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唐·王冰編注,宋·林億、高保衡、孫奇校正

《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 黃帝内經素問遺編 (2)

回本書目錄

黃帝内經素問遺編 (2)

1. 黃帝内經素問遺編

降,可折其所勝也折勝其標而虚其本也,故折其勝也。當刺手太隂之所出,刺手陽明之所入手太隂之所出,少商穴也,在手大指之端,内側去爪甲如韭葉,手太隂之井也,刺可同身寸之一分,留三呼而急出之。手陽明之所入,曲池穴也,在肘外輔,屈肘兩骨之閒陷中,手陽明之合,刺可同身寸之一寸五分,留七呼,動氣應手,至而急出之。

火欲降而地玄窒抑之,降而不入,抑之鬱,發散而可矣二日不降,七日降,欲下而鬱,散之速,可刺之也。當折其所勝,可散其鬱火鬱折,水可以除之。當刺足少隂之所出,刺足太陽之所入足少隂之所出,湧泉穴也,在足心陷者中,屈足捲指宛宛中,足少隂之井,刺可同身寸之三分,留三呼,動氣至,急出之,先左後右。

足太陽之所入委中穴,在膕中央約文中,動脉應手,足太陽之合也,刺可同身寸之五分,留七呼,氣至而急出之,先左後右,二次同其法刺也。土欲降而地蒼窒抑之,降而不下,抑之鬱,發散而可入五日不降,十日降,欲降而鬱,散而可速刺之。當折其勝,可散其鬱土鬱折,水可除其苦。

,當刺足厥隂之所出,刺足少陽之所入足厥隂之所出,大敦穴也,在足太指端,去爪甲上如韭葉及三毛之中,足厥隂井也,刺可同身寸之三分,留十呼,動氣,急出之。足少陽之所入,陽陵泉穴,在膝下同身寸之一寸,胻骨外廉陷者中,是足少陽之合,刺可同身寸之六分,留十呼,動氣至,急出之。

金欲降而地彤窒抑之,降而不下,抑之鬱,發散而可入四日不降,九日降,欲下而鬱,散可速刺也。當折其勝,可散其鬱金鬱折,火可以除之。當刺心包絡所出,刺手少陽所入也心包絡所出,中衝穴也,在中指之端去爪甲如韭葉,是手心主之井,刺可同身寸之一分,留二呼,動氣至,急出之。

手少陽之所入,天井穴也,在肘外大骨之後,肘後同身寸之一寸,兩筋閒陷者中,屈肘得之,手少陽合刺可同身寸之一寸,留十呼,動氣應手,至而急出之。水欲降而地阜窒抑之,降而不下,抑之鬱,發散而可入一日不降,六日降,欲下而鬱,散先可刺之也。當折其土,可散其鬱折其所勝,可以散之也。

,當刺足太隂之所出,刺足陽明之所入足太隂之所出,隱白穴也,在足大指之端側去爪甲如韭葉,足太隂之井刺可同身寸之一分,留三呼,得氣至乃出之。足陽明之所入,三里穴,在膝下三寸,胻骨外廉兩筋閒,足陽明之所合刺可同身寸之五分,留十呼,得氣至而急出之。」

帝曰:「五運之至,有前後與升降往來,有所承抑之,可得聞乎刺法?」

歧伯曰:「當取其化源也。是故太過取之,不及資之。太過取之,次抑其鬱,取其運之化源,令折鬱氣。不及扶資,以扶運氣,以避虚邪也不及者,當資其化鴻,以補其所虧,令不勝。資取之法,令出《密語》資取化源法,方明於《玄珠密語》第一卷中。」

白話文:

《黃帝內經素問遺編》白話文翻譯:

如果火氣下降受阻,可以用針灸方法來疏通。 應刺手太陰經的起始穴位少商穴(位於大拇指內側指甲邊緣,如韭菜葉般寬),針刺深度為身寸的十分之一,留針三呼(三次呼吸)後迅速拔針。同時也應刺手陽明經的終止穴位曲池穴(位於肘外側橫紋盡頭,屈肘時兩骨之間的凹陷處),針刺深度為身寸的一寸五分,留針七呼,感覺到氣至後迅速拔針。 火氣下降不通,兩天內未見好轉,七天內仍未下降,則需快速散火,此時可針灸。 應刺其相剋的臟腑,以達到散火的目的,水能克火,所以可以用針灸來疏通水氣。 應刺足少陰經的起始穴位湧泉穴(位於足心凹陷處,屈足捲指時出現的凹陷),針刺深度為身寸的三分之一,留針三呼,感覺到氣至後迅速拔針,先左後右。同時也應刺足太陽經的終止穴位委中穴(位於膝窩正中),針刺深度為身寸的五分之一,留針七呼,感覺到氣至後迅速拔針,先左後右,兩次施針都遵循此法。

土氣下降受阻也用相似的處理方法。五日內未見好轉,十日內仍未下降,則需快速散土,此時可針灸。應刺其相剋的臟腑,以達到散土的目的,水能克土,所以可以用針灸來疏通水氣。 應刺足厥陰經的起始穴位大敦穴(位於大拇指外側指甲邊緣,如韭菜葉般寬,與三條毛髮齊平),針刺深度為身寸的三分之一,留針十呼,感覺到氣至後迅速拔針。同時也應刺足少陽經的終止穴位陽陵泉穴(位於膝蓋外側下緣,腓骨小頭前下方凹陷處),針刺深度為身寸的六分之一,留針十呼,感覺到氣至後迅速拔針。

金氣下降受阻也用相似的處理方法。四日內未見好轉,九日內仍未下降,則需快速散金,此時可針灸。應刺其相剋的臟腑,以達到散金的目的,火能克金,所以可以用針灸來疏通火氣。 應刺心包絡經的起始穴位中衝穴(位於中指尖端指甲邊緣,如韭菜葉般寬),針刺深度為身寸的十分之一,留針二呼,感覺到氣至後迅速拔針。同時也應刺手少陽經的終止穴位天井穴(位於肘外側,肱骨外上髁後方,屈肘時兩筋之間的凹陷處),針刺深度為身寸的一寸,留針十呼,感覺到氣至後迅速拔針。

水氣下降受阻也用相似的處理方法。一日內未見好轉,六日內仍未下降,則需快速散水,此時可針灸。應刺其相剋的臟腑,以達到散水的目的,土能克水,所以可以用針灸來疏通土氣。

應刺足太陰經的起始穴位隱白穴(位於大腳趾內側指甲邊緣,如韭菜葉般寬),針刺深度為身寸的十分之一,感覺到氣至後拔針。同時也應刺足陽明經的終止穴位三里穴(位於膝蓋下三寸,脛骨外側緣,兩筋之間),針刺深度為身寸的五分之一,留針十呼,感覺到氣至後迅速拔針。

黃帝問道:「五運的運行,有先後順序和升降變化,有些會互相抑制,請問針灸的施治方法呢?」

歧伯回答:「應當抓住其氣化的源頭。所以,氣太盛就瀉之,氣不足就補之。氣太盛就先抑制其鬱滯,抓住其運化的源頭,使鬱氣消散。氣不足就加以扶助,以增強運行的氣,避免虛邪入侵。氣不足,就應當滋養其化生的本源,以補充其不足,使之不至於衰弱。 補瀉的方法,詳見《密語》中關於資取化源法的詳細說明,在《玄珠密語》第一卷中有更詳細的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