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九 (5)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九 (5)
1.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九
一逆刺之尚至三周乃,已況其重逆而得生邪。
諸當汗者,至其所勝日汗大出也王則勝邪,故各當其王日汗。~~,~~新校正云:「按此條文注二十四字與前文重複,當從刪去。《甲乙經》、《太素》亦不重出。」。諸治熱病,以飲之寒水乃刺之,必寒衣之,居止寒處,身寒而止也寒水在胃,陽氣外盛,故飲寒乃刺,熱退則涼生,故身寒而止針。熱病先胸脇痛,手足躁,刺足少陽,補足太隂此則舉正取之例。
然足少陽木病而寫足少陽之木氣,補足太隂之土氣者,恐木傳於土也。胸脇痛,丘虚主之。丘虚在足外踝下,如前陷者中。足少陽脉之所過也,刺可入同身寸之五分,留七呼,若灸者可灸三壯,熱病手足躁,經無所主治之旨,然補足太隂之脉,當於井榮取之也。~~,~~新校正云:「詳足太隂全元起本及《太素》作手太隂。
楊上善云:『手太隂上屬肺,從肺出腋下,故胸脇痛。』又按《靈樞經》云:『熱病而胸脇痛,手足躁,取之筋間,以第四鍼索筋於肝,不得,索之於金。』金,肺也。以此決知作手太隂者爲是。」。病甚者,爲五十九刺五十九刺者,謂頭上五行,行五者以越諸陽之熱逆也。
大杼、膺俞、缺盆、背俞,此八者以寫胸中之熱也。氣街、三里、巨虚上下廉,此八者以寫胃中之熱也。雲門、髃骨、委中、髓空,此八者以寫四支之熱也。五藏俞傍五,此十者以寫五藏之熱也。凡此五十九穴者,皆熱之左右也,故病甚則爾刺之。然頭上五行者。當中行,謂上星、顖會、前頂、百會、後頂。
次兩傍,謂五處、承光、通天、絡却、玉枕。又刺兩傍,謂臨泣、目窻、正營、承靈、腦空也。上星在顱上直鼻中央,入髮際同身寸之一寸陷者中,容豆,刺可入同身寸之四分。~~,~~新校正云:「按《甲乙經》四分作三分。〈水熱穴論〉注亦作三分。詳此注下文云:『刺如上星法。
』又云:『刺如顖會法。』旣有二法,則當依《甲乙經》及〈水熱穴論〉注,上星刺入三分,顖會刺入四分。」~~,~~顖會在上星後,同身寸之一寸陷者,刺如上星法。前頂在顖會後,同身寸之一寸五分,骨間陷者中,刺如顖會法。百會在前頂後,同身寸之一寸五分,頂中央旋毛中陷,容指,督脉,足太陽脉之交會,刺如上星法。後頂在百會後,同身寸之一寸五分,枕骨上,刺如顖會法。
然是五者,皆督脉氣所發也,上星留六呼,若灸者並灸五壯。次兩傍穴,五處,在上星兩傍,同身寸之一寸五分。承光,在五處後,同身寸之一寸。通天,在承光後,同身寸之一寸五分。絡却,在通天後,同身寸之一寸五分。玉枕,在絡却後,同身寸之七分。然是五者並足太陽脉氣所發,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
白話文:
逆行刺法,最多刺三圈就夠了,更別說病情嚴重到逆行刺法才能治癒。
凡是該發汗的病症,等到該發汗的時辰,汗水就會大量排出,邪氣也就被驅除了,所以要選擇正確的時辰發汗。……(此處刪去重複內容)治療熱病,喝冷水並用針刺,一定要穿著保暖的衣物,待在寒冷的地方,等到身體感到寒冷,便停止針刺。冷水在胃中,陽氣外盛,因此喝冷水再針刺,熱退則涼生,所以身體感到寒冷就停止針灸。熱病初期,胸脇疼痛,手足煩躁不安,針刺足少陽經,以補足太陰經,這是取其扶正祛邪的例子。
然而,足少陽屬木,如果足少陽的木氣過盛,則需補足太陰的土氣,是擔心木氣過盛會影響到土氣。胸脇疼痛,丘墟穴主治。丘墟穴位於足外踝下方,如前方凹陷處。是足少陽經脈經過的地方,針刺深度為同身寸五分,留針七呼,如果用灸法,灸三壯即可。熱病手足煩躁,經書上沒有明確的治療方法,但補益太陰經的經脈,應從井穴或榮穴取穴。……(此處刪去重複內容)楊上善說:「手太陰經向上通於肺,從肺部經腋下而下,所以胸脇疼痛。」又根據《靈樞經》記載:「熱病而胸脇疼痛,手足煩躁,取穴於筋間,以第四針探尋筋脈在肝臟,若探尋不到,就在金屬的部位探尋。」金屬指的是肺。因此可以判斷,選擇手太陰經是正確的。病情嚴重者,則採用五十九針法。五十九針法指的是頭部五行穴位,以及用於疏通陽氣逆亂的五個穴位。
大杼、膺俞、缺盆、背俞,這八個穴位用於疏通胸腔的熱邪。氣街、三里、巨虛、上下廉,這八個穴位用於疏通胃中的熱邪。雲門、髃骨、委中、髓空,這八個穴位用於疏通四肢的熱邪。五臟俞穴旁各取一個穴位,這十個穴位用於疏通五臟的熱邪。以上五十九個穴位,都是針對熱邪的治療穴位,所以病情嚴重時才使用這種針法。其中頭部五行穴位,中間一行,指的是上星、顖會、前頂、百會、後頂。
兩側各一行,指的是五處、承光、通天、絡卻、玉枕。再取兩側各一行,指的是臨泣、目窗、正營、承靈、腦空。上星穴位於顱頂正中,鼻尖垂直向上至髮際處,凹陷處,容納一粒豆子大小,針刺深度為同身寸四分。……(此處刪去重複內容)顖會穴在上星穴之後,同身寸一寸的凹陷處,針刺方法與上星穴相同。前頂穴在顖會穴之後,同身寸一寸五分,骨骼之間凹陷處,針刺方法與顖會穴相同。百會穴在前頂穴之後,同身寸一寸五分,頭頂正中央旋毛處凹陷,容納一指,督脈和足太陽經的交會點,針刺方法與上星穴相同。後頂穴在百會穴之後,同身寸一寸五分,枕骨上,針刺方法與顖會穴相同。
這五個穴位,都是督脈之氣發出的地方,上星穴留針六呼,如果用灸法,灸五壯。兩側的穴位:五處穴,在上星穴兩側,同身寸一寸五分。承光穴,在五處穴之後,同身寸一寸。通天穴,在承光穴之後,同身寸一寸五分。絡卻穴,在通天穴之後,同身寸一寸五分。玉枕穴,在絡卻穴之後,同身寸七分。這五個穴位,都是足太陽經脈之氣發出的地方,針刺深度為同身寸三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