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唐·王冰編注,宋·林億、高保衡、孫奇校正

《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五 (11)

回本書目錄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五 (11)

1.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五

相去三寸者,蓋謂自百會頂中數,左右前後各三寸有五行,行五共二十五穴也,後人誤認將頂爲項,以爲大杼、風門,此甚誤也,况大杼在第一椎下兩傍,風門又在第二椎下,上云髮際非止三寸半也,其誤甚明。」。其浮氣在皮中者,凡五行,行五,五五二十五浮氣,謂氣浮而通之,可以去熱者也。

五行,謂頭上自髮際中同身寸之二寸後至頂之後者也。二十五者,其中行則顖會、前頂、百會、後頂、強間,五督脉氣也。次俠傍兩行,則五處、承光、通天、絡却、玉枕,各五,本經氣也。又次傍兩行,則臨泣、目窗、正營、承靈、腦空,各五,足少陽氣也。兩傍四行各五,則二十穴,中行五,則二十五也。

其刺灸分壯,與〈水熱穴〉同法。項中大筋兩傍各一謂天柱二穴也,所在刺灸分壯與〈氣穴〉同法。風府兩傍各一謂風池二穴也,刺灸分壯與〈氣穴〉同法。~~,~~新校正云:「按《甲乙經》風池足少陽陽維之會,非太陽之所發也。經言風府兩傍乃天柱穴之分位,此亦復明上項中大筋兩傍穴也,此注剩出風池二穴於九十三數外,更剩前大杼、風門及此風池六穴也。」。

俠背以下至尻尾,二十一節,十五間各一十五間各一者,𫝆《中誥孔穴圖經》所存者十三穴左右,共二十六,謂附分、魄戸、神堂、譩譆、鬲關、魂門、陽綱、意舍、胃倉、肓門、志室、胞肓、祑邊,十三也。附分,在第二椎下,附項内廉兩傍,各相去俠脊同身寸之三寸,足太陽之會,刺可入同身寸之八分,若灸者,可灸五壯。

魄戸,在第三椎下兩傍,上直附分,足太陽脉氣所發,下十二穴並同,正坐取之,刺可入同身寸之五分,若灸者,如附分法。神堂,在第五椎下兩傍,上直魄戸,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灸同附分法。譩譆,在第六椎下兩傍,上直神堂。~~,新校正云:「按〈骨空論〉注云:『以手厭之,令病人呼譩譆之聲,則指下動矣。』,~~刺可入同身寸之六分,留七呼,灸如附分法。

鬲關在第七椎下兩傍,上直譩譆,正坐開肩取之,刺可入同身寸之五分,若灸者,可灸三壯。~~,新校正云:「按《甲乙經》可灸五壯。」,~~魄門,在第九椎下兩傍,上直鬲關,正坐取之,刺灸分壯如鬲關法。陽綱,在第十椎下兩傍,上直魂門,正坐取之,刺灸分壯如魂門法。

意舍,在第十一椎下兩傍,上直陽綱,正坐取之,刺灸分壯如陽綱法。胃倉,在第十二椎下兩傍,上直意舍,刺灸分壯如意舍法。肓門在第十三椎下兩傍,上直胃倉,刺同胃倉,可灸三十壯。~~,~~新校正云:「按肓門灸三十壯與《甲乙經》同,〈水穴〉注作『灸三壯』。

」~~,志室,在第十四椎下兩傍,上直肓門,正坐取之,刺灸分壯如魄戸法。胞肓,在第十九椎下兩傍,上直志室,伏而取之,刺灸分壯如魄戸法。新校正云:「按志室胞肓灸如魄戸五壯,《甲乙經》作『三壯』,〈水穴〉注亦作『三壯』,〈熱穴〉法志室亦作『三壯』。」,~~秩邊,在第二十一椎下兩傍,上直胞肓,伏而取之,刺灸分壯如魄戸法。

白話文:

本文描述了頭部和背部經穴的定位和針灸方法。

頭頂部,從百會穴向四周各量三寸,共計二十五個穴位,分布在五條經脈上。前人誤將頂部穴位認作項部的大杼穴和風門穴,這是錯誤的。大杼穴位於第一節椎骨下方兩側,風門穴位於第二節椎骨下方。頭頂部的穴位並非僅僅位於髮際上方三寸半。

二十五個頭部穴位中,中間一條線上的穴位包括顖會、前頂、百會、後頂、強間五個穴位,屬於督脈;其兩側各兩條線上的穴位,分別是:五處、承光、通天、絡卻、玉枕(本經);臨泣、目窗、正營、承靈、腦空(足少陽)。這些穴位針灸的力度,與「水熱穴」相同。

項部大筋兩側的天柱穴,針灸力度與「氣穴」相同。風府穴兩側的風池穴,針灸力度也與「氣穴」相同,但《甲乙經》記載風池穴屬於足少陽陽維脈,而非太陽經。有些注釋將風池穴多算入穴位總數中。

從背部俠骨以下到尾椎骨,共有二十一節椎骨,左右各十五個穴位。這些穴位包括:附分、魄戶、神堂、譩譆、鬲關、魂門、陽綱、意舍、胃倉、肓門、志室、胞肓、祑邊等十三對穴位,共計二十六個穴位。

這些穴位的位置和針灸方法都依次描述,並參考了不同醫籍的記載,其中有些穴位的針灸壯數在不同醫籍中有所不同。例如,肓門穴的灸法,有的記載為三十壯,有的記載為三壯。 志室和胞肓穴的灸法,也存在不同記載。 所有穴位的具體位置和針灸方法,都按照其所在椎骨的位置和與其他穴位的相對位置加以說明,並指出取穴姿勢(正坐或伏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