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唐·王冰編注,宋·林億、高保衡、孫奇校正

《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五 (9)

回本書目錄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五 (9)

1.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五

胸俞,十二穴謂俞府,彧中、神藏、靈墟、神封、歩廊,左右則十二穴也。俞府在巨骨下,俠任脉兩傍,橫去任脉各同身寸之二寸陷者中,下五穴遞相去同身寸之一寸六分陷者中,並足少隂脉氣所發,仰而取之,刺可入同身寸之四分,若灸者,可灸五壯。

背俞,二穴大杼穴也,在脊第一椎下兩傍,相去各同身寸之一寸半陷者中,督脉別絡,手足太陽三脉氣之會,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留七呼,若灸者,可灸七壯。膺俞,十二穴謂雲門、中府、周榮、胸鄉、天谿、食竇,左右則十二穴也。

~~,新校正云:「按《甲乙經》作『周榮、胸鄉』」雲門在巨骨下俠任脉傍,橫去任脉各同身寸之六寸,~~新校正云:「按〈水熱穴〉注作『胸中行兩傍』,與此文雖異,處所無別。

,陷者中動脉應手,雲門、中府相去同身寸之一寸,餘五穴遞相去同身寸之一寸六分陷者中,並手太隂脉氣所發,雲門、食竇舉臂取之,餘並仰而取之,雲門,刺可入同身寸之七分,太深令人逆息。中府,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留五呼,餘刺可入同身寸之四分,若灸者,可灸五壯。

」~~,~~新校正云:「詳王氏以此十二穴并手太隂,按《甲乙經》雲門乃手太隂,中府乃手足太隂之會,周榮已下乃足太隂,非十二穴並手太隂也。」。分肉,二穴在足外踝上絕骨之端,同身寸之三分,筋肉分間,陽維脉氣所發,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留七呼,若灸者,可灸三壯。

新校正云:「按《甲乙經》無分肉穴,詳處所疑是陽輔,在足外踝上輔骨前,絕骨端如前三分所,又按〈刺腰痛〉注,作絕骨之端,如後二分刺入五分,留十呼與此注小異。」。踝上橫,二穴内踝上者,交信穴也。交信,去内踝上同身寸之二寸,少隂前太隂後,筋骨間,足隂蹻之郄,刺可入同身寸之四分,留五呼,若灸者,可灸三壯。外踝上附陽穴也。

附陽,去外踝上同身寸之三寸,太陽前少隂後,筋骨間,陽蹻之郄,刺可入同身寸之六分,留七呼,若灸者,可灸三壯。~~,~~新校正云:「按《甲乙經》『附陽』作『付陽』。」。

隂陽蹻,四穴隂蹻穴,在足内踝下,是謂照海,隂蹻所生,刺可入同身寸之四分,留六呼,若灸者,可灸三壯。陽蹻穴,是謂申脉,陽蹻所生,在外踝下陷者中,~~,~~新校正云:「按〈刺腰痛篇〉注作『在外踝下五分』,〈繆刺論〉注云:『外踝下半寸容爪甲,刺可入同身寸之二分,留七呼,若灸者,可灸三壯。

』」~~,~~新校正云:「按《甲乙經》『留七呼』作『六呼』,〈刺腰痛篇〉注作『十呼』。」。水俞在諸分分,謂肉之分理間,治水取之。熱俞在氣穴寫熱則取之。寒熱俞,在兩骸厭中,二穴骸厭,謂膝外俠膝之骨厭中也。大禁二十五,在天府下五寸謂五里穴也。所以謂之大禁者,謂其禁不可刺也。

白話文:

《黃帝內經素問》卷十五 重廣補註 白話譯文:

胸俞穴:共有十二個穴位,分別是俞府、彧中、神藏、靈墟、神封、步廊,左右各六個。俞府穴位於巨骨下方,靠近任脈兩側,橫向離任脈各二寸(同身寸),在凹陷處;其下五個穴位,彼此間距都是一寸六分(同身寸),也在凹陷處。這幾個穴位都與足少陰脈的氣息相關,需仰臥取穴,針刺深度為四分(同身寸),灸法則灸五壯。

背俞穴:共有兩個穴位,即大杼穴。位於第一節脊椎下方兩側,彼此間距為一寸半(同身寸),在凹陷處。它是督脈別絡和手足太陽三脈氣息的交匯點,針刺深度為三分(同身寸),留針七呼,灸法則灸七壯。

膺俞穴:共有十二個穴位,分別是雲門、中府、周榮、胸鄉、天谿、食竇,左右各六個。雲門穴位於巨骨下方,靠近任脈一側,橫向離任脈六寸(同身寸),在凹陷處,脈搏應手可觸及。雲門、中府穴間距為一寸(同身寸),其餘五個穴位彼此間距都是一寸六分(同身寸),都在凹陷處。這幾個穴位都與手太陰脈的氣息相關,雲門、食竇穴需舉臂取穴,其餘穴位需仰臥取穴。雲門穴針刺深度為七分(同身寸),太深會導致呼吸逆亂;中府穴針刺深度為三分(同身寸),留針五呼;其餘穴位針刺深度為四分(同身寸),灸法則灸五壯。

分肉穴:位於足外踝上方絕骨的末端,距離為三分(同身寸),在肌肉分開的縫隙中,與陽維脈的氣息相關,針刺深度為三分(同身寸),留針七呼,灸法則灸三壯。

踝上橫穴:位於內踝上方的穴位稱為交信穴。交信穴距內踝上方二寸(同身寸),位於少陰經前方、太陰經後方,在筋骨之間,是足陰蹻脈的郄穴,針刺深度為四分(同身寸),留針五呼,灸法則灸三壯。位於外踝上方的穴位稱為附陽穴。附陽穴距外踝上方三寸(同身寸),位於太陽經前方、少陰經後方,在筋骨之間,是陽蹻脈的郄穴,針刺深度為六分(同身寸),留針七呼,灸法則灸三壯。

陰陽蹻穴:陰蹻穴,位於足內踝下方,稱為照海穴,是陰蹻脈的起點,針刺深度為四分(同身寸),留針六呼,灸法則灸三壯。陽蹻穴,稱為申脈穴,是陽蹻脈的起點,位於外踝下方凹陷處。

水俞穴:位於肌肉分開的縫隙中,治療水腫時取用。熱俞穴:位於氣穴,出現熱症時取用。寒熱俞穴:位於兩膝外側膝蓋骨下方凹陷處,治療寒熱症。大禁穴:位於天府穴下五寸,稱為五里穴。之所以稱為大禁,是因為禁止針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