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唐·王冰編注,宋·林億、高保衡、孫奇校正

《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五 (2)

回本書目錄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五 (2)

1.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五

~~,~~新校正云:「按《甲乙經》『不與』作『不愈』,全元起本作『不與』,元起云:『氣不與經脉和調,則氣傷於外邪,流入於内,必生大病也。』」。」

帝曰:「善。」

黃帝問曰:「夫絡脉之見也,其五色各異,青黃赤白黑不同,其故何也?」

歧伯對曰:「經有常色,而絡無常變也經行氣故色見,常應於時,絡主血,故受邪則變而不一矣。。」

帝曰:「經之常色,何如?」

歧伯曰:「心赤肺白肝青脾黃腎黑,皆亦應其經脉之色也。」

帝曰:「絡之隂陽亦應其經乎?」

歧伯曰:「隂絡之色,應其經,陽絡之色變無常,隨四時而行也順四時氣化之行止。。寒多則凝泣,凝泣則青黑,熱多則淖澤,淖澤則黃赤,此皆常色,謂之無病。五色具見者,謂之寒熱淖,濕也。澤,潤液也,謂微濕潤也。。」

帝曰:「善。」

黃帝問曰:「余聞氣穴三百六十五,以應一歲,未知其所,願卒聞之。」

歧伯稽首再拜,對曰:「窘乎哉問也!其非聖帝,孰能窮其道焉。因請溢意,盡言其處孰,誰也。。」

帝捧手逡巡而却,曰:「夫子之開余道也,目未見其處,耳未聞其數,而目以明,耳以聰矣目以明,耳以聰,言心志通明迥如意也。。」

歧伯曰:「此所謂聖人易語,良馬易御也。」

帝曰:「余非聖人之易語也。丗言:『眞數開人意。』𫝆余所訪,問者眞數,發蒙解惑,未足以論也開氣穴眞數,庶將解彼蒙昧之疑惑,未足以論述深微之意也。然余願聞,夫子溢志盡言其處,令解其意,請藏之金匱,不敢復出言其處,謂穴俞處所。。」

歧伯再拜而起曰:「臣請言之。背與心相控而痛,所治天突與十椎及上紀天突,在頸結喉下,同身寸之四寸,中央宛宛中,隂維任脉之會,低鍼取之,刺可入同身寸之一寸,留七呼,若灸者,可灸三壯。按𫝆《甲乙經》、《經脉流注孔穴圖經》,當脊十椎下並無穴目,恐是七椎也,此則督脉氣所主之。上紀之處,次如下說,~~,~~新校正云:「按《甲乙經》,天突在結喉下五寸。

」。上紀者,胃脘也謂中脘也。中脘者,胃募也,在上脘下,同身寸之一寸,居心蔽骨與齊之中,手太陽少陽足陽明三脉所生,任脉氣所發也。刺可入同身寸之一寸二分,若灸者,可灸七壯。~~,~~新校正云:「按《甲乙經》云:『任脉之會也。』」。下紀者,關元也關元者,少陽募也,在齊下同身寸之三寸,足三隂任脉之之會,刺可入同身寸之二寸,留七呼,若灸者,可灸七壯。

背胸邪繫隂陽,左右如此,其病前後痛濇,胸脇痛而不得息,不得卧,上氣,短氣,偏痛新校正云:「按別本『偏』一作『滿』。」。脉滿起,斜出尻,脉絡胸脇,支心,貫鬲,上肩加天突,斜下肩,交十椎下尋此支絡,脉泳注病形證,悉是督脉支絡,自尾骶出,各上行斜絡脇,支心,貫鬲上,加天突,斜之肩而下交於七椎。~~,~~新校正云:「詳自背與心相控而痛至此,疑是〈骨空論〉文簡脫誤於此。

白話文:

黃帝內經素問卷第十五節選白話翻譯:

黃帝說:「好。」

黃帝問道:「人體絡脈呈現不同的顏色,青、黃、赤、白、黑各異,這是為什麼呢?」

歧伯回答道:「經脈有固定的顏色,而絡脈的顏色卻變化不定。經脈運行氣血,所以顏色會顯現出來,並隨著季節而有所反應。絡脈主管血液,所以受到外邪侵襲時,顏色就會發生變化,並非一成不變。」

黃帝問道:「經脈的常色是什麼?」

歧伯回答道:「心經赤色,肺經白色,肝經青色,脾經黃色,腎經黑色,這些都與其經脈的顏色相應。」

黃帝問道:「絡脈的陰陽也應其經脈嗎?」

歧伯回答道:「陰絡的顏色,與其所屬經脈相應;陽絡的顏色變化不定,隨著四季的變化而改變。順應四時氣候的變化,寒氣過盛則血液凝滯,凝滯則呈現青黑色;熱氣過盛則血液充盈濕潤,充盈濕潤則呈現黃赤色。這些都是正常的顏色,說明沒有疾病。如果五種顏色都出現,則表示寒熱、濕邪。澤,指潤濕,指輕微的濕潤。」

黃帝說:「好。」

黃帝問道:「我聽說人體有三百六十五個氣穴,與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相應,但不知道它們的具體位置,希望您能詳細講解。」

歧伯稽首再拜,回答道:「這是個難以回答的問題!如果不是聖明的帝王,誰能窮盡其道呢?我只能盡力闡述,但未必能完全解答。」

黃帝拱手退後,說:「先生您開導我的思路,我雖然還沒看見穴位的具體位置,也沒聽見它們的數目,但我的眼睛已經明亮,我的耳朵已經聰慧了。我的心志也因此豁然開朗。」

歧伯說:「這就是所謂的聖人容易溝通,好馬容易駕馭。」

黃帝說:「我不是說自己容易溝通。世人說:『真實的數字能讓人明白意思。』我所詢問的,是真實的數字,目的是為了解惑,還不足以深入探討。闡明氣穴的真實數目,或許能解開那些蒙昧的疑惑,但還不足以論述其深奧的意義。但我還是希望您能盡力闡述其位置,讓我明白其意思,我會將其記載於金匱之中,不再公開宣揚穴位的位置。」

歧伯再拜起身說:「臣願遵旨。背部與心臟相關聯而疼痛,應治療天突穴和第十胸椎以及上紀穴。天突穴位於頸部喉結下方,同身寸的四寸處,在中央凹陷的地方,是陰維脈和任脈的交會穴位,針刺時應向下垂直刺入同身寸的一寸,留針七呼,如果灸治,灸三壯。根據《甲乙經》、《經脈流注孔穴圖經》,在脊椎第十胸椎下方並無穴位,可能是第七胸椎,這是督脈氣所主管的。上紀穴,如下所述…… (新校正云:……)上紀穴,即胃脘,也就是中脘穴。中脘穴是胃的募穴,位於上脘穴下方,同身寸的一寸處,在心臟遮蔽的骨骼與腹部齊平之處,是手太陽、少陽、足陽明三脈的交會處,也是任脈之氣的發源地。針刺時可刺入同身寸的一寸二分,如果灸治,灸七壯。(新校正云:……)下紀穴,即關元穴。關元穴是少陽的募穴,位於肚臍下方同身寸的三寸處,是足三陰和任脈的交會穴位。針刺時可刺入同身寸的二寸,留針七呼,如果灸治,灸七壯……(新校正云:……)背部與胸部邪氣阻塞陰陽,左右皆如此,其病症表現為前後疼痛、胸脇疼痛而不能呼吸、不能平卧、氣喘、呼吸短促、偏痛(新校正云:……)。脈絡從胸脅部斜向臀部,絡於胸脇,支分到心臟,貫穿膈肌,向上到達天突穴,斜向下到達肩膀,交會於第十胸椎下方。……(新校正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