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五 (1)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五 (1)
1.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五
啟玄子次註林億孫竒髙保衡等奉敕校正孫兆重改誤
黃帝問曰:「余聞皮有分部,脉有經紀,筋有結絡,骨有度量,其所生病各異,別其分部,左右上下,隂陽所在,病之始終,願聞其道。」
歧伯對曰:「欲知皮部,以經脉爲紀者,諸經皆然循經脉行止所主,則皮部可知,諸經謂十二經脉也,十二經脉皆同。陽明之陽,名曰害蜚蜚,生化也。害,殺氣也。殺氣行則生化弭,故曰害蜚。上下同法,視其部中有浮絡者,皆陽明之絡也上,謂手陽明。下,謂足陽明也。
其色多青則痛,多黑則𤷒,黃赤則熱多,白則寒,五色皆見,則寒熱也。絡盛則入客於經,陽主外,隂主内陽,謂陽絡。隂,謂隂絡,此通言之也。手足身分所見,經絡皆然。
少陽之陽,名曰樞持樞,謂樞要。持,謂執持。上下同法,視其部中有浮絡者,皆少陽之絡也。絡盛則入客於經,故在陽者主内,在隂者主出,以滲於内,諸經皆然。太陽之陽,名曰關樞關司外動,以靜鎮爲事,如樞之運,則氣和平也。上下同法,視其部中有浮絡者,皆太陽之絡也。
絡盛則入客於經。少隂之隂,名曰樞儒儒,順也,守要而順隂陽,開闔之用也。新校正云:「按《甲乙經》『儒』作『檽』。」。上下同法,視其部中有浮絡者,皆少隂之絡也。絡盛則入客於經,其入經也,從陽部注於經,其出者,從隂内注於骨。心主之隂,名曰害肩心主脉入掖下,氣不和則妨害肩掖之動運。
上下同法,視其部中有浮絡者,皆心主之絡也。絡盛則入客於經。太隂之隂,名曰關蟄關閉蟄類,使順行藏。~~,~~新校正云:「按《甲乙經》『蟄』作『執』。」。上下同法,視其部中有浮絡者,皆太隂之絡也。絡盛則入客於經部,皆謂本經絡之所部分。浮,謂浮息也。
凡十二經絡脉者,皮之部也列隂陽位,部主於皮,故曰:「皮之部也。」。是故百病之始生也,必先於皮毛邪!中之則腠理開,開則入客於絡脉,留而不去,傳入於經,留而不去,傳入於府,廩於腸胃廩,積也,聚也。邪之始入於皮也,泝然起毫毛,開腠理泝然,惡寒也。起,謂毛起竪也。
腠理,皆謂皮空及文理也。其入於絡也,則絡脉盛,色變盛,謂盛滿。變,謂易其常也。其入客於經也,則感虚乃陷下經虚邪入,故曰:「感虚。」脉虚氣少,故陷下也。其留於筋骨之間,寒多則筋攣骨痛,熱多則筋弛骨消,肉爍䐃破,毛直而敗攣,急也。弛,緩也。消,爍也。
《鍼經》曰:「寒則筋急,熱則筋緩,寒勝爲痛,熱勝爲氣消。」䐃者,肉之標,故肉消則䐃破,毛直而敗也。」
帝曰:「夫子言皮之十二部,其生病皆何如?」
歧伯曰:「皮者,脉之部也脉氣留行,各有隂陽,氣隨經所過而部主之,故云:「脉之部。」。邪客於皮則腠理開,開則邪入客於絡脉,絡脉滿則注於經脉,經脉滿則入舍於府藏也。故皮者有分部,不與而生大病也脉行皮中,各有部分,脉受邪氣,隨則病生,非由皮氣而能生也。
白話文:
黃帝問道:「我聽說皮膚有分佈區域,脈絡有經脈路線,筋有連結網絡,骨有長度標準,它們所產生的疾病各自不同。我想知道如何區分這些分佈區域,左右上下,陰陽所在,以及疾病的起始和終結。」
歧伯回答說:「要了解皮膚的分佈區域,就要以經脈作為標準。所有經脈都一樣,沿著經脈的走向和所主的功能,就可以知道皮膚的分佈區域。這裡說的經脈是指十二經脈,十二經脈都相同。陽明經的陽氣,稱為害蜚蜚,意思是生化之氣。害,指殺氣。殺氣運行,生化之氣就會停止,所以稱為害蜚蜚。上下都一樣,觀察皮膚區域中有浮起的絡脈,都屬於陽明經的絡脈。上,指手陽明經。下,指足陽明經。
