,是將精微物質散布到身體各個部位的。」
新校正的說法是:「根據楊上善的說法:『三陽脈,是指足太陽脈,從眼內角向上到頭部,分為四條,向下到項部,與其他脈絡相連,總共有六條,在背部和身體運行,像經脈一樣。二陽脈,是指足陽明脈,從鼻子開始,向下到咽喉,分為四條,與其他脈絡相連,總共有六條,在腹部上下運行,像維繫身體的綱紀一樣。一陽脈,是指足少陽脈,從眼外角開始,絡到頭部,分為四條,向下到缺盆,與其他脈絡相連,總共有六條,在全身各關節之間運行,將氣運行到身體各個部位,所以說是遊部。』」這說明了五臟有始有終,通過觀察經脈的經綸、維繫和遊走的功能,就可以理解五臟的起始和終止。三陽脈在身體表面,二陰脈在身體內部。(註:三陽,指的是太陽脈。二陰,指的是少陰脈。少陰脈與太陽脈互為表裡,所以說三陽在表,二陰在裡。)
一陰脈到了盡頭,就進入朔晦的狀態,這是在解釋陰陽變化的道理。(註:一陰,指的是厥陰脈。厥,有盡頭的意思。《靈樞經》說:「亥時是左腳的厥陰脈,戌時是右腳的厥陰脈,兩個陰脈都到了盡頭,所以叫厥陰脈。」陰氣到了盡頭就是晦暗,陰氣開始生長就是朔。厥陰脈,意思是陰氣到了盡頭。考察它的氣息旺盛的時候就是朔,說它的氣息到了盡頭就是晦。既然看到了朔,又應該想到晦,所以說「一陰脈到了盡頭,就進入朔晦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