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唐·王冰編注,宋·林億、高保衡、孫奇校正

《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四 (10)

回本書目錄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四 (10)

1.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四

「刺避五藏者,知逆從也。所謂從者,鬲與脾腎之處,不知者反之腎著於脊,脾藏居中,鬲連於脇際。知者爲順,不知者反傷其藏。刺胸腹者,必以布憿著之,乃從單布上刺形定則不誤中於五藏也。~~,~~新校正云:「按別本『憿』一作『撽』又作『檄』。」。刺之不愈,復刺要以氣至爲効也。

《鍼經》曰:「刺之氣不至,無問其數,刺之氣至,去之勿復鍼。」此之謂也。刺鍼必肅肅,謂靜肅,所以候氣之存亡。刺腫搖鍼以出大膿血故。經刺勿搖經氣不欲𣳘故。此刺之道也。」

帝曰:「願聞十二經脉之終柰何終,謂盡也。?」

歧伯曰:「太陽之脉,其終也,戴眼、反折、瘈瘲,其色白,絕汗乃出,出則死矣戴眼,謂睛不轉而仰視也。然足太陽脉,起於目内眥,上額,交巔,上從巔入,絡腦,還出,別下項,循肩髆内,俠脊抵腰中。其支別者,下循足,至小指外側。手太陽脉,起於手小指之端,循臂,上肩,入缺盆。

其支別者,上頰,至目内眥,抵足太陽~~,新校正云:「按《甲乙經》作『斜絡於顴』。」,又其支別者,從缺盆循頸,上頰,至目外眥新校正云:「按《甲乙經》『外』作『兌』。」,~~,故戴眼,反折,瘈瘲,色白,絕汗乃出也。絕汗,謂汗暴出如珠而不流,旋復乾也。

太陽極則汗出,故出則死。少陽終者,耳聾、百節皆縱,目瞏絕系,絕系一日半死,其死也,色先青白乃死矣足少陽脉起於目銳眥,上抵頭角,下耳後。其支別者,從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手少陽脉,其支別者,從耳後,亦入耳中,出走耳前,故終則耳聾,目瞏絕系也。少陽主骨,故氣終則百節縱緩,色青白者,金木相薄也,故見死矣。

瞏,謂直視如驚貌。

「陽明終者,口目動作,善驚,妄言,色黃,其上下經盛,不仁則終矣足陽明脉,起於鼻,交頞中,下循鼻外,入上齒縫中,還出,俠口,環脣,下交承漿,却循頤後下廉,出大迎,循頰車,上耳前,過客主人,循髮際,至額顱。其支別者,從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嚨,入缺盆,下鬲。

手陽明脉,起於手,循臂至肩上,出於柱骨之會上,下入缺盆,絡肺。其支別者,從缺盆,上頸,貫頰,下入齒中,還出,俠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俠鼻鼽,抵足陽明。~~,新校正云:「按《甲乙經》『鼽』作『孔』,無『抵足陽明』四字。」,~~故終則口目動作也,口目動作,謂目睒睒而鼓頷也。

胃病則惡人與火,聞木音則惕然而驚又罵詈,罵詈而不避親疏,故善驚妄言也。黃者,土色,上謂手脉,下謂足脉也。經盛,謂面、目、頸、頷、足、跗、腕、脛皆躁盛而動也。不仁,謂不知善惡。如是者皆氣竭之徵也,故終矣。少隂終者,面黑齒長而垢,腹脹閉,上下不通而終矣手少隂氣絕則血不流。

白話文:

刺針時要避開五臟,了解經脈的走向很重要。「從」指的是順著經脈走向,例如脾、腎、鬲(膈膜)的部位;不懂經脈走向的人會反著來,例如腎在脊椎旁,脾在腹部中央,鬲連接著脅肋部位。懂經絡走向的人會順著刺,不懂的人則會傷到臟器。刺胸腹部時,必須在患處墊上布再刺,這樣才能準確地避開五臟。針刺後沒有效果,要再次刺針,直到氣血到達病灶才算有效。《鍼經》說:「針刺後氣血沒有到達,不論刺多少次都沒用;氣血到達後,就要停止針刺。」這就是這個道理。刺針時動作要輕柔緩慢,保持平靜,以便觀察氣血的運行情況。刺腫脹部位時,要搖動針,以便排出膿血;經絡部位則不要搖動,以免損傷經氣。這就是針刺的方法。

