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唐·王冰編注,宋·林億、高保衡、孫奇校正

《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九 (10)

回本書目錄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九 (10)

1.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九

歧伯曰:「虚不當刺,不當刺而刺,後五日其氣必至至,謂病氣來至也,然謂藏配一日而五日至腎,夫腎已不足,風内薄之,謂腫爲實,以針大𣳘,反傷藏氣,眞氣不足不可復,故刺後五日其氣必至也。。」

帝曰:「其至何如?」

歧伯曰:「至必少氣時熱,時熱從胸背上至頭,汗出,手熱,口乾苦渴,小便黃,目下腫,腹中鳴,身重難以行,月事不來,煩而不能食,不能正偃,正偃則欬,病名曰風水,論在刺法中刺法,篇名,𫝆經亡。。」

帝曰:「願聞其說!」

歧伯曰:「邪之所湊,其氣必虚。隂虚者陽必湊之,故少氣時熱而汗出也。小便黃者,少腹中有熱也。不能正偃者,胃中不和也,正偃則欬甚上迫肺也。諸有水氣者,微腫先見於目下也。」

帝曰:「何以言!」

歧伯曰:「水者,隂也,目下亦隂也。腹者,至隂之所居,故水在腹者,必使目下腫也。眞氣上逆,故口苦、舌乾、卧不得正偃,正偃則欬出清水也。諸水病者,故不得卧,卧則驚,驚則欬甚也。腹中鳴者,病本於胃也,薄脾則煩不能食。食不下者,胃脘隔也。身重難以行者,胃脉在足也。

月事不來者,胞脉閉也。胞脉者,屬心而絡於胞中,𫝆氣上迫肺,心氣不得下通,故月事不來也考上文所釋之義,未解「熱從胸背上至頭,汗出,手熱,口乾,苦渴」之義,應古論簡脫而此差謬之爾,如是者何?腎少隂之脉,從腎上貫肝鬲,入肺中,循喉嚨,俠舌本,又膀胱太陽之脉,從目内眥上額,交巔上,其支者,從巔至耳上角,其直者,從巔入絡腦,還出別下項,循肩髆,内俠脊,抵腰中,入循膂。𫝆隂不足而陽有餘,故熱從胸背上至頭而汗出、口乾、苦渴也。

然心者,陽藏也,其脉行於臂手。腎者,隂藏也,其脉循於胸足。腎不足則心氣有餘,故手熱矣。又以心腎之脉俱是少隂脉也。」

帝曰:「善。」

黃帝問曰:「人身非常温也,非常熱也,爲之熱而煩滿者,何也異於常候,故曰非常。~~,~~新校正云:「按《甲乙經》無『爲之熱』三字。」?」

歧伯對曰:「隂氣少而陽氣勝,故熱而煩滿也。」

帝曰:「人身非衣寒也,中非有寒氣也,寒從中生者何言不知誰爲元主邪。?」

歧伯曰:「是人多𤷒氣也,陽氣少隂氣多,故身寒如從水中出言自由形氣隂陽之爲是,非衣寒而中有寒也。。」

帝曰:「人有四支熱,逢風寒如炙如火者,何也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無『如火』二字,《太素》云:『如炙於火』,當從《太素》之文。」?」

歧伯曰:「是人者,隂氣虚陽氣盛。四支者,陽也,兩陽相得而隂氣虚少,少水不能滅盛火,而陽獨治,獨治者不能生長也,獨勝而止耳水爲隂,火爲陽,𫝆陽氣有餘,隂氣不足,故云:「少水不能滅盛火也。」治者,王也。勝者,盛也。故云:「獨勝而止。」。逢風而如炙如火者,是人當肉爍也爍,言消也,言乆乆此人當肉消削也。

白話文:

歧伯說:「虛弱的部位不應該針刺,不應該針刺而卻針刺了,五天后病氣一定會發作,這是因為藏器配合一日而五天後到達腎臟,而腎臟本來就虛弱,風邪侵入,腫脹像是實證,用針刺大穴道,反而傷害了臟腑的元氣,真氣不足就不能恢復,所以針刺後五天病氣一定會發作。」

