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唐·王冰編注,宋·林億、高保衡、孫奇校正

《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九 (3)

回本書目錄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九 (3)

1.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九

肝熱病者,小便先黃、腹痛、多卧、身熱肝之脉環隂器,抵少腹而上,故小便不通,先黃、腹痛、多卧也。寒薄生熱,身故熱焉。熱爭則狂言及驚、脇滿痛、手足躁、不得安卧經絡雖已受熱,而神藏猶未納邪,邪正相薄故云爭也,餘爭同之,又肝之脉從少腹上,俠胃,貫鬲,布脇肋,循喉嚨之後,絡舌本,故狂言、脇滿痛也。肝性靜而主驚駭,故病則驚、手足躁擾、卧不得。

庚辛甚,甲乙大汗,氣逆則庚辛死肝主木,庚辛爲金,金剋木故甚,死於庚辛也。甲乙爲木,故大汗於甲乙。刺足厥隂少陽厥隂肝脉,少陽膽脉。其逆則頭痛員員,脉引衝頭也肝之脉自舌本循喉嚨之後,上出額與督脉會於巔,故頭痛員員,然脉引衝於頭中也。員員,謂似急也。

心熱病者,先不樂,數日乃熱夫所以任治於物者,謂心。病氣入於經絡則神不安治,故先不樂,數日乃熱也。熱爭則卒心痛、煩悶、善嘔、頭痛、面赤、無汗心手少隂脉起於心中,其支別者,從心系上俠咽。小腸之脉直行者,循咽,下鬲,抵胃。其支別者,從缺盆循頸,上頰,至目外眥,故卒心痛、煩悶、善嘔、頭痛、面赤也。

心在液爲汗,𫝆病熱故無汗以出。~~,~~新校正云:「按《甲乙經》『外眥』作『兌眥』,王注〈厥論〉亦作『兌眥』,『外』當作『兌』。」。壬癸甚,丙丁大汗,氣逆則壬癸死心主火,壬癸爲水,水滅火故甚,死於壬癸也。丙丁爲火,故大汗於丙丁,氣逆之證經闕其文。

刺手少隂太陽少隂心脉,太陽小腸脉。

脾熱病者,先頭重、頰痛、煩心、顏青、欲嘔、身熱胃之脉起於鼻交頞中,下循鼻外,入上齒中,還出俠口,環脣,下交承漿,却循頤後下廉,出大迎,循頰車,上耳前,過客主人,循髮際,至額顱,故先頭重、頰痛、顏青也。脾之脉支別者,復從胃別上鬲,注心中,其直行者,上鬲,俠咽,故煩心欲嘔而身熱也。

~~,~~新校正云:「按《甲乙經》《太素》云:『脾熱病者,先頭重、顏痛。』無『顏青』二字也。」。熱爭則腰痛不可用俛仰,腹滿𣳘、兩頷痛胃之脉支別者,起胃下口,循腹裏,下至氣街中而合,以下髀。氣街者,腰之前,故腰痛也。脾之脉,入腹,屬脾,絡胃,又胃之脉自交承漿,却循頤後下廉,出大迎,循頰車,故腹滿𣳘而兩頷痛。甲乙甚,戊己大汗,氣逆則甲乙死脾主土,甲乙爲木,木伐土故甚,死於甲乙也。

戊己爲土,故大汗於戊己,氣逆之證經所未論。刺足太隂陽明太隂脾脉,陽明胃脉。~~,~~新校正云:「按《甲乙經》、〈熱病〉下篇云:『病先頭重、顏痛、煩心、身熱,熱爭則腰痛不可用俛仰,腹滿、兩頷痛,其暴𣳘善飢而不欲食,善噫,熱中,足清,腹脹,食不化,善嘔,𣳘有膿血,苦嘔無所出,先取三里後,取太白章門。』」。

白話文:

