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唐·王冰編注,宋·林億、高保衡、孫奇校正

《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四 (3)

回本書目錄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四 (3)

1.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四

刺中膽一日半死,其動爲嘔膽氣勇,故爲嘔。~~,~~新校正云:「按〈診要經終論〉:『刺中膽。』下又云:『刺中鬲者爲傷中,其病雖愈,不過一歲而死。』」。

刺跗上,中大脉,血出不止,死跗,爲足跗。大脉動而不止者,則胃之大經也。胃爲水榖之海,然血出不止則胃氣將傾,海竭氣亡,故死。刺面,中溜脉,不幸爲盲面中溜脉者,手太陽任脉之交會。手太陽脉自顴而斜行至目内眥。任脉自鼻鼽兩傍,上行至瞳子下,故刺面中溜脉,不幸爲盲。

刺頭,中腦戸,入腦立死腦戸,穴名也,在枕骨上,通於腦中,然腦爲髓之海,眞氣之所聚,鍼入腦則眞氣𣳘,故立死。刺舌下,中脉,太過,血出不止爲瘖舌下脉,脾之脉也。脾脉者,俠咽,連舌本,散舌下。血出不止則脾氣不能營運於舌,故瘖不能言語。刺足下布絡,中脉,血不出爲腫布絡,謂當内踝前,足下空處布散之絡,正當然谷穴分也。

絡中脉,則衝脉也。衝脉者,並少隂之經下入内踝之後,入足下也。然刺之而血不出,則腎脉與衝脉氣并歸於然谷之中,故爲腫。

刺郄,中大脉,令人仆脫色尋此經郄中主治與《中誥流注經》委中穴正同應。郄中者,以經穴爲名。委中,處所爲名,亦猶寸口、脉口、氣口,皆同一處爾。然郄中大脉者,足太陽經脉也,足太陽之脉起於目内眥,合手太陽,手太陽脉自目内眥,斜絡於顴,足太陽脉上頭,下項,又循於足,故刺之過禁,則令人仆倒而面色如脫去也。刺氣街,中脉,血不出爲腫,鼠僕氣街之中,膽胃脉也。

膽之脉,循脇裏,出氣街。胃之脉,俠齊,入氣街中。其支別者,起胃下口,循腹裏,至氣街中而合。𫝆刺之而血不出,則血脉氣并聚於中,故内結爲腫如伏鼠之形也。氣街在腹下俠齊兩傍相去四寸,鼠僕上一寸動脉應手也。~~,~~新校正云:「按別本『僕』一作『鼷』,〈氣府論〉注:『氣街在齊下橫骨兩端,鼠鼷上一寸也。』」。

刺脊間,中髓,爲傴傴,謂傴僂,身踡屈也。脊間,謂脊骨節間也,刺中髓則骨精氣𣳘,故傴僂也。刺乳上,中乳房,爲腫,根蝕乳之上下,皆足陽明之脉也。乳房之中,乳液滲𣳘,胸中氣血皆外凑之,然刺中乳房,則氣更交凑,故爲大腫,中有膿根,内蝕肌膚,化爲膿水而乆不愈。刺缺盆中内陷,氣𣳘,令人喘,欬逆五藏者,肺爲之蓋,缺盆爲之道。

肺藏氣而主息,又在氣爲欬,刺缺盆中内陷則肺氣外𣳘,故令人喘欬逆也。刺手魚腹内陷,爲腫手魚腹内,肺脉所流,故刺之内陷則爲腫也。~~,~~新校正云:「按《甲乙經》肺脉所『流』,當作『留』字。」。

無刺大醉,令人氣亂脉數過度,故因刺而亂也。~~,~~新校正云:「按《靈樞經》『氣亂』當作『脉亂』。」。無刺大怒,令人氣逆怒者,氣逆,故刺之益甚。無刺大勞人經氣越也。無刺新飽人氣盛滿也。無刺大饑人氣不足也。無刺大渴人血脉乾也。無刺大驚人神蕩越而氣不治也。

白話文:

刺中膽部,半天就會死亡,因為刺激膽部會引起嘔吐膽汁,所以會嘔吐。……(原文註解略)

