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唐·王冰編注,宋·林億、高保衡、孫奇校正

《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三 (10)

回本書目錄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三 (10)

1.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三

多食酸,則肉胝䐢而脣揭脾合肉,其榮脣,酸益肝,勝於脾,脾不勝,故肉胝䐢而脣皮揭舉也。多食甘,則骨痛而髮落腎合骨,其榮髮,甘益脾,勝於腎,腎不勝,故骨痛而髮墮落。此五味之所傷也五味入口,輸於腸胃而内養五藏,各有所養,有所欲,欲則互有所傷。

故心欲苦合火故也。肺欲辛合金故也。肝欲酸合木故也。脾欲甘合土故也。腎欲鹹合水故也。此五味之所合也各隨其欲而歸湊之。。五藏之氣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云:『此五味之合五藏之氣也。』連上文《太素》同。」。

故色見青,如草茲者,死茲,滋也,言如草初生之青色也。黃如枳實者,死色青黃也。黑如炲者,死炲,謂炲煤也。赤如衃血者,死衃血謂敗惡凝聚之血,色赤黑也。白如枯骨者,死白而枯槁,如乾骨之白也。此五色之見死也藏敗故見死色也。〈三部九候論〉曰:「五藏已敗,其色必夭,夭必死矣。

」此之謂也。青如翠羽者,生。赤如雞冠者,生。黃如蟹腹者,生。白如豕膏者,生。黑如烏羽者,生。此五色之見生也此謂光潤也,色雖可愛若見朦朧尤善矣。

生於心,如以縞裹朱。生於肺,如以縞裹紅。生於肝,如以縞裹紺。生於脾,如以縞裹栝樓實。生於腎,如以縞裹紫是乃眞見生色也。縞,白色。紺,薄青色。。此五藏所生之外榮也榮,美色也。。

色味當五藏,白當肺辛,赤當心苦,青當肝酸,黃當脾甘,黑當腎鹹各當其所應而爲色味也。故白當皮,赤當脉,青當筋,黃當肉,黑當骨各歸其所養之藏氣也。諸脉者,皆屬於目脉者,血之府。〈宣明五氣篇〉曰:「乆視傷血。」由此明諸脉皆屬於目也。~~,~~新校正云:「按皇甫士安云:『《九卷》曰:「心藏脉,脉舍神,神明通體,故云屬目。」』」。

諸髓者,皆屬於腦腦爲髓海,故諸髓屬之。諸筋者,皆屬於節筋氣之堅結者,皆絡於骨節之間也。〈宣明五氣篇〉曰:「乆行傷筋。」由此明諸筋皆属於節也。諸血者,皆屬於心血居脉内,屬於心也。〈八正神明論〉曰:「血氣者,人之神。」然神者心之主,由此故諸血皆属於心也。

諸氣者,皆屬於肺肺藏主氣故也。此四支八谿之朝夕也谿者,肉之小會名也。八谿,謂肘膝腕也。如是氣血筋脉互有盛衰,故爲朝夕矣。

故人卧,血歸於肝肝藏血,心行之,人動則血運於諸經,人靜則血歸於肝藏,何者?肝主血海故也。肝受血而能視言其用也。目爲肝之官,故肝受血而能視。足受血而能歩氣行乃血流,故足受血而能行歩也。掌受血而能握以當把握之用。指受血而能攝以當攝受之用也。

血氣者,人之神。故所以受血者皆能運用。卧出而風吹之,血凝於膚者爲𤷒謂𢂽𤷒也。凝於脉者爲泣泣,謂血行不利。凝於足者爲厥厥,謂足逆冷也。此三者,血行而不得反其空,故爲𤷒厥也空者,血流之道,大經隧也。

白話文:

多食酸味,會導致肌肉肥厚粗糙,嘴唇乾裂脫皮。因為酸味能滋養肝臟,而肝臟的功能強於脾臟,脾臟無法制衡,所以才會出現肌肉肥厚粗糙和嘴唇乾裂脫皮的現象。多食甘味,則會骨頭疼痛且頭髮脫落。因為甘味能滋養脾臟,而脾臟的功能強於腎臟,腎臟無法制衡,所以才會出現骨頭疼痛和頭髮脫落的現象。這就是五味過度攝取所造成的傷害。

