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五 (6)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五 (6)
1.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五
前谷,在手小指外側本節前陷者中,手太陽脉之所流也,刺可入同身寸之一分,留三呼,若灸者,可灸三壯。後谿,在手小指外側本節後陷者中,手太陽脉之所注也,刺可入同身寸之一分,留二呼,若灸者,可灸一壯。腕骨,在手外側,腕前起骨下陷者中,手太陽脉之所過也,刺可入同身寸之二分,留三呼,若灸者,可灸三壯。
陽谷,在手外側腕中銳骨之下陷者中,手太陽脉之所行也,刺可入同身寸之二分,留三呼,~~,新校正云:「按《甲乙經》作『二呼』。」,~~若灸者,可灸三壯。少海,在肘内大骨外,去肘端同身寸之五分陷者中,屈肘乃得之,手太陽脉之所入也,刺可入同身寸之二分,留七呼,若灸者,可灸五壯。心包之府三焦,三焦之井者,關衝也。
滎,液門也。俞,中渚也。原,陽池也。經,支溝也。合,天井也。關衝,在手小指次指之端,去爪甲角如韭葉,手少陽脉之所出也,刺可入同身寸之一分,留三呼,若灸者,可灸三壯。液門,在手小指次指間陷者中,手少陽脉之所流也,刺可入同身寸之二分,若灸者,可灸三壯。
中渚,在手小指次指本節後間陷者中,手少陽脉之所注也,刺可入同身寸之二分,留三呼,若灸者,可灸三壯。陽池在手表腕上陷者中,手少陽脉之所過也,刺可入同身寸之二分,留六呼,若灸者,可灸三壯。支溝,在腕後同身寸之三寸,兩骨之間陷者中,手少陽脉之所行也,刺可入同身寸之二分,留七呼,若灸者,可灸三壯。
天井,在肘外大骨之後,同身寸之一寸,兩筋間陷者中,屈肘得之,手少陽脉之所入也,刺可入同身寸之一寸,留七呼,若灸者,可灸三壯。腎之府,膀胱。膀胱之井者,至隂也。滎,通谷也。俞,束骨也。原,京骨也。經,崑崙也。合,委中也。至隂,在足小指外側,去爪甲角如韭葉,足大陽脉之所出也,刺可入同身寸之一分,留五呼,若灸者,可灸三壯。
通谷,在足小指外側本節前陷者中,太陽脉之所流也,刺可入同身寸之二分,留五呼,若灸者,可灸三壯。束骨,在足小指外側本節後赤白肉際陷者中,足太陽脉之所注也,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留三呼,若灸者,可灸三壯。京骨,在足外側大骨下,赤白肉際陷者中,按而得之,足太陽脉之所過也,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留七呼,若灸者,可灸三壯。
崑崙,在足外踝後腿骨上陷者中,細脉動應手,足太陽脉之所行也,刺可入同身寸之五分,留十呼,若灸者,可灸三壯。委中,在膕中央約文中動脉,~~,~~新校正云:「詳委中穴與《甲乙經》及〈刺瘧〉篇注、〈𤷒論〉注同,又〈骨空論〉云:『在膝解之後,曲腳之中,背面取之。』又〈熱穴論〉注、〈刺熱篇〉注云:『在足膝後屈處。
白話文:
前谷穴位於手小指外側指節前方的凹陷處,是手太陽經脈循行經過的地方。針刺深度為同身寸的一分,留針三呼(呼吸次數),灸法則灸三壯。後谿穴位於手小指外側指節後方的凹陷處,是手太陽經脈氣血匯聚之處。針刺深度為同身寸的一分,留針二呼,灸法則灸一壯。腕骨穴位於手外側腕關節前方骨頭下方的凹陷處,是手太陽經脈經過的地方。針刺深度為同身寸的二分,留針三呼,灸法則灸三壯。
陽谷穴位於手外側腕關節中,銳骨下方凹陷處,是手太陽經脈循行經過的地方。針刺深度為同身寸的二分,留針三呼,灸法則灸三壯。少海穴位於肘內側大骨外側,距肘端同身寸的五分處凹陷中,屈肘才能找到該穴位,是手太陽經脈進入的地方。針刺深度為同身寸的二分,留針七呼,灸法則灸五壯。心包經與三焦經的井穴是關衝穴。
滎穴是液門穴;俞穴是中渚穴;原穴是陽池穴;經穴是支溝穴;合穴是天井穴。關衝穴位於手小指次指(無名指)的指尖,距指甲角約一韭葉寬,是手少陽經脈起始的地方。針刺深度為同身寸的一分,留針三呼,灸法則灸三壯。液門穴位於手小指與無名指之間的凹陷處,是手少陽經脈循行經過的地方。針刺深度為同身寸的二分,灸法則灸三壯。
中渚穴位於手小指與無名指指節後方的凹陷處,是手少陽經脈氣血匯聚之處。針刺深度為同身寸的二分,留針三呼,灸法則灸三壯。陽池穴位於手腕背側的凹陷處,是手少陽經脈經過的地方。針刺深度為同身寸的二分,留針六呼,灸法則灸三壯。支溝穴位於手腕後方,距腕關節同身寸的三寸,兩骨之間的凹陷處,是手少陽經脈循行經過的地方。針刺深度為同身寸的二分,留針七呼,灸法則灸三壯。
天井穴位於肘外側大骨後方,距肘端同身寸的一寸,兩筋之間的凹陷處,屈肘才能找到該穴位,是手少陽經脈進入的地方。針刺深度為同身寸的一寸,留針七呼,灸法則灸三壯。腎經的腑是膀胱經,膀胱經的井穴是至陰穴。滎穴是通谷穴;俞穴是束骨穴;原穴是京骨穴;經穴是崑崙穴;合穴是委中穴。至陰穴位於足小指外側,距指甲角約一韭葉寬,是足太陽經脈起始的地方。針刺深度為同身寸的一分,留針五呼,灸法則灸三壯。
通谷穴位於足小指外側指節前方的凹陷處,是足太陽經脈循行經過的地方。針刺深度為同身寸的二分,留針五呼,灸法則灸三壯。束骨穴位於足小指外側指節後方,赤白肉際(肌肉顏色交界處)的凹陷處,是足太陽經脈氣血匯聚之處。針刺深度為同身寸的三分,留針三呼,灸法則灸三壯。京骨穴位於足外側大骨下方,赤白肉際的凹陷處,需按壓才能找到該穴位,是足太陽經脈經過的地方。針刺深度為同身寸的三分,留針七呼,灸法則灸三壯。
崑崙穴位於足外踝後方,跟骨上方凹陷處,可感覺到細微的脈搏跳動,是足太陽經脈循行經過的地方。針刺深度為同身寸的五分,留針十呼,灸法則灸三壯。委中穴位於膕窩(膝蓋後方凹陷處)中央,約在動脈搏動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