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二十一 (20)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二十一 (20)
1.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二十一
帝曰:「水發而雹雪,土發而飄驟,木發而毀折,金發而清明,火發而曛昧,何氣使然?」
歧伯曰:「氣有多少,發有微甚,微者當其氣,甚者兼其下,徵其下氣而見可知也六氣之下,各有承氣也,則如火位之下,水氣承之,水位之下,土氣承之,土位之下,木氣承之,木位之下,金氣承之,金位之下,火氣承之,君位之下,隂清承之,各徵其下則象可見矣。故發兼其下則與本氣殊異。。」
帝曰:「善。五氣之發,不當位者何也言不當其正月也。?」
歧伯曰:「命其差謂差四時之正月位也。~~,~~新校正云:「按至眞要大論云:『勝復之作,動不當位,或後時而至,其故何也?歧伯曰:夫氣之生化與其衰盛異也。寒暑温涼盛衰之用,其在四維,故陽之動,始於温,盛於暑,隂之動,始於清,盛於寒,春夏秋冬,各差其分,故〈大要〉曰:彼春之暖爲夏之暑,彼秋之忿爲冬之怒。謹按四維,斥候皆歸其終。
可見其始,可知彼論,勝復之不當位。』此論五氣之發不當位,所論勝復五發之事則異,而命其差之義則同也。」。」
帝曰:「差有數乎言日數也。!」
歧伯曰:「後皆三十度而有竒也後,謂四時之後也,差三十日餘八十七刻半,氣猶來去而甚盛也。度,日也,四時之後𫝆常爾。~~,~~新校正云:「詳注云八十七刻半,當作四十三刻又四十分刻之三十。」。」
帝曰:「氣至而先後者何謂未應至而至太早,應至而至反太遲之類也。正,謂氣至在期前後。?」
歧伯曰:「運太過則其至先,運不及則其至後,此候之常也。」
帝曰:「當時而至者何也?」
歧伯曰:「非太過非不及則至當時,非是者眚也當時,謂應日刻之期也。非應先後至,而有先後至者,皆爲災。眚,災也。。」
帝曰:「善。氣有非時而化者何也?」
歧伯曰:「太過者當其時,不及者歸其已勝也冬雨春涼,秋熱冬寒之類,皆爲歸已勝也。。」
帝曰:「四時之氣至,有早晏髙下,左右其候,何如?」
歧伯曰:「行有逆順,至有遲速,故太過者化先天,不及者化後天氣有餘故化先,氣不足故化後。。」
帝曰:「願聞其行何謂也?」
歧伯曰:「春氣西行,夏氣北行,秋氣東行,冬氣南行觀萬物生長收藏如斯言。故春氣始於下,秋氣始於上,夏氣始於中,冬氣始於標,春氣始於左,秋氣始於右,冬氣始於後,夏氣始於前,此四時正化之常察物以明之,可知也。故至髙之地,冬氣常在,至下之地,春氣常在髙山之巔,盛夏冰雪,污下川澤,嚴冬草生長在之義足明矣。
~~,~~新校正云:「按〈五常政大論〉云:『地有髙下,氣有温涼,髙者氣寒,下者氣暑。』」。必謹察之。」
白話文:
黃帝問道:水氣發作時會下雹雪,土氣發作時會狂風暴雨,木氣發作時會摧折毀壞,金氣發作時會天氣清明,火氣發作時會陰暗不明,這是什麼氣的原因造成的?
歧伯回答:氣的盛衰程度不同,發作的程度也有輕重之分。輕微的發作符合當令的氣候,嚴重的發作則會影響到下一季節的氣候。觀察下一季節的氣候就能知道原因。六氣(指五行之氣及陰清之氣)之間彼此相承,例如火位之氣發作後,水氣承接;水位之氣發作後,土氣承接,以此類推。觀察下一季節的氣候就能看出端倪。所以,如果氣的發作影響到下一季節,就會與本季節的氣候有所不同。
黃帝問道:五行之氣的發作,有時會不符合當令季節,這是為什麼?不符合當令正月是指什麼意思?
歧伯回答:這指的是季節錯位,指錯過了四時正月的節氣。 (原文引用《至真要大論》的論述,解釋氣的生化和盛衰不同,寒暑溫涼的運用在四維(空間方位),因此陽氣的活動從溫和開始,盛於暑;陰氣的活動從清涼開始,盛於寒;春夏秋冬各有其不同的變化。春天的溫暖會發展成夏天的炎熱,秋天的肅殺會發展成冬天的寒冷。觀察其終結,就能了解其開始,這也說明了為什麼五氣的發作會錯位。) 因此,雖然《至真要大論》討論的是五氣勝復的錯位,但與此處所說的季節錯位,其道理是相同的。
黃帝問道:這種季節錯位的時間長短,有規律嗎?
歧伯回答:錯位時間大多是三十天左右,並且會有一些差異。 「後」指的是四時之後,大約會錯位三十天,多出八十七刻半(新校正版本指出:八十七刻半應為四十三刻又四十分)。氣的來去雖然有盛衰,但一般情況下四時之後,錯位時間大致如此。
黃帝問道:氣候的到來,有時會提前或延遲,這是什麼意思?「正」是指氣候到來的時間。
歧伯回答:氣候運行的太過就會提前到來,運行的不及就會延遲到來,這是氣候變化的常規。
黃帝問道:氣候在應當到來的時間準時到來,又是什麼情況?
歧伯回答:這就表示既沒有提前也沒有延遲,是正常的。如果不是這樣,就是災害。
黃帝問道:氣候有時會在非當令季節發生變化,這是為什麼?
歧伯回答:氣候太過就會在當令季節發生變化,不及就會在已經過去的季節發生變化。例如冬天降雨,春天寒冷,秋天炎熱,冬天寒冷,這些都是已經過去的季節的氣候影響到現在的季節。
黃帝問道:四時之氣的到來,有時會早會晚,有時會強會弱,有時會偏左偏右,這是怎麼回事?
歧伯回答:氣候的運行有順逆,到來有快慢,所以太過的就會轉化為先天之氣,不及的就會轉化為後天之氣。氣盛則化先,氣衰則化後。
黃帝問道:我想聽聽關於氣候運行的方向。
歧伯回答:春氣向西運行,夏氣向北運行,秋氣向東運行,冬氣向南運行。觀察萬物生長收藏的規律就能明白。所以春氣從下開始,秋氣從上開始,夏氣從中開始,冬氣從高處開始;春氣從左開始,秋氣從右開始,冬氣從後開始,夏氣從前開始,這是四時正常的變化規律。觀察事物就能明白了。因此,高處之地,冬氣常在;低處之地,春氣常在。高山之巔盛夏還有冰雪,低窪的河流,嚴冬卻長草,這些都足以說明這個道理。 (原文引用《五常政大論》的論述,說明地勢的高低與氣候的溫涼有關,高處氣候寒冷,低處氣候溫暖。)務必謹慎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