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唐·王冰編注,宋·林億、高保衡、孫奇校正

《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二 (4)

回本書目錄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二 (4)

1.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二

帝曰:「善。」

黃帝問曰:「𤷒之安生安,猶何也,言何以生。?」

歧伯對曰:「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爲𤷒也雖合而爲𤷒,發起亦殊矣。。其風氣勝者,爲行𤷒。寒氣勝者,爲痛𤷒。濕氣勝者,爲著𤷒也風則陽受之,故爲𤷒行。寒則隂受之,故爲𤷒痛。濕則皮肉筋脉受之,故爲𤷒著而不去也,故乃𤷒從風寒濕之所生也。。」

帝曰:「其有五者,何也言風寒濕氣各異,則三𤷒生有五,何氣之勝也。?」

歧伯曰:「以冬遇此者爲骨𤷒。以春遇此者爲筋𤷒。以夏遇此者爲脉𤷒。以至隂遇此者爲肌𤷒。以秋遇此者爲皮𤷒冬主骨,春主筋,夏主脉,秋主皮,至隂主肌肉,故各爲其𤷒也。至隂謂戊已月及土寄王月也。。」

帝曰:「内舍五藏六府,何氣使然言皮肉筋脉𤷒,以五時之外遇,然内居藏府何以致之。?」

歧伯曰:「五藏皆有合,病乆而不去者,内舍於其合也肝合筋,心合脉,脾合肉,肺合皮,腎合骨,乆病不去則入於是。故骨𤷒不已,復感於邪,内舍於腎。筋𤷒不已,復感於邪,内舍於肝。脉𤷒不已,復感於邪,内舍於心。肌𤷒不已,復感於邪,内舍於脾。皮𤷒不已,復感於邪,内舍於肺。

所謂𤷒者,各以其時,重感於風寒濕之氣也時,謂氣王之月也。肝王春,心王夏,肺王秋,腎王冬,脾王四季之月。感,謂感應也。

凡𤷒之客五藏者,肺𤷒者,煩滿,喘而嘔以藏氣應息,又其脉還循胃口,故使煩滿,喘而嘔。心𤷒者,脉不通,煩則心下鼓,暴上氣而喘,嗌乾,善噫,厥氣上則恐心合脉,受邪則脉不通利也,邪氣内擾,故煩也。手心主心包之脉,起於胸中,出屬心包,下鬲。手少隂心脉,起於心中,出屬心系,下鬲,絡小腸,其支別者,從心系上俠咽喉。

其直者,復從心系却上肺,故煩則心下鼓滿,暴上氣而喘,嗌乾也。心主爲噫,以下鼓滿,故噫之以出氣也。若是逆氣上乘於心,則恐畏也,神懼淩弱故爾。肝𤷒者,夜卧則驚,多飲,數小便,上爲引如懷肝主驚駭,氣相應,故中夜卧則驚也。肝之脉循股隂,入髦中,環隂器,扺少腹,俠胃,屬肝,絡膽,上貫鬲,布脇肋,循喉嚨之後,上入頏顙,故多飲水,數小便,上引少腹如懷姙之狀。腎𤷒者,善脹,尻以代踵,脊以代頭腎者,胃之關,關不利則胃氣不轉,故善脹也。

尻以代踵,謂足攣急也。脊以代頭,謂身踡屈也。踵,足跟也。腎之脉起於足小指之下,斜趨足心,出於然骨之下,循内踝之後,別入跟中,以上腨内,出膕内廉,上股内後廉,貫脊,屬腎,絡膀胱,其直行者,從腎上貫肝鬲,入肺中,氣不足而受邪,故不伸展。~~,~~新校正云:「詳『然骨』一作『然谷』。

」。脾𤷒者,四支解墯,發欬,嘔汁,上爲大塞土王四季,外主四支,故四支解墮,又以其脉起於足,循腨䯒,上膝股也。然脾脉入腹,屬腎,絡胃,上鬲,俠咽,故發欬、嘔汁,脾氣養肺,胃復連咽,故上爲大塞也。

白話文:

黃帝說:「很好。」

黃帝問道:「痺症是如何產生的?又是什麼原因導致痺症?」

歧伯回答道:「風、寒、濕三種邪氣聚集在一起,就形成了痺症。雖然都是痺症,但發病的表現卻有所不同。如果風邪較盛,則稱為行痺;寒邪較盛,則稱為痛痺;濕邪較盛,則稱為著痺。風邪侵犯陽氣,所以稱為行痺;寒邪侵犯陰氣,所以稱為痛痺;濕邪侵犯皮肉筋脈,所以稱為著痺,不易消退。所以,痺症都是由風、寒、濕邪氣引起的。」

