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二十一 (14)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二十一 (14)
1.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二十一
」,所謂正化日也。其化,上苦熱,中苦和,下苦熱,所謂藥食宜也新校正云:「按《玄珠》云:『上酸和,下甘温。』又按至眞要大論云:『濕淫所勝,平以苦熱,寒淫于内,治以甘熱。』」。
壬申同天符。、壬寅歲同天符。。上少陽相火,中太角木運,下厥隂木。火化二新校正云:「詳壬申熱化七,壬寅熱化二。」,風化八新校正云:「詳此以運與在泉俱木,故只言風化八,風化八乃太角之運化也,若厥隂在泉之化,則壬申風化三,壬寅風化八。」,所謂正化日也。其化,上鹹寒,中酸和,下辛涼。所謂藥食宜也。
癸酉同歲會。、癸卯歲同歲會。上陽明金,中少徵火運新校正云:「詳此五月遇戊午月,火還正徵。」,下少隂火。寒化雨化,勝復同,所謂邪氣化日也。災九宮新校正云:「詳九宮离位,南室,天英司也。」,燥化九新校正云:「詳癸酉燥化四,癸卯燥化九。」,熱化二新校正云:「詳此以運與在泉俱火,故只言熱化二,熱化二者,少徵之運化也。
若少隂在泉之化,癸酉熱化七,癸卯熱化二。」,所謂正化日也。其化,上苦小温,中鹹温,下鹹寒,所謂藥食宜也新校正云:「按《玄珠》云:『上苦熱。』」。
甲戌歲會同天符。、甲辰歲歲會同天符。上太陽水,中太宮土運,下太隂土。寒化六新校正云:「詳甲戌寒化一,甲辰寒化六。」,濕化五新校正云:「詳此以運與在泉俱土,故只言濕化五。」,正化日也。其化,上苦熱,中苦温,下苦温,藥食宜也新校正云:「按《玄珠》云:『上甘温,下酸平。』又按至眞要大論云:『寒淫所勝,平以辛熱,濕淫于内,治以苦熱。
』」。
乙亥、乙巳歲。上厥隂木,中少商金運新校正云:「詳乙亥年三月得庚辰月,早見于德符,即氣還正商,火未得王而先平,火不勝則水不復,又亥是水得力年,故火不勝也。乙巳歲火來,小勝也,爲火佐於勝也,即於二月中氣君火時化日,火來行勝,不待水復,遇三月庚辰月,乙見庚而氣自全,金還正商。」,下少陽相火。
熱化寒化,勝復同,邪氣化日也。災七宮,風化八新校正云:「詳乙亥風化三,乙巳風化八。」,清化四,火化二新校正云:「詳乙亥熱化二,乙巳熱化七。」,正化度也度,謂日也。其化,上辛涼,中酸和,下鹹寒,藥食宜也。
丙子歲會。、丙午歲。上少隂火,中太羽水運,下陽明金。熱化二新校正云:「詳丙子歲,熱化七,金之災,得其半以運,水太過勝於天令,天令減半,丙午熱化二,午爲火少隂君火司天,運雖水一,水不能勝二火,故異於丙子歲。」。寒化六,清化四新校正云:「詳丙子燥化九,丙午燥化四。
」,正化度也。其化,上鹹寒,中鹹熱,下酸温,藥食宜也新校正云:「按《玄珠》云:『下苦熱。』又按至眞要大論云:『燥淫于内,治以酸温。』」。
白話文:
這段文字描述的是某種歷法或醫學推算系統中的節氣變化及其對應的藥食宜忌。文中多次提到「正化日」、「邪氣化日」、「運化」,以及上、中、下三焦的寒熱、酸苦鹹辛等性質變化,並結合了天干地支以及五行學說。
文中詳細列舉了不同節氣(例如壬申、壬寅、癸酉、癸卯等)的五行屬性及其運化規律,並對其上中下三焦的寒熱性質和藥食宜忌作出了說明,例如「上苦熱,中苦和,下苦熱」、「上鹹寒,中酸和,下辛涼」等等。這些描述都帶有濃厚的中醫理論色彩,並參考了《玄珠》和《至眞要大論》等古籍的觀點。 許多「新校正」的註釋部分,則對原文中的某些計算和推論進行了更詳細的說明和解釋,以求準確和完善。 總而言之,這段文字描述的是一套複雜的,基於五行、天干地支和中醫理論的節氣運化和藥食調理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