如果顏色多呈青色,就表示疼痛;多呈黑色,就表示麻木;黃色或紅色,就表示有熱;白色,就表示有寒。如果五種顏色都出現,就表示有寒熱夾雜。絡脈充盛,邪氣就會侵入經脈。陽主外,陰主內,這裡的陽指陽絡,陰指陰絡,這是總體來說的。手、足、身體各部分所看到的經絡都一樣。
少陽經的陽氣,稱為樞持樞,樞指關鍵,持指執掌。上下都一樣,觀察皮膚區域中有浮起的絡脈,都屬於少陽經的絡脈。絡脈充盛,邪氣就會侵入經脈,所以在陽的部位,邪氣主內;在陰的部位,邪氣主外,會滲入體內。所有經脈都一樣。太陽經的陽氣,稱為關樞,關指負責外動,以靜鎮為主要功能,像樞軸一樣運轉,這樣氣就會平和。上下都一樣,觀察皮膚區域中有浮起的絡脈,都屬於太陽經的絡脈。
絡脈充盛,邪氣就會侵入經脈。少陰經的陰氣,稱為樞儒儒,儒指順從,守住要點並順應陰陽,開合變化。新校正的說法是,根據《甲乙經》,儒應該寫成檽。上下都一樣,觀察皮膚區域中有浮起的絡脈,都屬於少陰經的絡脈。絡脈充盛,邪氣就會侵入經脈。邪氣侵入經脈時,從陽的部位注入經脈,而邪氣外出時,則從陰的內部注入骨骼。心包經的陰氣,稱為害肩,心包脈進入腋下,如果氣不和諧,就會妨礙肩和腋下的運動。
上下都一樣,觀察皮膚區域中有浮起的絡脈,都屬於心包經的絡脈。絡脈充盛,邪氣就會侵入經脈。太陰經的陰氣,稱為關蟄,關閉蟄伏,使氣順利運行和藏匿。新校正的說法是,根據《甲乙經》,蟄應該寫成執。上下都一樣,觀察皮膚區域中有浮起的絡脈,都屬於太陰經的絡脈。絡脈充盛,邪氣就會侵入經脈。這裡說的侵入經脈,指的是本經絡所管轄的部位。浮,指浮現的氣息。
所有十二經絡脈,都是皮膚的一部分。它們分佈在陰陽不同的位置,皮膚的部位歸它們管轄,所以說:「是皮膚的一部分。」因此,所有疾病的開始,一定先從皮膚毛髮開始。邪氣侵入皮膚,就會導致腠理打開。打開之後,邪氣就會侵入絡脈,如果停留在絡脈不離開,就會傳入經脈;停留在經脈不離開,就會傳入腑,積聚在腸胃。邪氣剛開始侵入皮膚的時候,會讓人感到寒冷,汗毛豎起,腠理打開。汗毛豎起表示惡寒。
腠理,指的是皮膚的空隙和紋理。邪氣侵入絡脈,就會導致絡脈充盛,顏色也會異常變化。充盛,指的是充盈飽滿。變化,指的是改變原來的狀態。邪氣侵入經脈時,會因為經脈虛弱而向下陷落。經脈虛弱,氣血不足,所以會陷落。如果邪氣停留在筋骨之間,寒邪多,就會導致筋攣骨痛;熱邪多,就會導致筋弛骨消,肌肉萎縮,皮膚破潰,毛髮枯槁、變直、散亂。攣,指的是收縮。弛,指的是鬆弛。消,指的是萎縮。
《鍼經》說:「寒則筋急,熱則筋緩,寒邪過盛會導致疼痛,熱邪過盛會導致氣的耗散。」肌肉是皮膚的標誌,所以肌肉萎縮,皮膚就會破潰,毛髮就會變直而枯敗。
黃帝問道:「您說的皮膚十二個部位,它們所產生的疾病都是怎樣的呢?」
歧伯回答說:「皮膚是脈絡的一部分,脈氣在其中運行,各有陰陽,氣隨著經脈所經過的地方而主宰它,所以說:「是脈絡的一部分。」邪氣侵入皮膚,就會導致腠理打開。打開之後,邪氣就會侵入絡脈,絡脈充滿,就會注入經脈,經脈充滿,就會進入腑臟。所以皮膚有不同的分佈區域,如果沒有與之配合,就會產生大病。脈絡在皮膚中運行,各有不同的部分,脈絡受到邪氣的侵襲,疾病就會產生,並非是由皮膚自身的氣機所導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