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唐·王冰編注,宋·林億、高保衡、孫奇校正

《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五 (8)

回本書目錄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五 (8)

1.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五

』」。

上關,二穴《鍼經》所謂刺之則㰦,不能欠者也。在耳前上廉,起骨關口有空,手少陽足陽明之會,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留七呼,若灸者,可灸三壯,刺深令人耳無所聞。大迎,二穴在曲頷前,同身寸之一寸三分骨陷者中動脉,足陽明脉氣所發,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留七呼,若灸者,可灸三壯。下關,二穴《鍼經》所謂刺之則欠,不能㰦者也。

在上關下,耳前動脉下廉,合口有空,張口而閉,足陽明少陽二脉之會,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留七呼,若灸者,可灸三壯。耳中有乾擿之,不得灸也。~~,~~新校正云:「按《甲乙經》『擿之』作『擿抵』。」。天柱,二穴在俠項後髮際大筋外廉陷者中,足太陽脉氣所發,刺可入同身寸之二分,留六呼,若灸者,可灸三壯。

巨虚上下廉,四穴上廉,足陽明與大腸合也,在膝犢鼻下,䯒外廉,同身寸之六寸,足陽明脉氣所發,刺可入同身寸之八分,若灸者,可灸三壯。下廉,足陽明與小腸合也,在上廉下,同身寸之三寸,足陽明脉氣所發,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若灸者可,灸三壯。~~,~~新校正云:「按《甲乙經》并〈刺熱篇〉注、〈水熱穴〉注:『上廉在三里下三寸。』此云犢鼻下六寸者,蓋三里在犢鼻下三寸,上廉又在三里下三寸,故云六寸也。

」。

曲牙,二穴頰車穴也,在耳下曲頰端陷者中,開口有空,足陽明脉氣所發,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若灸者,可灸三壯也。天突,一穴已前釋也。天府,二穴在腋下同身寸之三寸,臂臑内廉動脉,手太隂脉氣所發,禁不可灸,刺可入同身寸之四分,留三呼。天牖,二穴在頸筋閒缺盆上,天容後,天柱前,完骨下,髮際上,手少陽脉氣所發,刺可入同身寸之一寸,留七呼,若灸者,可灸三壯。

扶突,二穴在頸,當曲頹下,同身寸之一寸,人迎後,手陽明脉氣所發,仰而取之,刺可入同身寸之四分,若灸者,可灸三壯。天窗,二穴在曲頹下,扶突後動脉應手陷者中,手太陽脉氣所發刺,可入同身寸之六分,若灸者,可灸三壯。肩解,二穴謂肩井也,在肩上陷解中,缺盆上,大骨前,手足少陽陽維之會,刺可入同身寸之五分,若灸者,可灸三壯。~~,~~新校正云:「按《甲乙經》『灸五壯』。

」。

關元,一穴新校正云:「詳此已前釋,舊當篇再注𫝆去之。」。委陽,二穴三焦下輔俞也,在膕中外廉兩筋間,此足太陽之別絡,刺可入同身寸之七分,留五呼,若灸者,可灸三壯,屈身而取之。肩貞,二穴在肩曲甲下兩骨解間,肩髃後陷者中,手太陽脉氣所發,刺可入同身寸之八分,若灸者,可灸三壯。

瘖門,一穴在項髮際宛宛中,入係舌本,督脉、陽維二經之會,仰頭取之,刺可入同身寸之四分,不可灸,灸之令人瘖。~~,~~新校正云:「按〈氣府〉注云:『去風府一寸。』」。齊,一穴齊中也。禁不可刺,刺之使人齊中惡瘍潰,矢出者,死不可治,若灸者,可灸三壯。

白話文:

上關穴位於耳前上方,骨關口處凹陷處,是手少陽經與足陽明經的交會穴位。針刺深度為同身寸的三分之一,留針七呼;灸法為灸三壯。針刺過深會導致耳聾。

大迎穴位於下頷骨前方凹陷處,是足陽明經脈氣所發之處。針刺深度為同身寸的三分之一,留針七呼;灸法為灸三壯。

下關穴位於上關穴下方,耳前動脈下方凹陷處,是足陽明經與手少陽經的交會穴位。針刺深度為同身寸的三分之一,留針七呼;灸法為灸三壯。耳中如有阻塞物,則不可灸。

天柱穴位於項部後髮際,大筋外側凹陷處,是足太陽經脈氣所發之處。針刺深度為同身寸的二分之一,留針六呼;灸法為灸三壯。

巨虛穴有上下兩個穴位。上廉穴位於膝蓋犢鼻穴下方六寸處,是足陽明經與大腸經的交會穴位。針刺深度為同身寸的八分之一,灸法為灸三壯。下廉穴位於上廉穴下方三寸處,是足陽明經與小腸經的交會穴位。針刺深度為同身寸的三分之一,灸法為灸三壯。

曲牙穴位於耳下頰部凹陷處,是足陽明經脈氣所發之處。針刺深度為同身寸的三分之一,灸法為灸三壯。天突穴,前文已說明。天府穴位於腋下同身寸的三寸處,是手太陰經脈氣所發之處,禁灸,針刺深度為同身寸的四分之一,留針三呼。

天牖穴位於頸部筋骨之間,缺盆之上,天容穴之後,天柱穴之前,完骨之下,髮際之上,是手少陽經脈氣所發之處。針刺深度為同身寸的一寸,留針七呼;灸法為灸三壯。

扶突穴位於頸部,曲頸處下方,是手陽明經脈氣所發之處,需仰臥取穴。針刺深度為同身寸的四分之一,灸法為灸三壯。天窗穴位於曲頸處下方,扶突穴之後,動脈搏動處凹陷之處,是手太陽經脈氣所發之處。針刺深度為同身寸的六分之一,灸法為灸三壯。肩解穴,即肩井穴,位於肩部凹陷處,缺盆之上,大骨前方,是手少陽經、足少陽經及陽維脈的交會穴位。針刺深度為同身寸的五分之一,灸法為灸三壯。

關元穴,前文已詳細說明。委陽穴位於膝窩內外側兩筋之間,是足太陽經的別絡。針刺深度為同身寸的七分之一,留針五呼;灸法為灸三壯,需屈身取穴。肩貞穴位於肩胛骨下方兩骨之間凹陷處,是手太陽經脈氣所發之處。針刺深度為同身寸的八分之一,灸法為灸三壯。

瘖門穴位於項部髮際正中,是督脈和陽維脈的交會穴位,需仰頭取穴。針刺深度為同身寸的四分之一,禁灸,灸之會導致失音。

齊穴,即臍中穴。禁刺,刺之會導致臍部潰爛,矢出而死,不可救治;灸法為灸三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