黃帝問:「發作的情況如何?」

歧伯說:「發作時一定會少氣、間歇發熱,熱氣從胸背往上走到頭部,出汗、手心發熱、口乾舌燥、想喝水、小便顏色黃、眼睛下面腫脹、腹部鳴響、全身沉重難以行走、月經停止、煩躁不安、吃不下東西、無法平躺,平躺就會咳嗽,這種病叫做『風水』,詳細說明在《刺法》篇中,篇名叫做《經絡亡》。 」

黃帝說:「我想聽聽你的解釋!」

歧伯說:「邪氣聚集的地方,那裡的氣一定虛弱。陰虛則陽氣必然聚集於此,所以才會少氣、間歇發熱並出汗。小便顏色黃,是因為少腹部有熱。無法平躺是因為胃氣不和,平躺時咳嗽加重,是熱邪上犯肺部。凡是有水氣的疾病,輕微腫脹會先出現在眼睛下方。」

黃帝問:「為什麼這麼說?」

歧伯說:「水屬陰,眼睛下方也是陰位。腹部是至陰所在,所以腹部有水,一定會導致眼睛下方腫脹。真氣逆上,所以口苦、舌乾、無法平躺,平躺就會咳嗽出清水。各種水病,都無法平躺,平躺就會驚悸,驚悸就會加重咳嗽。腹部鳴響,是因為疾病本源在胃;脾胃功能失調,就會煩躁不安,吃不下東西。吃不下東西,是因為胃脘受阻。全身沉重難以行走,是因為胃經循行於足部。

月經停止,是因為胞脈阻塞。胞脈屬於心經,而與胞宮相連,邪氣上犯肺部,心氣無法下達,所以月經停止。考量上文所解釋的意思,仍然不明白「熱從胸背上至頭,出汗,手熱,口乾,口渴」的含義,應是古書記載簡略而有所遺漏錯誤。原因是:腎少陰經脈,從腎上貫穿肝臟、膈肌,進入肺部,循行於喉嚨,經過舌根;膀胱太陽經脈,從目內眥上行於額頭,交會於頭頂,其分支從頭頂到耳上角,其直行部分從頭頂進入絡腦,再從腦後向下行,循行於肩胛骨,內側沿著脊柱,到達腰部,循行於膂部。陰氣不足而陽氣有餘,所以熱從胸背上至頭部,並伴隨出汗、口乾、口渴。

然而,心臟是陽氣收藏之處,其經脈循行於手臂。腎臟是陰氣收藏之處,其經脈循行於胸部和足部。腎虛則心氣有餘,所以手心發熱。而且心經與腎經的經脈都是少陰經脈。」

黃帝說:「很好。」

黃帝問:「人體通常不會發高燒,也不會發高熱,為什麼會發熱煩悶?這與平常的情況不同,所以說是異常的。」

歧伯回答:「陰氣不足而陽氣旺盛,所以發熱煩悶。」

黃帝問:「人體不是穿衣禦寒,體內也沒有寒氣,為什麼寒邪會從體內產生?不知道誰是元氣的主宰?」

歧伯說:「這是因為體內寒邪之氣過多,陽氣不足陰氣過盛,所以身體寒冷,如同從水中出來一樣。這是陰陽氣機失調所致,並不是因為穿衣不足而體內有寒邪。」

黃帝問:「有些人四肢發熱,遇到風寒就像炙烤一樣,這是怎麼回事?」

歧伯說:「這是因為陰氣虛弱,陽氣旺盛。四肢屬陽,兩個陽氣相合,而陰氣虛弱不足,少量的陰水不能熄滅旺盛的陽火,陽氣獨盛,獨盛則不能生長,只是旺盛而已。水屬陰,火屬陽,陽氣有餘,陰氣不足,所以說『少水不能滅盛火』。治,指君主;勝,指旺盛。所以說『獨勝而止』。遇到風寒就如同炙烤一樣,這是因為人的肌肉將會消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