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唐·王冰編注,宋·林億、高保衡、孫奇校正

《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五 (12)

回本書目錄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五 (12)

1.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五

五藏之俞各五,六府之俞各六肺俞,在第三椎下兩傍,俠脊相去各同身寸之一寸半,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留七呼,若灸者,可灸三壯。心俞,在第五椎下兩傍,相去及如肺俞法,留七呼。肝俞,在第九椎下兩傍,相去及刺如心俞法,留六呼。脾俞,在第十一椎下兩傍,相去及刺如肝俞法,留七呼。

腎俞,在第十四椎下兩傍,相去及刺如脾俞法,留七呼。膽俞,在第十椎下兩傍,相去如肺俞法,正坐取之,刺可入同身寸之五分,留七呼。胃俞,在第十二椎下兩傍,相去及刺如脾俞法,留七呼。三焦俞,在第十三椎下兩傍,相去及刺如膽俞法。大腸俞,在第十六椎下兩傍,相去及刺如肺俞法,留六呼。

小腸俞,在第十八椎下兩傍,相去及刺如心俞法,留六呼。膀胱俞,在第十九椎下兩傍,相去及刺如腎俞法,留六呼。五藏六府之俞,若灸者,並可灸三壯。~~,~~新校正云:「詳或者疑經中各五各六,以各字爲誤者,非也。所以言各者,謂左右各五各六,非謂每藏府而各五各六也。

」。委中以下,至足小指傍各六俞也謂委中、崑崙、京骨、束骨、通谷、至隂六穴也。左右言之,則十二俞也,其所在刺灸如〈氣穴〉法。經言脉氣所發者,七十八穴,𫝆此所有兼止者,九十三穴,由此則大數差錯,傳寫有誤也。~~,~~新校正云:「詳王氏云兼亡者九十三穴,𫝆兼大杼、風門、風池爲九十九穴,以此王氏摠數計之,明知此三穴後之妄增。」。

足少陽脉氣所發者,六十二穴,兩角上各二謂天衝、曲鬢,左右各二也。天衝,在耳上,如前同身寸之三分,足太陽少陽二脉之會,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若灸者,可灸五壯。曲鬢,在耳上,入髮際曲陽陷者中,鼓頷有空,足太陽少陽二脉之會,刺灸分壯如天衝法。直目上髮際内,各五謂臨泣、目窻、正營、承靈、腦空左右是也。

臨泣,在直目上入髮際同身寸之五分,足太陽少陽陽維三脉之會,留七呼。目窻,在臨泣後同身寸之一寸。正營,在自窻後同身寸之一寸。承靈,在正營後同身寸之一寸半。腦空,在承靈後同身寸之一寸半,俠枕骨後,枕骨上,並足少陽陽維二脉之會,刺可入同身寸之四分,餘並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若灸者,並可灸五壯。~~,~~新校正云:「按腦空在枕骨後枕骨上,《甲乙經》作『玉枕骨下』。

」。耳前角上各一謂頷厭二穴也,在曲角下顳顬之上上廉,手足少陽足陽明三脉之會,刺可入同身寸之七分,留七呼,若灸者,可灸三壯,刺深令人耳無所聞。耳前角下各一謂懸釐二穴也。在曲角上顳顬之下廉,手足少陽陽明四脉之交會,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留七呼,若灸者,可灸三壯。~~,~~新校正云:「按後手少陽中云角上,此云角下必有一誤。

白話文:

五臟(心、肝、脾、肺、腎)的俞穴各五個,六腑(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的俞穴各六個。肺俞穴位於第三節椎骨下方兩側,距離脊椎各一寸半(同身寸),針刺深度為三分(同身寸),留針七呼,灸則灸三壯。心俞穴位於第五節椎骨下方兩側,位置和針刺方法與肺俞穴相同,留針七呼。肝俞穴位於第九節椎骨下方兩側,位置和針刺方法與心俞穴相同,留針六呼。脾俞穴位於第十一節椎骨下方兩側,位置和針刺方法與肝俞穴相同,留針七呼。腎俞穴位於第十四節椎骨下方兩側,位置和針刺方法與脾俞穴相同,留針七呼。膽俞穴位於第十節椎骨下方兩側,距離脊椎與肺俞穴相同,取穴時患者需正坐,針刺深度為五分(同身寸),留針七呼。胃俞穴位於第十二節椎骨下方兩側,位置和針刺方法與脾俞穴相同,留針七呼。三焦俞穴位於第十三節椎骨下方兩側,位置和針刺方法與膽俞穴相同。大腸俞穴位於第十六節椎骨下方兩側,位置和針刺方法與肺俞穴相同,留針六呼。小腸俞穴位於第十八節椎骨下方兩側,位置和針刺方法與心俞穴相同,留針六呼。膀胱俞穴位於第十九節椎骨下方兩側,位置和針刺方法與腎俞穴相同,留針六呼。五臟六腑的俞穴,如需灸法,皆可灸三壯。 關於原文中「各五」、「各六」的描述,指的是左右各五個、左右各六個,而非每個臟腑都各有五個或六個。

從委中穴往下,到足小趾旁,共有六個俞穴,分別是委中、崑崙、京骨、束骨、通谷、至陰。左右各六個,共十二個俞穴,其針灸方法同氣穴。經文中提及脈氣發源的穴位有七十八個,但此處所列出的穴位則有九十三個(或九十九個,依據不同版本而異),因此推測經文在傳抄過程中可能出現錯誤。

足少陽經脈氣發源的穴位有六十二個。兩角(即耳上角)各有兩個穴位,分別是天衝、曲鬢,左右各二,共四個。天衝穴位於耳上,針刺深度為三分(同身寸),是足太陽經和足少陽經的交會穴,針刺深度為三分(同身寸),灸則灸五壯。曲鬢穴位於耳上髮際的凹陷處,在鼓頷(下頷骨)旁空虛處,是足太陽經和足少陽經的交會穴,針灸方法和壯數與天衝穴相同。直目(眼睛正上方)髮際內各有五個穴位,分別是臨泣、目窗、正營、承靈、腦空,左右各五個,共十個。臨泣穴位於直目上髮際,針刺深度為五分(同身寸),是足太陽經、足少陽經、陽維經的交會穴,留針七呼。目窗穴位於臨泣穴後一寸(同身寸)。正營穴位於目窗穴後一寸(同身寸)。承靈穴位於正營穴後一寸半(同身寸)。腦空穴位於承靈穴後一寸半(同身寸),靠近枕骨後方,是足少陽經和陽維經的交會穴,針刺深度為四分(同身寸),其他穴位針刺深度為三分(同身寸),灸則灸五壯。關於腦空穴的具體位置,不同版本略有出入。耳前角上各有頷厭穴一個,位於曲角(耳廓彎曲處)下方,顳顬(太陽穴附近)上方,是手少陽經、足少陽經、足陽明經的交會穴,針刺深度為七分(同身寸),留針七呼,灸則灸三壯,針刺過深會導致耳聾。耳前角下各有懸釐穴一個,位於曲角上方,顳顬下方,是手少陽經、足少陽經、足陽明經的交會穴,針刺深度為三分(同身寸),留針七呼,灸則灸三壯。關於懸釐穴的具體位置,不同版本略有出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