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唐·王冰編注,宋·林億、高保衡、孫奇校正

《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四 (11)

回本書目錄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四 (11)

1.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四

足少隂氣絕則骨不耎,骨硬則斷,上宣故齒長而積垢,汗血壞則皮色死,故面色如漆而不赤也。足少隂脉,從腎上貫肝鬲,入肺中。手少隂脉,起於心中,出屬心系,下鬲,絡小腹。故其終則腹脹閉,上下不通也。~~,~~新校正云:「詳王注云:『骨不耎,骨硬。』按《難經》及《甲乙經》云:『骨不濡則肉弗能著,當作骨不濡。

』手少隂脉『絡小腹』,《甲乙經》作脉『絡小腸』。」。太隂終者,腹脹閉不得息,善噫,善嘔足太隂脉行從股内前廉,入腹,屬脾,絡胃,上鬲。手太隂脉起於中焦,下絡大腸,還循胃口,上鬲,屬肺,故終則如是也。《靈樞經》曰:「足太隂之脉,動則病,食則嘔,腹脹,善噫也。

」。嘔則逆,逆則面赤嘔則氣逆,故面赤。~~,~~新校正云:「按《靈樞經》作善噫,噫則嘔,嘔則逆。」。不逆則上下不通,不通則面黑、皮毛焦而終矣嘔則上通,故但面赤。不嘔則下已閉,上復不通,心氣外燔,故皮毛焦而終矣。何者?足太隂脉支別者,復從胃別上鬲,注心中,由是則皮毛焦,乃心氣外燔而生也。

「厥隂終者,中熱,嗌乾,善溺,心煩,甚則舌卷卵上縮而終矣足厥隂絡循脛,上皋,結於莖,其正經入毛中,下過隂器,上抵小腹,俠胃,上循喉嚨之後,入頏顙。手厥隂脉起於胸中,出屬心包,故終則中熱、嗌乾、善溺、心煩矣。《靈樞經》曰:「肝者,筋之合也。」筋者,聚於隂器而脉絡於舌本,故甚則舌卷卵上縮也,又以厥隂之脉過隂器故爾。

~~,新校正云:「按《甲乙經》『皋』作『睪』,『過』作『環』。」。此十二經之所敗也手三隂三陽,足三隂三陽,則十二經也。敗,謂氣終盡而敗壞也。,~~新校正云:「詳十二經又出《靈樞經》與《素問》。」。」

白話文:

足少陰經氣衰竭,則骨骼不柔軟,反而堅硬易斷,氣往上衝,所以牙齒過長且污垢堆積,汗液和血液損壞,皮膚顏色暗淡,面色像漆一樣黑而無血色。足少陰經脈,從腎臟向上貫穿肝臟和膈肌,進入肺臟。手少陰經脈,起始於心臟,通連心系,向下經過膈肌,絡於小腹。因此,手少陰經氣衰竭,則腹部脹滿閉塞,氣血上下不通。…… 根據其他醫籍考證,「骨不耎」應作「骨不濡」。手少陰經脈「絡小腹」,其他醫籍作「絡小腸」。

太陰經氣衰竭,則腹部脹滿閉塞,呼吸困難,容易打嗝、嘔吐。足太陰經脈循行於大腿內側前緣,進入腹部,屬於脾臟,絡於胃,向上到達膈肌。手太陰經脈起於中焦,向下絡於大腸,迴旋經過胃口,向上到達膈肌,屬於肺臟,因此氣衰竭時會出現上述症狀。 《靈樞經》記載:足太陰經脈氣機紊亂,則會腹脹,進食則嘔吐,容易打嗝。嘔吐是氣逆,氣逆則面色發紅。……根據其他醫籍考證,應是容易打嗝,打嗝則嘔吐,嘔吐則氣逆。 若不氣逆,則氣血上下不通,不通則面色發黑、皮膚乾燥焦枯而死亡。嘔吐則氣往上走,所以只有面色發紅。不嘔吐則下焦閉塞,上焦又不通,心氣外泄,所以皮膚乾燥焦枯而死亡。這是因為足太陰經脈的分支,從胃部向上到達膈肌,注入手少陰經,因此皮膚乾燥焦枯,乃是心氣外泄所致。

厥陰經氣衰竭,則出現內熱、咽喉乾燥、小便頻繁、心煩,嚴重時舌頭捲曲上縮而死亡。足厥陰經脈循行於小腿內側,向上經過睪丸(或睾丸),連結於生殖器,其正經進入毛髮之中,向下經過生殖器,向上到達小腹,經過胃部,向上循行於喉嚨的後面,進入面頰。手厥陰經脈起於胸中,通連心包,所以氣衰竭時會出現內熱、咽喉乾燥、小便頻繁、心煩等症狀。《靈樞經》記載:肝臟是筋的聚集之處,筋聚集於生殖器,經脈連接到舌根,所以嚴重時舌頭捲曲上縮,也是因為厥陰經脈經過生殖器的原因。……根據其他醫籍考證,「皋」應作「睪」,「過」應作「環」。

這是十二經脈衰竭的表現。手三陰三陽,足三陰三陽,合稱十二經脈。敗,指的是經氣衰竭耗盡而導致的損傷。……根據其他醫籍考證,十二經脈的內容也見於《靈樞經》和《素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