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唐·王冰編注,宋·林億、高保衡、孫奇校正

《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二十 (8)

回本書目錄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二十 (8)

1.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二十

」。」

帝曰:「善。願聞其時也。」

歧伯曰:「悉哉問也!木不及,春有鳴條律暢之化,則秋有霧露清凉之政。春有慘凄殘賊之勝,則夏有炎暑燔爍之復,其眚東化,和氣也。勝,金氣也。復,火氣也。火復於金,悉因其木,故災眚之作皆在東方,餘眚同。~~,~~新校正云:「按木火不及,先言春夏之化。

秋冬之政者,先言木火之政,化次言勝復之變也。」,其藏肝,其病内舍胠脇,外在關節東方,木之主也。火不及,夏有炳明光顯之化,則冬有嚴肅霜寒之政。夏有慘淒凝冽之勝,則不時有埃昬大雨之復。其眚南化,火德也。勝,水虐也。復,土變也。南方,火也。其藏心,其病内舍膺脇,外在經絡南方,心之主也。

土不及,四維有埃雲潤澤之化,則春有鳴條鼓拆之政。四維發振拉飄騰之變,則秋有肅殺霖霪之復。其眚四維東南、東北、西南、西北,方也。維,隅也,謂日在四隅月也。~~,~~新校正云:「詳土不及亦先言政化,次言勝復。」,其藏脾,其病内舍心腹,外在肌肉四支四維,中央脾之主也。

金不及,夏有光顯鬱蒸之令,則冬有嚴凝整肅之應。夏有炎爍燔燎之變,則秋有冰雹霜雪之復。其眚西,其藏肺,其病内舍膺脇肩背,外在皮毛西方,肺之主也。水不及,四維有湍潤埃雲之化,則不時有和風生發之應。四維發埃昬驟注之變,則不時有飄蕩振拉之復。其眚北飄蕩振拉大風所作。

~~,~~新校正云:「詳金水不及,先言火土之化令與應,故不當秋冬而言也,次言者火土勝復之變也,與木火土之例不同者,互文也。」,其藏腎,其病内舍腰脊骨髓,外在谿谷踹膝肉之大會爲谷,肉之小會爲谿,肉分之間,谿谷之會,以行榮衞,以會大氣。

「夫五運之政,猶權衡也,髙者抑之,下者舉之,化者應之,變者復之,此生長化成收藏之理,氣之常也,失常則天地四塞矣失常之理,則天地四時之氣閉塞而無所運行,故動必有靜,勝必有復,乃天地隂陽之道。故曰:「天地之動靜,神明爲之紀,隂陽之往復,寒暑彰其兆。

」此之謂也新校正云:「按故曰已下與〈五運行大論〉同,上兩句又與〈隂陽應象大論〉文重,彼云:『隂陽之升降,寒暑彰其兆也。』」。」

帝曰:「夫子之言,五氣之變,四時之應,可謂悉矣。夫氣之動亂,觸遇而作,發無常會,卒然災合,何以期之?」

歧伯曰:「夫氣之動變,固不常在,而德化政令,災變不同,其候也。」

帝曰:「何謂也?」

歧伯曰:「東方生風,風生木,其德敷和,其化生榮,其政舒啟,其令風,其變振發,其災散落敷,布也。和,和氣也。榮,滋榮也。舒,展也。啟,開也。振,怒也。發,出也。散,謂物飄零而散落也。~~,~~新校正云:「按〈五運行大論〉云:『其德爲和,其化爲榮,其政爲散,其令宣發,其變摧拉,其眚爲隕。』義與此通。

白話文:

黃帝問道五行之氣的運轉規律及其對人體的影響。岐伯回答說,如果木氣不足,春天就缺乏生機勃勃的景象,秋天也就沒有清爽的氣候。春天如果遭受災害,夏天就會有酷熱,這些災害都源於東方,因為木生火,火氣的異常變化都與木氣不足有關。肝臟屬於木,其病變則內在於脅肋,外在於關節。

如果火氣不足,夏天就缺乏光明和熱度,冬天則沒有嚴寒。夏天如果遭受災害,則可能出現異常的雨水,這些災害都源於南方。心臟屬於火,其病變則內在於胸脅,外在於經絡。

如果土氣不足,四季都缺乏滋潤,春天就沒有蓬勃的景象,秋天則缺乏肅殺之氣。這些災害則遍佈四方。脾臟屬於土,其病變則內在於腹部,外在於肌肉和四肢。

如果金氣不足,夏天就缺乏清爽,冬天就沒有嚴寒。夏天如果遭受災害,秋天則會有冰雹。肺臟屬於金,其病變則內在於胸脅肩背,外在於皮膚。

如果水氣不足,四季就缺乏滋潤,可能會有異常的風。腎臟屬於水,其病變則內在於腰脊骨髓,外在於腿部關節。

五行之氣的運轉,如同權衡,高者抑之,下者舉之,變化遵循一定的規律。如果失常,則天地萬物都會受到影響。

黃帝又問,氣候的變化無常,如何預測災害?岐伯回答,雖然氣候變化無常,但仍有規律可循。

以東方為例,東方主風,風生木,其德性是溫和,其變化是生長,其政令是舒展,其災害是散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