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九 (1)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九 (1)
1.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九
啟玄子次註林億孫竒髙保衡等奉敕校正孫兆重改誤
黃帝問曰:「𫝆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或愈或死,其死皆以六七日之閒,其愈皆以十日以上者,何也?不知其解,願聞其故寒者,冬氣也,冬時嚴寒,萬類深藏,君子固密不傷於寒,觸冒之者乃名傷寒,其傷於四時之氣,皆能爲病。以傷寒爲毒者,最乘殺厲之氣,中而即病名曰傷寒,不即病者,寒毒藏於肌膚,至夏至前變爲温病,夏至後變爲熱病,然其發起皆爲傷寒致之,故曰:「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新校正云:「按《傷寒論》云:『至春變爲温病,至夏變爲暑病。
』與王注異。王注本《素問》爲說,《傷寒論》本《隂陽大論》爲說,故此不同。」。」
歧伯對曰:「巨陽者,諸陽之屬也巨,大也。太陽之氣,經絡氣血,榮衞於身,故諸陽氣皆所宗屬。其脉連於風府風府,穴名也,在項上入髮際同身寸之一寸宛宛中是。故爲諸陽主氣也足太隂脉浮,氣之在頭中者,凡五行,故統主諸陽之氣。人之傷於寒也,則爲病熱,熱雖甚不死寒毒薄於肌膚,陽氣不得散發而内怫結,故傷寒者反爲病熱。其兩感於寒而病者,必不免於死藏府相應而俱受寒,謂之兩感。
」
帝曰:「願聞其狀謂非兩感者之形證。。」
歧伯曰:「傷寒一日,巨陽受之三陽之氣,太陽脉浮,脉浮者外在於皮毛,故傷寒一日太陽先受之。故頭項痛,腰脊強上文云:「其脉連於風府。」略言也。細而言之者,足太陽脉從巔入絡腦,還出別下項,循肩髆内,俠脊,抵腰中,故頭項痛、腰脊強。~~,~~新校正云:「按《甲乙經》及《太素》作:『頭項與腰脊皆痛』。
」。二日,陽明受之以陽感熱,同氣相求,故自太陽入陽明也。陽明主肉,其脉俠鼻絡於目,故身熱、目疼而鼻乾、不得卧也身熱者,以肉受邪,胃中熱煩,故不得卧,餘隨脉絡之所生也。三日,少陽受之,少陽主膽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膽作骨,元起注云:『少陽者,肝之表,肝候筋,筋會於骨,是少陽之氣所榮,故言主於骨。』《甲乙經》《太素》等並作『骨』。
」,其脉循脇,絡於耳,故胸脇痛而耳聾。三陽經絡皆受其病,而未入於藏者,故可汗而已以病在表,故可汗也。~~,~~新校正云:「按全元起云:『「藏」作「府」。』元起注云:『傷寒之病,始入於皮膚之腠理,漸勝於諸陽而未入府,故須汗發其寒熱而散之。』《太素》亦作『府』。
」。
四日,太隂受之陽極而隂受也。太隂脉布胃中,絡於嗌,故腹滿而嗌乾。五日,少隂受之,少隂脉貫腎,絡於肺,繫舌本,故口燥舌乾而渴。六日,厥隂受之,厥隂脉循隂器而絡於肝,故煩滿而囊縮,三隂三陽五藏六府皆受病,榮衞不行,五藏不通則死矣死,猶嘶也。言精氣皆嘶也。
白話文:
黃帝問說:「所有發熱的疾病,都屬於傷寒這類嗎?有的會痊癒,有的會死亡,死亡的通常在六七天之間,痊癒的通常在十天以上,這是為什麼呢?我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希望能夠聽您解釋。寒冷,是冬天的氣候,冬天時天氣嚴寒,萬物都深藏起來,君子注重保密,不被寒冷所傷。那些被寒冷侵襲的人才叫做傷寒。被四季的氣候所傷,都可能引發疾病。而把傷寒當作最厲害的毒邪,是因為它乘著最凶猛的邪氣,一旦侵入就會立即發病,這就叫做傷寒。如果沒有立即發病,那就是寒毒潛藏在肌膚裡,在夏至之前會轉變成溫病,夏至之後會轉變成熱病。然而,這些疾病的發作都因為傷寒引起的,所以說『發熱的疾病都屬於傷寒這類。』」
歧伯回答說:「巨陽,是所有陽氣的歸屬。巨,意思是廣大。太陽之氣,經絡氣血,運行於全身,所以所有陽氣都歸屬於它。它的脈絡連接到風府穴,風府穴在脖子後面的髮際內一寸的凹陷處。所以它是所有陽氣的主導。足太陽脈浮在表面,氣在頭部的運轉,遵循五行,因此統管所有的陽氣。人如果被寒邪侵襲,就會發熱。熱雖然很嚴重,也不會立即死亡,是因為寒毒只是停留在肌膚表面,陽氣無法散發出去,反而內鬱結,所以傷寒反而會變成發熱的疾病。如果是同時感受寒邪而發病的,必然會死亡,因為內臟同時受到寒邪的侵襲,這叫做兩感。」
黃帝問說:「我想了解一下不是兩感的情況下的症狀。」
歧伯說:「傷寒第一天,巨陽受到侵襲,也就是太陽經的陽氣受到影響。太陽經脈浮在表面,浮在皮膚毛髮之間,所以傷寒第一天太陽經會先受到影響。因此會頭痛、脖子僵硬、腰背強直。前面說過:『它的脈絡連接到風府穴』,這是簡單的說法。詳細地說,足太陽經脈從頭頂進入大腦,再從脖子後面出來,沿著肩膀內側,夾著脊椎,到達腰部,所以會頭痛、脖子僵硬、腰背強直。第二天,陽明經受到侵襲,因為陽邪會互相吸引,所以病邪從太陽經進入陽明經。陽明經主管肌肉,它的脈絡夾著鼻子,連繫眼睛,所以會身體發熱、眼睛疼痛、鼻子乾燥、無法安睡。身體發熱是因為肌肉受到邪氣侵擾,胃中發熱煩躁,所以無法安睡,其他症狀是隨著經脈所產生的。第三天,少陽經受到侵襲,少陽經主管膽(或骨),它的脈絡循著兩脅,連繫耳朵,所以會胸脅疼痛、耳朵聽不清。這時,三條陽經都受到疾病的影響,但是還沒有進入內臟,所以可以通過發汗來治療,因為病邪還在體表。第四天,太陰經受到侵襲,這是陽氣達到極點後陰氣開始受到影響。太陰經脈分布在胃中,連繫喉嚨,所以會腹脹、喉嚨乾燥。第五天,少陰經受到侵襲,少陰經脈貫穿腎臟,連繫肺臟,連結舌根,所以會口乾舌燥、口渴。第六天,厥陰經受到侵襲,厥陰經脈循著陰部,連繫肝臟,所以會煩躁不安、陰囊收縮。三條陰經和三條陽經、五臟和六腑都受到疾病的影響,營氣和衛氣都不能正常運行,五臟氣機不通,就會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