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九 (2)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九 (2)
1.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九
是故其死皆病六七日間者,以此也。其不兩感於寒者,七日,巨陽病衰,頭痛少愈邪氣漸退,經氣漸和,故少愈。八日,陽明病衰,身熱少愈。九日,少陽病衰,耳聾微聞。十日,太隂病衰,腹減如故則思飲食。十一日,少隂病衰,渴止不滿,舌乾已而嚏。十二日,厥隂病衰,囊縱,少腹微下,大氣皆去,病日已矣大氣,謂大邪之氣也。
是故其愈皆病十日已上者,以此也。」
帝曰:「治之柰何?」
歧伯曰:「治之各通其藏脉,病日衰已矣,其未滿三日者可汗而已,其滿三日者可𣳘而已此言表裏之大體也。《正理傷寒論》曰:「脉大浮數,病爲在表,可發其汗。脉細沉數,病在裏,可下之。」由此則雖日過多,但有表證,而脉大浮數,猶宜發汗,日數雖少,即有裏證,而脉沉細數,猶宜下之,正應隨脉證以汗下之。。」
帝曰:「熱病已愈,時有所遺者,何也邪氣衰去不盡,如遺之在人也。?」
歧伯曰:「諸遺者,熱甚而強食之,故有所遺也。若此者,皆病已衰而熱有所藏,因其榖氣相薄,兩熱相合,故有所遺也。」
帝曰:「善。治遺柰何?」
歧伯曰:「視其虚實,調其逆從,可使必已矣審其虚實而補寫之,則必已。。」
帝曰:「病熱當何禁之?」
歧伯曰:「病熱少愈,食肉則復,多食則遺,此其禁也是所謂戒食勞也。熱雖少愈,猶未盡除,脾胃氣虚,故未能消化,肉堅食駐,故熱復生。復,謂復舊病也。。」
帝曰:「其病兩感於寒者,其脉應與其病形何如?」
歧伯曰:「兩感於寒者,病一日則巨陽與少隂俱病,則頭痛口乾而煩滿新校正云:「按《傷寒論》云:『煩滿而渴』。」。二日則陽明與太隂俱病,則腹滿、身熱、不欲食、譫言譫言,謂妄謬而不次也。~~,~~新校正云:「按楊上善云:『多言也。』」。三日則少陽與厥隂俱病,則耳聾、囊縮而厥、水漿不入、不知人,六日死巨陽與少隂爲表裏,陽明與太隂爲表裏,少陽與厥隂爲表裏,故兩感寒氣同受其邪。帝曰:「五藏已傷,六府不通,榮衞不行,如是之後,三日乃死,何也?」。
」
歧伯曰:「陽明者,十二經脉之長也,其血氣盛,故不知人。三日,其氣乃盡,故死矣以上承氣海,故三日氣盡乃死。凡病傷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爲病温,後夏至日者爲病暑,暑當與汗皆出勿止此以熱多少盛衰而爲義也。陽熱未盛爲寒所制,故爲病曰温。陽熱大盛,寒不能制,故爲病曰暑。
然暑病者當與汗之令愈,勿反止之令其甚也。~~,~~新校正云:「按凡病傷寒已下,全元起本在〈竒病論〉中,王氏移於此,楊上善云:『冬傷於寒輕者,夏至以前發爲温病。冬傷於寒甚者,夏至以後發爲暑病。』」。」
白話文:
重廣補註黃帝內經素問卷第九
因此,那些病死在六七天之內的人,都是因為這個原因。沒有再次受寒的人,七天時,巨陽病氣衰弱,頭痛略微減輕,邪氣逐漸退去,經氣漸漸調和,所以略微好轉。八天時,陽明病氣衰弱,發熱略微減輕。九天時,少陽病氣衰弱,耳朵聽力減退,聲音微弱可聞。十天時,太陰病氣衰弱,腹部消瘦如常,便開始想吃東西。十一天時,少陰病氣衰弱,口渴停止,但喝水不覺得滿足,舌頭乾燥,接著打噴嚏。十二天時,厥陰病氣衰弱,陰囊鬆弛,少腹部略微下陷,全身氣息衰竭,疾病至此結束,所謂的大氣,指的是致病的邪氣。