五味入口後,會輸送到腸胃,再由腸胃滋養五臟六腑。每個臟腑都有其所需,若過度攝取,則會互相傷害。

所以,心臟喜歡苦味(屬火);肺臟喜歡辛味(屬金);肝臟喜歡酸味(屬木);脾臟喜歡甘味(屬土);腎臟喜歡鹹味(屬水)。這就是五味與五臟的對應關係,各臟腑會依其所需吸收五味。

因此,顏色呈現青色,如同初生的草葉般青綠,則代表已死亡;黃色如枳實般,代表死亡,呈現青黃之色;黑色如煤炭般,代表死亡;紅色如腐敗淤血般,暗紅發黑,代表死亡;白色如枯骨般,代表死亡,呈現乾枯的白色。這就是五臟衰敗時,所呈現的死亡顏色。 《三部九候論》說:「五臟已敗,其色必夭,夭必死矣。」這就是這個道理。

青色如翠鳥羽毛般翠綠,則代表生機;紅色如雞冠般鮮紅,則代表生機;黃色如蟹腹般金黃,則代表生機;白色如豬油般潔白,則代表生機;黑色如烏鴉羽毛般漆黑,則代表生機。這就是五臟生機勃勃時所呈現的顏色,也代表著光澤潤澤。顏色雖然好看,但若看起來模糊不清,則更佳。

心臟的生機,如同用白色絲綢包裹著紅色;肺臟的生機,如同用白色絲綢包裹著粉紅色;肝臟的生機,如同用白色絲綢包裹著深青色;脾臟的生機,如同用白色絲綢包裹著栝樓的果實顏色;腎臟的生機,如同用白色絲綢包裹著紫色。這些才是真正呈現生機的顏色。「縞」指白色,「紺」指深青色。這是五臟生機盎然的外在表現,「榮」指美好的顏色。

顏色和味道對應於五臟:白色對應肺臟(辛味),紅色對應心臟(苦味),青色對應肝臟(酸味),黃色對應脾臟(甘味),黑色對應腎臟(鹹味)。 顏色和味道各歸屬於其應對的五臟。所以,白色對應皮膚,紅色對應脈搏,青色對應筋絡,黃色對應肌肉,黑色對應骨骼,各歸屬於其所滋養的臟腑之氣。所有脈絡都屬於眼睛,脈絡是血液的府庫。《宣明五氣篇》說:「久視傷血。」由此可知所有脈絡都屬於眼睛。

所有骨髓都屬於腦,腦是骨髓的海洋,所以所有骨髓都屬於腦。所有筋絡都屬於關節,筋絡是氣血凝聚的部位,都連接在骨骼關節之間。《宣明五氣篇》說:「久行傷筋。」由此可知所有筋絡都屬於關節。所有血液都屬於心臟,血液在脈絡中運行,屬於心臟。《八正神明論》說:「血氣者,人之神。」而神是心臟的主宰,所以所有血液都屬於心臟。

所有氣都屬於肺臟,因為肺臟主宰呼吸之氣。這是四肢八溪的晝夜運作規律。溪,指肌肉的小聚合處。八溪指肘、膝、腕等處。氣血筋脈互相盛衰,因此有晝夜的變化。

人睡覺時,血液回歸肝臟,因為肝臟藏血,心臟推動血液運行;人活動時,血液運送到全身經絡;人靜止時,血液回歸肝臟貯藏,這是因為肝臟是血液的倉庫。肝臟接受血液才能夠視物,說明肝臟的功能。眼睛是肝臟的官竅,所以肝臟接受血液才能夠視物;腳接受血液才能夠行走,氣血運行就是血液流動,所以腳接受血液才能夠行走;手掌接受血液才能夠握物,這是把握東西的功能;手指接受血液才能夠撿拾東西,這是撿拾東西的功能。

血氣是人的神氣,所以所有接受血液的部位都能夠運作。睡覺時被風吹到,血液凝固在皮膚上,稱為「痤」(一種皮膚病);凝固在脈絡上,稱為「泣」(血行不暢);凝固在腳上,稱為「厥」(腳部冰冷)。這三種情況,都是血液運行受阻,無法回到血管空腔,所以稱為「痤厥」。空腔指血液流動的通道,也就是大的血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