刺傷腳踝上方的主要血管,導致出血不止,會造成腳踝壞死。主要血管搏動不止,那是胃部主要經脈受損。胃是水谷之海,出血不止,胃氣將要衰竭,如同大海乾涸,精氣耗盡,所以會死亡。刺面部,傷及面部主要的血管,不幸傷到的是盲點,因為手太陽經脈和任脈在此交會。手太陽經脈從顴骨斜行到眼內眥;任脈從鼻樑兩側,上行到瞳孔下方。因此刺傷面部這個部位,很容易傷到盲點。

刺頭部,傷到腦戶穴(位於枕骨上方,與腦部相通),會立刻死亡。腦戶是穴位名稱,腦是髓海,真氣聚集之處,針刺入腦,真氣就會耗散,所以立刻死亡。刺舌下血管,刺過頭了,出血不止,會導致失聲。舌下血管是脾經的脈絡,脾經的脈絡沿著咽喉,連接著舌根,散佈到舌下。出血不止,脾氣就不能運送到舌頭,所以會失聲,無法說話。刺足底的絡脈,傷到血管,卻沒有出血,會導致腫脹。這指的是內踝前方,足底空處散佈的絡脈,相當於太谿穴的分支。

絡脈中的血管,就是衝脈。衝脈循少陰經下行,進入內踝後方,進入足底。然而刺傷它卻沒有出血,則腎經和衝脈的氣血都聚集在太谿穴,所以會腫脹。

刺郄穴(經穴名稱),傷到主要血管,會讓人昏倒,面色蒼白。此經穴的主治與《中誥流注經》中的委中穴相同。郄穴是經穴名稱,委中是穴位位置名稱,如同寸口、脈口、氣口,都是同一個部位。但是刺傷郄穴的主要血管,是足太陽經脈,足太陽經脈起於眼內眥,與手太陽經脈相合,手太陽經脈從眼內眥斜行到顴骨,足太陽經脈上行到頭部,下行到頸項,又沿著足部下行,所以刺傷它超過限度,就會讓人昏倒,面色如脫去顏色一般。刺氣街穴(穴位名稱),傷到血管,卻沒有出血,會導致腫脹。氣街穴位於膽經、胃經的經脈交會處。

膽經的脈絡循著脅肋內側,出來到氣街穴;胃經的脈絡沿著腹部,進入氣街穴。它的分支,從胃的下口開始,沿著腹部內側,到氣街穴匯合。如果刺傷它卻沒有出血,則血脈之氣就會聚集在這裡,所以內部結聚,腫脹起來,像伏鼠的形狀。氣街穴位於腹部下方,脅肋兩側相距四寸,鼠蹊部上方一寸,搏動的脈絡在此可觸及到。……(原文註解略)

刺傷脊椎之間,傷到脊髓,會造成駝背,身體彎曲。脊椎之間,是指脊椎骨節之間,刺傷脊髓,則骨骼精氣耗損,所以會駝背。刺傷乳房上方,傷到乳房,會腫脹。乳房上下都是足陽明經脈的循行路線。乳房中間,乳汁滲漏,胸中氣血都向外聚集。然而刺傷乳房,氣血更加聚集,所以會腫得很大,裡面有膿根,內蝕肌膚,化成膿水,很久都不能痊癒。刺傷鎖骨上窩內陷的地方,氣血耗散,會讓人氣喘,咳嗽不止,五臟受到影響。肺臟是五臟之蓋,鎖骨上窩是氣機出入的通道。

肺臟主氣,主呼吸,也主咳嗽,刺傷鎖骨上窩內陷的地方,肺氣外泄,所以會讓人氣喘,咳嗽不止。刺傷手魚際穴內陷的地方,會腫脹。手魚際穴內是肺經脈絡所行經之處,所以刺傷內陷的地方,就會腫脹。……(原文註解略)

不要在病人大醉時針刺,會讓人氣血紊亂,脈搏加快,因為針刺會加重病情。……(原文註解略)不要在病人大怒時針刺,會讓人氣逆,怒氣更甚,針刺會加重病情。不要在病人過度勞累時針刺,因為經氣已經耗損。不要在病人剛吃飽時針刺,因為氣盛滿溢。不要在病人極度飢餓時針刺,因為氣不足。不要在病人極度口渴時針刺,因為血脈乾燥。不要在病人受驚嚇時針刺,因為神氣受損,氣血失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