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唐·王冰編注,宋·林億、高保衡、孫奇校正

《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二 (5)

回本書目錄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二 (5)

1.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二

腸𤷒者,數飲而出不得,中氣喘爭,時發飧𣳘大腸之脉,入缺盆,絡肺,下鬲,屬大腸。小腸之脉,又入缺盆,絡心,循咽,下鬲,扺胃,屬小腸。𫝆小腸有邪,則脉不下鬲,脉不下鬲,則腸不行化,而胃氣蓄熱,故多飲水而不得下出也。腸胃中陽氣與邪氣奔喘交爭,得時通利,以腸氣不化,故時或得通則爲飧𣳘。

胞𤷒者,少腹膀胱按之内痛,若沃以湯,澀於小便,上爲清涕膀胱爲津液之府,胞内居之,少腹處關元之中,内藏胞器,然膀胱之脉,起於目内眥,上額交巔上,入絡腦,還出別下項,循肩髆内,俠脊,抵腰中,入循膂,絡腎,屬膀胱,其支別者,從腰中,下貫臀,入膕中,𫝆胞受風寒濕氣,則膀胱太陽之脉不得下流於足,故少腹膀胱按之内痛,若沃以湯,澀於小便也。小便旣澀,太陽之脉不得下行,故上爍其腦,而爲清涕出於鼻竅矣。

沃,猶灌也。~~,~~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内痛』二字作『兩髀』。」。隂氣者,靜則神藏,躁則消亡隂,謂五神藏也。所以說神藏與消亡者,言人安靜不涉邪氣,則神氣寧以内藏,人躁動觸冒邪氣,則神被害而離散,藏無所守,故曰消亡,此言五藏受邪之爲𤷒也。

飲食自倍,腸胃乃傷藏以躁動致傷,府以飲食見損,皆謂過用越性,則受其邪,此言六府受邪之爲𤷒也。淫氣喘息,𤷒聚在肺。淫氣憂思,𤷒聚在心。淫氣遺溺,𤷒聚在腎。淫氣乏竭,𤷒聚在肝。淫氣肌絕,𤷒聚在脾淫氣,謂氣之妄行者,各隨藏之所主而入爲𤷒也。~~,~~新校正云:「詳從上凡𤷒之客五藏者至此,全元起本在〈隂陽別論〉中,此王氏之所移也。」。

諸𤷒不已亦益内也從外不去,則益深至於身内。其風氣勝者,其人易已也。」

帝曰:「𤷒其時有死者,或疼乆者,或易已者,其故何也?」

歧伯曰:「其入藏者死,其留連筋骨間者疼乆,其留皮膚間者易已入藏者死,以神去也。筋骨疼乆,以其定也。皮膚易已,以浮淺也。由斯深淺,故有是不同。。」

帝曰:「其客於六府者何也?」

歧伯曰:「此亦其食飲居處爲其病本也四方雖土地温涼髙下不同,物性剛柔食居不異,但動過其分,則六府致傷。〈隂陽應象大論〉曰:「水榖之寒熱,感則害六府。」~~,~~新校正云:「按《傷寒論》曰:『物性剛柔,食居亦異。』」。六府亦各有俞,風寒濕氣中其俞,而食飲應之,循俞而入,各舍其府也六府俞,亦謂背俞也。膽俞,在十椎之傍。

胃俞,在十二椎之傍。三焦俞,在十三椎之傍。大腸俞,在十六椎之傍。小腸俞,在十八椎之傍。膀胱俞,在十九椎之傍。隨形分長短而取之,如是各去脊同身寸之一寸五分,並足太陽脉氣之所發也。~~,~~新校正云:「詳六府俞並在本椎下兩傍,此注言在椎之傍者文略也。

白話文:

