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二 (3)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二 (3)
1.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二
~~,~~新校正云:「按王注脾風不當引『心脉出於手循臂』七字,於義無取,脾主四支,脾風則四支不欲動矣。」。腎風之狀,多汗,惡風,面痝然浮腫,脊痛不能正立,其色炲,隱曲不利,診在肌上,其色黑痝然,言腫起也。炲,黑色也。腎者,隂也。目下,亦隂也。
故腎藏受風,則面痝然而浮腫。腎脉者起於足下,上循腨内,出膕内廉,上股内後廉,貫脊,故脊痛不能正立也。隱曲者,謂隱蔽委曲之處也。腎藏精,外應交接,𫝆藏被風薄,精氣内微,故隱蔽委曲之事不通利所爲也。〈隂陽應象大論〉曰:「氣歸精,精食氣,𫝆精不足則氣内歸,精氣不注皮,故肌皮上黑也。黑,腎色也。
」。
胃風之狀,頸多汗,惡風,食飲不下,鬲塞不通,腹善滿,失衣則䐜脹,食寒則𣳘,診形瘦而腹大胃之脉支別者,從頤後下廉,過人迎,循喉嚨,入缺盆,下鬲,屬胃,絡脾。其直行者,從缺盆下乳内廉,下俠齊,入氣街中,其支別者,起胃下口,循腹裏,至氣街中而合,故頸多汗,食飲不下,鬲塞不通,腹善滿也。然失衣則外寒而中熱,故腹䐜脹,食寒則寒物薄胃,而陽不内消,故𣳘利。
胃合脾而主肉,胃氣不足則肉不長,故瘦也。胃中風氣蓄聚,故腹大也。~~,~~新校正云:「按孫思邈云:『新食竟取風爲胃風。』」。首風之狀,頭面多汗,惡風,當先風一日則病甚,頭痛不可以出内,至其風日則病少愈頭者,諸陽之會,風客之則皮腠疏,故頭面多汗也。夫人陽氣外合於風,故先當風一日則病甚,以先風甚,故亦先衰,是以至其風日則病少愈。
内,謂室屋之内也。不可以出屋,屋之内者,以頭痛甚而不喜外風故也。~~,~~新校正云:「按孫思邈云:『新沐浴竟取風爲首風。』」。
漏風之狀,或多汗,常不可單衣,食則汗出,甚則身汗,喘息,惡風,衣常濡,口乾,善渴,不能勞事脾胃風熱,故不可單衣,腠理開疏,故食則汗出,甚則風薄於肺,故身汗,喘息,惡風,衣裳濡,口乾,善渴也。形勞則喘息,故不能勞事。~~,~~新校正云:「按孫思邈云:『因醉取風爲漏風,其狀惡風,多汗,少氣,口乾,善渴,近衣則身熱如火,臨食則汗流如雨,骨節懈墯,不欲自勞。』」。
𣳘風之狀,多汗,汗出𣳘衣上,口中乾,上漬其風,不能勞事,身體盡痛則寒上漬,謂皮上濕如水漬也,以多汗出,故爾。汗多則津液涸,故口中乾。形勞則汗出甚,故不能勞事,身體盡痛,以其汗多,汗多則亡陽,故寒也。~~,~~新校正云:「按孫思邈云:『新房室竟取風爲内風,其狀惡風,汗流沾衣裳。
』疑此𣳘風乃内風也。按本論前文先云漏風、内風、首風,次言入中爲腸風,在外爲𣳘風,𫝆有𣳘風而無内風,孫思邈載内風乃此𣳘風之狀,故疑此𣳘字内之誤也。」。」
白話文:
《重廣補註黃帝內經素問卷第十二》白話文翻譯:
關於脾風,新校正本指出:王注中將「心脈出于手循臂」七字引到脾風上並不合適,沒有道理。脾臟主司四肢,脾風則四肢不願動彈。