黃帝問道:「我想了解十二經脈的終點症狀,『終』指的是極端狀態。」

歧伯回答道:「太陽經脈的終點症狀是:眼睛向上翻白(戴眼)、肢體抽搐(反折)、口眼歪斜(瘈瘲),面色蒼白,大量出汗(絕汗),出汗就會死亡。戴眼,指的是眼睛不能轉動,只能向上看。足太陽經脈,起於目內眥,上行至額頭,交會於頭頂,從頭頂進入,絡於腦部,再從腦後出來,向下經過項部,沿著肩胛骨內側,到達腰部。它的分支,向下沿著腿部,到達小指外側。手太陽經脈,起於小指末端,沿著手臂,上行至肩膀,進入鎖骨上窩。它的分支,上行至面頰,到達目內眥,與足太陽經脈相交(斜絡於顴)。它的另一個分支,從鎖骨上窩沿著頸部,上行至面頰,到達目外眥。所以,會出現眼睛向上翻白、肢體抽搐、口眼歪斜,面色蒼白,大量出汗的情況。絕汗,指的是汗珠像珍珠一樣冒出來,但不流動,很快就會幹。太陽經脈氣血極盛時會出汗,所以出汗就代表生命走到盡頭。少陽經脈的終點症狀是:耳聾、關節鬆弛、眼睛直視如驚恐狀(目瞏)、眼睛不能轉動(絕系),眼睛不能轉動一天半就會死亡,死前面色先青白。足少陽經脈,起於目銳眥,上行至頭角,下行至耳後。它的分支,從耳後進入耳中,再從耳前出來。手少陽經脈的分支,也從耳後進入耳中,再從耳前出來。所以,少陽經脈走到極端,就會出現耳聾、眼睛直視如驚恐狀、眼睛不能轉動的症狀。少陽經脈主骨,所以氣血衰竭時,關節會鬆弛。面色青白,是金木二氣相剋的表現,所以會死亡。

陽明經脈的終點症狀是:口眼不停地動、容易驚嚇、胡言亂語、面色發黃,如果面頸、四肢等部位都躁動不安、感覺麻木,就會死亡。足陽明經脈,起於鼻部,經過鼻樑,沿著鼻翼下行,進入上齒縫,再從上齒縫出來,經過嘴唇,環繞嘴唇,下行至承漿穴,再沿著下頜後方下行,經過大迎穴,沿著頰車穴,上行至耳前,經過客主人穴,沿著髮際,到達額頭。它的分支,從大迎穴前下行至人迎穴,沿著喉嚨,進入鎖骨上窩,下行至膈膜。手陽明經脈,起於手部,沿著手臂至肩膀,從鎖骨上窩出來,下行進入鎖骨上窩,絡於肺部。它的分支,從鎖骨上窩,上行至頸部,貫穿面頰,下行進入齒縫,再從齒縫出來,經過嘴唇,到達人中穴,左側的經脈通向右側,右側的經脈通向左側,上行經過鼻孔,與足陽明經脈相交。所以,陽明經脈走到極端就會出現口眼不停地動的症狀。口眼不停地動,指的是眼睛不停地眨動,下頜不停地顫動。胃病的人會厭惡別人和火,聽到木頭的聲音就會驚恐,並且亂罵人,不分親疏。面色發黃,是土的顏色,上指的是手部經脈,下指的是足部經脈。經脈充盛,指的是面、目、頸、頷、足、跗、腕、脛都躁動不安。麻木,指的是感覺不到,不知善惡。這些都是氣血衰竭的徵兆,所以會死亡。少陰經脈的終點症狀是:面色發黑、牙齒長而污垢、腹部脹滿、大小便不通而死亡。手少陰經脈氣血衰竭,血液就不能流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