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唐·王冰編注,宋·林億、高保衡、孫奇校正

《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五 (7)

回本書目錄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五 (7)

1.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五

』」~~,~~足太陽脉之所入,刺可入同身寸之五分,留七呼,若灸者,可灸三壯。如是六府之俞府各六穴,則三十六俞,以左右脉具而言之,則七十二穴。

熱俞五十九穴,水俞五十七穴並具〈水熱論〉中。~~,~~新校正云:「按熱俞又見〈刺熱篇〉注。」。頭上五行,行五,五五二十五穴此亦熱俞之五十九穴也。中𦛗兩傍各五,凡十穴謂五藏之背俞也。肺俞在第三椎下兩傍。心俞在第五椎下兩傍。肝俞在第九椎下兩傍。脾俞在第十一椎下兩傍。

腎俞在第十四椎下兩傍。此五藏俞者,各俠脊,相去同身寸之一寸半,並足太陽脉之會,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肝俞留六呼,餘並留七呼,若灸者,可灸三壯,俠脊數之則十穴也。大椎上兩傍各一凡二穴𫝆《甲乙經》、《經脉流注孔穴圖經》並不載,未詳何俞也。~~,~~新校正云:「按大椎上傍無穴,大椎下傍穴名大杼後有,故王氏云:『未詳。

』」。目瞳子、浮白二穴瞳子髎,在目外去眥同身寸之五分,手太陽手足少陽三脉之會,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若灸者,可灸三壯。浮白,在耳後入髮際同身寸之一寸,足太陽少陽二脉之會,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若灸者,可灸三壯。左右言之,各二爲四也。兩髀厭分中,二穴謂環銚穴也。

在髀樞後,足少陽太陽二脉之會,刺可入同身寸之一寸,留二十呼,若灸者,可灸三壯。~~,~~新校正云:「按王氏云:『在髀樞後。』按《甲乙經》云:『在髀樞中。』『後』當作『中』。灸『三壯』《甲乙經》作『五壯』。」。

犢鼻二穴在膝髕下,䯒上,俠解大筋中,足陽明脉氣所發,刺可入同身寸之六分,若灸者,可灸三壯。耳中多所聞,二穴聽宮穴也。在耳中珠子,大如赤小豆,手足少陽手太陽三脉之會,刺可入同身寸之一分,若灸者,可灸三壯。~~,~~新校正云:「按《甲乙經》云:『刺可入三分。

』」。眉本,二穴攢竹穴也。在眉頭陷者中,足太陽脉氣所發,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留六呼,若灸者,可灸三壯。完骨,二穴在耳後入髮際同身寸之四分,足太陽少陽之會,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留七呼,若灸者,可灸三壯。~~,~~新校正云:「按《甲乙經》云:『刺可入二分,灸七壯。

』」。頂中央,一穴風府穴也。在頂上入髮際同身寸之一寸,大筋内宛宛中,督脉陽維二經之會,疾言其肉立起,言休其肉立下,刺可入同身寸之四分,留三呼,灸之,不幸使人瘖。枕骨,二穴竅隂穴也。在完骨上,枕骨下,搖動應手,足太陽少隂之會,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若灸者,可灸三壯。~~,~~新校正云:「按《甲乙經》云:『刺可入四分,灸可五壯。

白話文:

足太陽脈的入穴處,針刺可深入同身寸的五分,留針七呼(時間單位),如果灸治,灸三壯(灸的次數)。像這樣,六腑的俞府穴,每個腑都有六個穴位,共計三十六個俞穴;若以左右經脈都計算,則共有七十二穴。

熱俞穴有五十九個,水俞穴有五十七個,詳見《水熱論》。頭部有五行相關的穴位,每行五個,共二十五個穴位,這些也屬於熱俞穴的五十九個穴位。此外,在脊柱中線兩旁各五個,共十個穴位,稱為五臟的背俞穴。肺俞位於第三椎骨下方兩旁;心俞位於第五椎骨下方兩旁;肝俞位於第九椎骨下方兩旁;脾俞位於第十一椎骨下方兩旁;腎俞位於第十四椎骨下方兩旁。這五臟的俞穴,都位於脊柱旁開,彼此間距為同身寸的一寸半,都是足太陽脈的會穴。針刺深度為同身寸的三分。肝俞留針六呼,其餘留針七呼,如果灸治,灸三壯。計算脊柱旁的穴位,共計十個。大椎穴上方兩旁各有一個穴位,共兩個穴位,《甲乙經》、《經脈流注孔穴圖經》都沒有記載,不知是哪個俞穴。大椎穴上方兩旁並無穴位,大椎穴下方兩旁的穴位名稱為大杼,因此,認為「未詳」的說法。

目瞳子、浮白兩個穴位,瞳子髎位於眼外眥(眼角)旁開同身寸的五分處,是手太陽、手少陽、足少陽三條經脈的交會穴,針刺深度為同身寸的三分,如果灸治,灸三壯。浮白穴位於耳後髮際旁開同身寸的一寸處,是足太陽、少陽二脈的交會穴,針刺深度為同身寸的三分,如果灸治,灸三壯。左右各兩個穴位,共四個。

兩髀厭(大腿內側)中間,兩個穴位稱為環跳穴,位於髀樞(股骨大轉子)後方,是足少陽、足太陽二脈的交會穴,針刺深度為同身寸的一寸,留針二十呼,如果灸治,灸三壯。根據《甲乙經》,環跳穴位於髀樞的中間,灸的次數為五壯。

犢鼻兩個穴位位於膝蓋骨下方、脛骨上方,靠近解剖上的大筋,是足陽明脈氣發源處,針刺深度為同身寸的六分,如果灸治,灸三壯。

耳中兩個穴位,稱為聽宮穴,位於耳屏前,大如赤小豆,是手太陽、手少陽、足少陽三條經脈的交會穴,針刺深度為同身寸的一分,如果灸治,灸三壯。根據《甲乙經》,針刺深度為三分。

眉頭兩個穴位,稱為攢竹穴,位於眉毛內側的凹陷處,是足太陽脈氣發源處,針刺深度為同身寸的三分,留針六呼,如果灸治,灸三壯。

完骨兩個穴位位於耳後髮際旁開同身寸的四分處,是足太陽、少陽二脈的交會穴,針刺深度為同身寸的三分,留針七呼,如果灸治,灸三壯。根據《甲乙經》,針刺深度為二分,灸七壯。

頭頂正中一個穴位,稱為風府穴,位於頭頂髮際旁開同身寸的一寸處,位於大筋內側,是督脈、陽維二經的交會穴,針刺時,說話則肌肉隆起,停止說話則肌肉下降,針刺深度為同身寸的四分,留針三呼,灸治會導致失聲。

枕骨下方兩個穴位,稱為竅陰穴,位於完骨穴上方、枕骨下方,按壓時會感到搖動,是足太陽、少陰二脈的交會穴,針刺深度為同身寸的三分,如果灸治,灸三壯。根據《甲乙經》,針刺深度為四分,灸五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