腎風的症狀是:多汗、怕風、面部浮腫、脊柱疼痛不能直立,面色黑而浮腫,肢體屈伸不利,診察時可在肌膚表面發現黑色浮腫,這裡的「炲」指的是黑色。腎臟屬陰,眼眶下也屬陰,所以腎臟受風,就會導致面部浮腫。腎經起於足下,向上沿大腿內側循行,從大腿內側後緣上行至股內後緣,貫穿脊柱,因此會脊柱疼痛,不能直立。隱曲是指隱蔽彎曲的地方。腎臟藏精,外應於性交,如果腎藏受風邪侵襲,精氣內虛,就會導致隱蔽彎曲處不通暢。 《陰陽應象大論》說:「氣歸於精,精依靠氣,如果腎精不足,氣就會內歸,精氣不能滋潤皮膚,所以肌膚表面就會呈現黑色,黑色是腎的顏色。」
胃風的症狀是:頸部多汗、怕風、飲食不下、胃脘堵塞不通暢、腹部經常脹滿,脫衣則腹脹加劇,吃冷食則腹瀉。診斷時可見形體消瘦而腹部膨大。胃經的支脈,從耳後下方下行,經過人迎穴,循行於喉嚨,進入鎖骨上窩,下達胃脘,屬於胃,絡於脾。其直行的經脈,從鎖骨上窩下行於乳房內側,下行至橫膈,進入氣街(胃部),其支脈則從胃下口起始,循行於腹部內,到達氣街與直行經脈相合。所以會有頸部多汗、飲食不下、胃脘堵塞不通暢、腹部經常脹滿的症狀。脫衣則外寒內熱,故腹脹加劇;吃冷食則寒邪損傷胃陽,陽氣不能內化,所以腹瀉。
胃與脾相合而主司肌肉,胃氣不足則肌肉不長,所以消瘦;胃中風氣積聚,所以腹部膨大。新校正本指出:孫思邈說:「新近飲食後受風則為胃風。」
首風的症狀是:頭面多汗、怕風,在將要刮風的前一天病情加重,頭痛厲害不能外出,等到刮風那天病情則略微減輕。頭部是諸陽之會,風邪侵襲則皮毛疏鬆,所以頭面多汗。人體陽氣外合於風,所以刮風前一天病情加重,因為先受風邪侵襲,所以先衰弱,因此等到刮風那天才會病情略微減輕。「內」指的是室內。不能出門,是因為頭痛劇烈,不喜歡外界的風。新校正本指出:孫思邈說:「新近沐浴後受風則為首風。」
漏風的症狀是:或多汗,不能單穿衣服,進食則汗出,嚴重者全身出汗,呼吸困難,怕風,衣服經常濕透,口乾渴,不能勞動。這是脾胃風熱所致,所以不能單穿衣服;腠理開疏,所以進食則汗出,嚴重者風邪侵犯肺部,所以全身出汗,呼吸困難,怕風,衣服濕透,口乾渴。身體勞累則呼吸困難,所以不能勞動。新校正本指出:孫思邈說:「因飲酒後受風則為漏風,其症狀是怕風,多汗,氣短,口乾渴,靠近衣物則全身發熱如火,臨近進食則汗流如雨,骨節酸軟,不願勞動。」
𣳘風的症狀是:多汗,汗水濕透衣服,口乾,風邪上漬,不能勞動,全身疼痛。「上漬」指的是皮膚表面濕潤如水漬,因為多汗,所以如此。汗多則津液耗竭,所以口乾;身體勞累則汗出更多,所以不能勞動,全身疼痛,因為汗多則耗損陽氣,所以感覺寒冷。新校正本指出:孫思邈說:「新近在房室中受風則為內風,其症狀是怕風,汗流濕透衣裳。」懷疑這個𣳘風就是內風。按本文前面先說漏風、內風、首風,然後說入中則為腸風,在外則為𣳘風,卻有𣳘風而無內風,孫思邈所記載的內風就是這個𣳘風的症狀,所以懷疑這裡的「𣳘」字是「內」字的誤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