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唐·王冰編注,宋·林億、高保衡、孫奇校正

《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五 (3)

回本書目錄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五 (3)

1.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五

」。

藏俞五十穴藏,謂五藏,肝心脾肺腎,非兼四形藏也。俞,謂井滎俞經合,非背俞也,然井滎俞經合者,肝之井也,大敦也。滎,行間也。俞,太衝也。經,中封也。合,曲泉也。大敦,在足大指端,去爪甲角如韭葉,及三毛之中,足厥隂脉之所出也,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留十呼,若灸者,可灸三壯。行間,在足大指之間,脉動應手陷者中,足厥隂脉之所流也。

~~,新校正云:「按《甲乙經》『留』作『流』,餘所『流』並作『留』。」刺可入同身寸之六分,留十呼,若灸者,可灸三壯。太衝在足大指本節後,同身寸之二寸陷者中,新校正云:「按〈刺腰痛〉注云:『本節後内閒,同身寸之二寸陷者中,動脉應手。』」,~~足厥隂脉之所注也,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留十呼,若灸者,可灸三壯。

中封,在足内踝前,同身寸之一寸半,~~,新校正云:「按《甲乙經》云:『一寸』。」,~~陷者中,仰足而取之,伸足乃得之,足厥隂脉之所行也,刺可入同身寸之四分,留七呼,若灸者,可灸三壯。曲泉,在膝内輔骨下大筋上,小筋下陷者中,屈膝而得之,足厥隂脉之所入也,刺可入同身寸之六分,留十呼,若灸者,可灸三壯。心包之井者,中衝也。

滎,勞宮也。俞,太陵也。經,間使也。合,曲澤也。中衝,在手中指之端,去爪甲角如韭葉,陷者中,手心主脉之所出也,刺可入同身寸之一分,留三呼,若灸者,可灸一壯。勞宮,在掌中央動脉,手心主脉之所流也,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留六呼,若灸者,可灸三壯。

太陵,在掌後骨兩筋間陷者中,手心主脉之所注也,刺可入同身寸之六分,留七呼,若灸者,可灸三壯。閒使,在掌後同身寸之三寸,兩筋間陷者中,手心主脉之所行也,刺可入同身寸之六分,留七呼,若灸者,可灸七壯。~~,~~新校正云:「按《甲乙經》云:『灸三壯』。

」~~,~~曲澤,在肘内廉下陷者中,屈肘而得之,手心主脉之所入也,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留七呼,若灸者,可灸三壯。脾之井者,隱白也。滎,大都也。俞,太白也。經,商丘也。合,隂陵泉也。隱白,在足大指之端内側,去爪甲角如韭葉,足太隂脉之所出也,刺可入同身寸之一分,留三呼,若灸者,可灸三壯。

大都,在足大指本節後陷者中,足太隂脉之所流也,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留七呼,若灸者,可灸三壯。太白,在足内側核骨下陷者中,足太隂脉之所注也,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留七呼,若灸者,可灸三壯。商丘,在足内踝下微前陷者中,足太隂脉之所行也,刺可入同身寸之四分,留七呼,若灸者,可灸三壯。

白話文:

這段文字描述了五臟(肝、心、脾、肺、腎)的經穴位置及針灸方法。所謂「俞」指的是井、滎、俞、經、合五個穴位,而非背俞穴。

文中詳細說明了每個穴位的定位方法,包括在身體上的相對位置、與周圍骨骼肌肉的關係,以及針刺的深度和留針時間(以呼息計)和灸法。例如,肝經的五個穴位:大敦(足大趾端)、行間(足大趾間)、太衝(足大趾本節後)、中封(足內踝前)、曲泉(膝內側)。每個穴位都詳細說明了其位置、針刺深度(以同身寸為單位)、留針時間以及灸的壯數。

同樣的,文中也詳細描述了心包經(中衝、勞宮、太陵、間使、曲澤)和脾經(隱白、大都、太白、商丘、陰陵泉)的五個穴位及其針灸方法,並依次說明了每個穴位的位置、針刺深度、留針時間和灸的壯數。部分內容提及了與其他醫籍的校對,說明了不同版本間的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