腸道阻塞,是因為多次飲水卻無法排出,導致中氣喘促,時常發作飧泄(腹瀉)。大腸的經脈,進入鎖骨上窩,絡於肺,向下到達腹部,屬於大腸。小腸的經脈,也進入鎖骨上窩,絡於心,沿著咽喉,向下到達腹部,到達胃部,屬於小腸。如果小腸有邪氣,經脈就不能到達腹部,經脈不到達腹部,腸道就不能正常運化,胃氣就會積聚熱氣,所以才會喝很多水卻排不出來。腸胃中的陽氣與邪氣互相爭鬥,奔騰喘息,如果恰好氣機通暢,但因腸氣不化,所以有時會通暢,就表現為飧泄。

胞脹(膀胱脹滿),是少腹(下腹部)膀胱按壓時內部疼痛,如同澆灌熱水一般,小便澀滯,上則出現清鼻涕。膀胱是津液的貯存器官,胞(子宮)居於其中,位於少腹關元穴附近,內藏胞器。膀胱的經脈,起於目內眥(眼角內側),上行額頭交於頭頂,進入絡於腦,再從後頸部出來,沿著肩胛骨內側,靠近脊柱,到達腰部,循行於脊柱兩側,絡於腎,屬於膀胱。其分支,從腰部向下貫穿臀部,進入膝窩。如果胞受到風寒濕邪的侵襲,膀胱經脈(足太陽膀胱經)就不能順利下行到足部,所以少腹膀胱按壓時內部疼痛,如同澆灌熱水一般,小便澀滯。小便澀滯,太陽經脈不能下行,所以向上衝擊腦部,就從鼻孔流出清鼻涕。

「沃」的意思,如同灌注一樣。陰氣,平靜時則神氣內藏,躁動則神氣消亡。陰,指的是五臟。所以說神氣內藏與消亡,是指人平靜不接觸邪氣,則神氣安靜地內藏於五臟;人躁動接觸邪氣,則神氣受損而散亂,五臟無所依託,所以說神氣消亡。這是說五臟受邪氣而致病。

飲食過量,腸胃就會受損。藏器因躁動而受損,府器因飲食而受損,都指過度使用,超過了自身的承受能力,就會受到邪氣的侵犯。這是說六腑受邪氣而致病。淫邪之氣導致喘息,邪氣聚積在肺部。淫邪之氣導致憂思,邪氣聚積在心部。淫邪之氣導致遺精溺瀉,邪氣聚積在腎部。淫邪之氣導致精氣虛乏,邪氣聚積在肝部。淫邪之氣導致肌肉消瘦,邪氣聚積在脾部。淫邪之氣,指的是氣機的妄動,各自循著臟腑的特性而侵入,導致疾病。

邪氣停滯不散,會日益加重,從外向內發展。如果風邪盛行,患者病情容易自行痊癒。

黃帝問道:「患病的時間長短不一,有的很快就死了,有的疼痛很久,有的則容易痊癒,這是什麼原因呢?」

岐伯回答道:「邪氣侵入臟腑的會死亡,因為神氣耗損;邪氣停留在筋骨之間的會疼痛很久,因為邪氣固定;邪氣停留在皮膚之間的容易痊癒,因為邪氣淺表。由此可見,邪氣深淺不同,所以病情也就不同。」

黃帝問道:「邪氣侵犯六腑又是什麼原因呢?」

岐伯回答道:「這也是飲食起居不慎造成的。雖然各地環境溫寒高下不同,但食物性質、起居習慣等並非完全不同,只是活動超過了限度,就會導致六腑受損。《陰陽應象大論》說:『水穀的寒熱,感受邪氣就會傷害六腑。』六腑都有俞穴,風寒濕邪侵犯俞穴,而飲食又應和了這些邪氣,循著俞穴而進入,就各自侵犯了相應的腑臟。六腑的俞穴,也稱為背俞穴。膽俞在第十胸椎旁,胃俞在第十二胸椎旁,三焦俞在第十三胸椎旁,大腸俞在第十六胸椎旁,小腸俞在第十八胸椎旁,膀胱俞在第十九胸椎旁。根據身體的長短來確定穴位位置,如是各距脊柱一寸五分,都是足太陽經脈氣所發出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