黃帝問道:「痺症有五種,這是什麼原因?既然風、寒、濕邪氣各有不同,為何三種痺症會衍生出五種?是哪種邪氣佔據主導地位?」

歧伯回答道:「在冬季遇到這些邪氣則會導致骨痺;在春季遇到這些邪氣則會導致筋痺;在夏季遇到這些邪氣則會導致脈痺;在戊己月(五月、六月,即土旺的月份)遇到這些邪氣則會導致肌痺;在秋季遇到這些邪氣則會導致皮痺。冬天主骨,春天主筋,夏天主脈,秋天主皮,戊己月主肌肉,所以就會產生相應的痺症。戊己月指的是五月和六月,也是土氣最盛的月份。」

黃帝問道:「痺症侵犯五臟六腑,是什麼邪氣造成的?既然皮肉筋脈痺症是因季節外邪所致,那內臟又是如何受到影響的呢?」

歧伯回答道:「五臟各有其所合,疾病久治不愈,就會藏於其所合之處。肝合筋,心合脈,脾合肉,肺合皮,腎合骨。久病不愈,邪氣就會進入這些臟腑。所以,骨痺久治不愈,再次感受外邪,就會藏於腎臟;筋痺久治不愈,再次感受外邪,就會藏於肝臟;脈痺久治不愈,再次感受外邪,就會藏於心臟;肌痺久治不愈,再次感受外邪,就會藏於脾臟;皮痺久治不愈,再次感受外邪,就會藏於肺臟。

所謂痺症,都是因為在特定的季節,再次感受風寒濕邪氣的侵襲。‘時’指的是氣候盛行的月份;‘感’指的是感應。

凡是痺症侵犯五臟的,肺痺患者會感到胸悶、喘息、嘔吐。因為肺主氣,司呼吸,而肺經循行於胃口,所以會胸悶、喘息、嘔吐。心痺患者,脈絡不通,會感到心煩、心下悸動、氣喘、咽喉乾燥、善於呃逆,厥氣上逆則會感到恐懼。因為心主脈,受邪則脈絡不通暢;邪氣內擾,所以心煩。手少陽心包經從胸中起始,布於心包,下達膈肌;手少陰心經從心中起始,屬心系,下達膈肌,絡小腸,其分支從心系上行,經過咽喉;其直行的脈絡,又從心系返回,上行至肺,所以心煩則心下悸動,氣喘,咽喉乾燥。心主呃逆,心下悸動則會呃逆以排出氣體。若是逆氣上衝於心,則會感到恐懼,因為精神受驚嚇而虛弱,所以如此。肝痺患者,夜臥不安,多飲水,頻尿,小腹脹滿,感覺像懷孕一樣。因為肝主疏泄,主藏魂,與驚恐相關,所以夜臥不安;肝經循行於大腿內側,進入股內,環繞陰部,到達小腹,經過胃部,屬肝,絡膽,上貫膈肌,布於脅肋,循喉嚨之後,上至額頭,所以多飲水,頻尿,小腹脹滿像懷孕一樣。腎痺患者,常常腹脹,足跟攣縮,脊柱彎曲。因為腎為胃之關,關閉不利,胃氣不通,所以常腹脹。足跟攣縮,指足部攣急;脊柱彎曲,指身體蜷縮。腎經起於足小指下,斜行至足心,從然谷穴(原文作然骨,後經校正)下,沿內踝後方,分支進入跟中,向上沿脛骨內側,出於膝關節內側,上行於大腿內後側,貫穿脊柱,屬腎,絡膀胱;其直行的脈絡,從腎上貫膈肌,入肺。腎氣不足而受邪,故不能伸展。脾痺患者,四肢無力,咳嗽,嘔吐涎液,胸膈滿悶。因為脾主四肢,所以四肢無力;而脾經從足起,循行於脛骨內側,上行於膝蓋與大腿;脾經入腹,屬脾,絡胃,上達膈肌,經過咽喉,所以咳嗽、嘔吐涎液;脾氣濡養肺臟,胃又與咽喉相連,所以胸膈滿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