因此,那些病癒都在十天以上的人,也是因為這個原因。
黃帝問道:「那該如何治療呢?」
歧伯回答道:「治療方法是疏通各個臟腑經脈,等到病情自然衰退。發病未滿三天者,可以用發汗的方法治療;發病滿三天者,可以用瀉下(通便)的方法治療。這是表裡證的總體原則。《傷寒論》說:『脈浮大數,病在表,可發汗。脈沉細數,病在裡,可下之。』由此可知,即使病程超過許多天,但只要有表證,脈象浮大數,仍然應該發汗;即使病程較短,但只要有裡證,脈象沉細數,仍然應該瀉下。總之,應該根據脈象和病症,決定是否發汗或瀉下。」
黃帝問道:「熱病痊癒後,有時還會留下一些後遺症,這是為什麼呢?邪氣衰退後並沒有完全消失,好像還遺留在了人體內。」
歧伯回答道:「這些後遺症,都是因為病情嚴重時強行飲食所造成的。像這種情況,都是病情已經衰弱,但熱邪還殘留在體內,因為食物的氣機與熱邪互相影響,兩種熱邪互相結合,所以才會留下後遺症。」
黃帝說:「很好。治療後遺症該怎麼辦呢?」
歧伯回答道:「觀察病人的虛實情況,調整治療方法,使其順應病情,就能使疾病痊癒。仔細判斷虛實,然後再補益或瀉下,就能痊癒。」
黃帝問道:「患熱病時應該忌諱什麼呢?」
歧伯回答道:「熱病略微好轉時,吃肉就會復發,多吃則會留下後遺症,這就是應該忌諱的。這就是所謂的戒食勞作。雖然熱邪略微好轉,但還沒有完全消除,脾胃氣虛,所以還不能消化食物,肉類食物難以消化,所以熱邪又會復發。復發,指的是舊病復發。」
黃帝問道:「再次受寒的病人,脈象和病症表現如何?」
歧伯回答道:「再次受寒的病人,第一天巨陽和少陰同時生病,就會頭痛、口乾舌燥、胸腹脹滿。新校正註釋說:『按《傷寒論》說:「煩滿而渴」。』第二天陽明和太陰同時生病,就會腹部脹滿、發熱、不想吃東西、胡言亂語。胡言亂語,指說話語無倫次。新校正註釋說:『按楊上善說:「多言也」。』第三天少陽和厥陰同時生病,就會耳朵聽不見、陰囊收縮、厥逆(四肢厥冷)、不能喝水、神志不清。六天就會死亡。巨陽與少陰互為表裡,陽明與太陰互為表裡,少陽與厥陰互為表裡,所以再次受寒會同時受到邪氣的侵襲。黃帝問道:「五臟已經受損,六腑不通暢,營衛運行失常,這種情況下,三天就會死亡,這是為什麼呢?」
歧伯回答道:「陽明經是十二經脈中最長的,它的氣血旺盛,所以神志不清。三天之後,它的氣血耗盡,所以就死了。陽明經在上接承氣海,所以三天氣血耗盡便死亡。凡是患傷寒而轉為溫病的,夏至日之前發病的稱為溫病,夏至日之後發病的稱為暑病。暑病應該發汗,不可阻止汗出。這是根據熱邪的多少、盛衰而定的。陽熱尚未盛,被寒邪所遏制,所以發病稱為溫病。陽熱非常盛,寒邪不能遏制,所以發病稱為暑病。
但是暑病應該發汗使其痊癒,不要反過來阻止汗出,以免病情加重。新校正註釋說:『按凡病傷寒已下,全元起本在〈竒病論〉中,王氏移於此,楊上善說:「冬傷於寒輕者,夏至以前發為溫病。冬傷於寒甚者,夏至以後發為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