肝熱病患者,一開始小便發黃,接著腹痛、嗜睡、發熱。肝經脈絡循行於陰器,到達少腹後向上走,因此小便不通暢,才會先出現小便發黃、腹痛、嗜睡的症狀。寒邪輕微導致體內產生熱邪,所以才會發熱。熱邪亢盛則會出現狂言、驚恐、脅肋部脹滿疼痛、手足煩躁不安、無法安睡等症狀。雖然經絡已經受到熱邪侵犯,但臟腑神氣尚未完全被邪氣所侵犯,邪正雙方互相抗爭,所以稱為「爭」。其他症狀的發生機制也類似。肝經脈絡從少腹向上走,經過胃部,貫穿膈肌,佈於脅肋,沿著喉嚨後方,連繫到舌根,所以會出現狂言、脅肋脹滿疼痛的症狀。肝臟的特性是靜而不動,主司驚恐,所以肝臟生病時,患者會出現驚恐、手足躁動不安、無法安睡等症狀。

庚辛(庚金、辛金)日病情嚴重,甲乙(甲木、乙木)日則大汗淋漓。氣逆則在庚辛日病情危急,肝屬木,庚辛屬金,金克木,故病情在庚辛日加重,甚至危及生命。甲乙屬木,所以甲乙日會大量出汗。治療時應針刺足厥陰肝經與少陽膽經。如果病情逆轉,則會出現頭痛劇烈,脈象衝擊頭部的症狀。肝經脈絡從舌根循行至喉嚨後方,向上到達額頭,與督脈會合於頭頂,所以會出現頭痛劇烈的症狀,脈象也衝擊頭部。頭痛劇烈,指的是像要裂開一樣的疼痛。

心熱病患者,一開始會感到不愉快,幾天后才會發熱。心臟主管人的精神意識活動,病邪入侵經絡,使神氣不安寧,所以一開始會感到不愉快,幾天后才會發熱。熱邪亢盛則會突然出現心痛、煩悶、嘔吐、頭痛、面紅、無汗等症狀。心經脈絡起於心臟,其分支從心繫向上,經過咽喉。小腸經脈直行循行經過咽喉,向下到達膈肌,抵達胃部;其分支從鎖骨上窩循行頸部,向上到達面頰,到達目外眥(眼角外側),所以會出現心痛、煩悶、嘔吐、頭痛、面紅等症狀。

心臟主管汗液的排出,由於疾病導致熱邪內盛,所以沒有汗液排出。壬癸(壬水、癸水)日病情嚴重,丙丁(丙火、丁火)日則大汗淋漓。氣逆則在壬癸日病情危急,心屬火,壬癸屬水,水克火,故病情在壬癸日加重,甚至危及生命。丙丁屬火,所以丙丁日會大量出汗。氣逆的症狀,經文中沒有記載。治療時應針刺手少陰心經與太陽小腸經。

脾熱病患者,一開始會出現頭痛、面頰疼痛、心煩、面色青白、想嘔吐、發熱等症狀。胃經脈絡起於鼻翼與鼻樑交接處,向下循行於鼻外側,進入上齒內,再從牙齦處出來,沿著嘴唇邊緣環繞,向下到達承漿穴,再沿著下顎後方向下,到達大迎穴,循行於頰車穴,向上到達耳前,經過客主人穴,沿著髮際,到達額頭和顱頂,所以一開始會出現頭痛、面頰疼痛、面色青白等症狀。脾經脈絡的分支,從胃經分出,向上到達膈肌,注入心臟;其直行部分,向上到達膈肌,經過咽喉,所以會出現心煩、想嘔吐、發熱等症狀。熱邪亢盛則會腰痛,無法彎腰或仰頭,腹部脹滿疼痛,兩頷疼痛。脾經脈絡的分支,從胃部下方開始,循行於腹部內側,向下到達氣街(腰部前方),與胃經會合,再向下到達大腿內側。氣街位於腰部前方,所以會腰痛。脾經脈絡進入腹部,屬於脾臟,絡屬胃部,而胃經脈絡從承漿穴開始,沿著下顎後方向下,到達大迎穴,循行於頰車穴,所以會出現腹部脹滿疼痛、兩頷疼痛等症狀。甲乙日病情嚴重,戊己(戊土、己土)日則大汗淋漓。氣逆則在甲乙日病情危急,脾屬土,甲乙屬木,木克土,故病情在甲乙日加重,甚至危及生命。戊己屬土,所以戊己日會大量出汗。氣逆的症狀,經文中沒有記載。治療時應針刺足太陰脾經與陽明胃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