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唐·王冰編注,宋·林億、高保衡、孫奇校正

《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一 (8)

回本書目錄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一 (8)

1.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一

地氣,謂濕,亦雲霧也。風熱之害人,則九竅閉塞。霧濕之爲病,則掩翳精明。取類者,在天則日月不光,在人則兩目藏曜也。《靈樞經》曰:「天有日月,人有眼目。」《易》曰:「喪明于易。」豈非失養正之道邪!,雲霧不精,則上應白露不下霧者,雲之類。露者,雨之類。

夫陽盛則地不上應,隂虚則天不下交,故雲霧不化精微之氣,上應於天,而爲白露不下之咎矣。〈隂陽應象大論〉曰:「地氣上爲雲,天氣下爲雨,雨出地氣,雲出天氣。」明二氣交合,乃成雨露。〈方盛衰論〉曰:「至隂虚,天氣絕。至陽盛,地氣不足。明氣不相召,亦不能交合也。

」,交通不表,萬物命故不施,不施則名木多死夫雲霧不化其精微,雨露不霑於原澤,是爲天氣不降,地氣不騰。變化之道旣虧,生育之源斯泯,故萬物之命無稟而生,然其死者則名木先應,故云名木多死也。名,謂名果、珍木。表,謂表陳其狀也。《易》〈繫辭〉曰:「天地絪縕,萬物化醇,然不表交通,則爲否也。

」《易》曰:「天地不交,否。」。惡氣不發,風雨不節,白露不下,則菀稾不榮惡,謂害氣也。發,謂散發也。節,謂節度也。菀,謂蘊積也。槀,謂枯槀也。言害氣伏藏而不散發,風雨無度,折傷復多,槀木蘊積,春不榮也。豈惟其物獨遇是而有之哉!人離於道亦有之矣。

賊風數至,暴雨數起,天地四時不相保,與道相失則未央絕滅不順四時之和,數犯八風之害,與道相失,則天眞之氣未期乆逺,而致滅亡。央,乆也,逺也。唯聖人從之,故身無竒病,萬物不失,生氣不竭道非逺於人,人心逺於道,惟聖人心合於道,故壽命无窮。從,猶順也,謂順四時之令也,然四時之令不可逆之,逆之則五藏内傷而他病起。

逆春氣,則少陽不生,肝氣内變生,謂動出也。陽氣不出,内鬱於肝,則肝氣混糅變而傷矣。逆夏氣,則太陽不長,心氣内洞長,謂外茂也。洞,謂中空也。陽不外茂,内薄於心,燠熱内消,故心中空也。逆秋氣,則太隂不收,肺氣焦滿收,謂收斂。焦,謂上焦也。太隂行氣主化上焦,故肺氣不收,上焦滿也。

~~,新校正云:「按『焦滿』,全元起本作『進滿』,《甲乙》、《太素》作『焦滿』。」。逆冬氣,則少隂不藏,腎氣獨沉沉,謂沉伏也。少隂之氣内通於腎,故少隂不伏,腎氣獨沉。,~~新校正云:「詳『獨沉』,《太素》作『沉濁』。」。

夫四時隂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時序運行,隂陽變化,天地合氣,生育萬物,故萬物之根悉歸於此。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隂,以從其根陽氣根於隂,隂氣根於陽,無隂則陽無以生,無陽則隂無以化,全隂則陽氣不極,全陽則隂氣不窮。春食凉,夏食寒,以養於陽。秋食温,冬食熱,以養於隂。

白話文:

重廣補註黃帝內經素問卷第一

地氣指的是濕氣,也可以說是霧。風熱侵害人體,就會導致九竅閉塞;霧濕致病,則會遮蔽眼睛的光明。這就好比,天上的日月不發光,人就會雙目失明。《靈樞經》說:「天有日月,人有眼目。」《易經》說:「喪明於易。」這難道不是因為沒有遵循養生的正道嗎?雲霧不精純,則上應天時的白露不會降下;露是雨的一種,霧是雲的一種。

陽氣盛極,則地氣不能上應天時;陰氣虛衰,則天上的雨露不能下交於地。所以,雲霧不能化生精微之氣,上應於天,而造成白露不降的現象。《陰陽應象大論》說:「地氣上升化為雲,天氣下降化為雨,雨來自地氣,雲來自天氣。」說明天地二氣交合,才能形成雨露。《四氣調神大論》說:「陰氣極度虛衰,天氣就中斷;陽氣極度盛極,地氣就衰竭。陰陽二氣不相感召,就不能交合。」

陰陽之氣不能相互感應,萬物的生長氣息就不能施展開來,不能施展,就會導致名貴的樹木大量死亡。雲霧不能化生精微之氣,雨露不能滋潤大地,這是因為天氣不降,地氣不升。陰陽變化的規律已經受損,萬物生長的根本就此消失,所以萬物都缺乏生機而難以生存,而其中名貴的樹木首先死去,所以說名貴的樹木大量死亡。名,指名貴的果樹和珍貴的木材;表,指顯露其狀態。《易經繫辭》說:「天地交合,萬物化育成熟,然而如果不顯露其狀態,使陰陽之氣相互感應,就會導致不好的結果。」《易經》說:「天地不相交感,則為否。」

有害的氣息不能散發,風雨不按時序,白露不降,就會導致草木不茂盛。惡,指有害的氣息;發,指散發;節,指節度;菀,指積聚;槀,指枯萎的樹木。意思是說,有害的氣息潛藏而不散發,風雨沒有節度,災害很多,樹木枯萎積聚,春天也不生機勃勃。難道只有這些植物才會遭遇這種情況嗎?人違背自然規律也會如此。

惡風頻繁出現,暴雨接連不斷,天地四季不能保持正常秩序,違背自然規律就會導致早衰死亡。不順應四季的和諧變化,經常遭受八風之邪的侵害,違背自然規律,就會使人體的先天之氣不能長久保持,而導致死亡。央,指久遠。只有聖人順應自然規律,所以身體沒有疾病,萬物都不受損害,生機不會枯竭。道並非遠離人,而是人心遠離了道,只有聖人的心與道相合,所以才能長壽無窮。從,指順從,指順應四季的變化,然而四季的變化不可違逆,違逆就會導致五臟內傷,而引起其他疾病。

違逆春季的氣候,就會導致少陽之氣不生,肝氣內鬱而致病。陽氣不能舒發,鬱積於肝,則肝氣紊亂而受損。違逆夏季的氣候,就會導致太陽之氣不能舒長,心氣內虛。陽氣不能外達舒展,內在則傷及心臟,內熱消退,所以心氣虛空。違逆秋季的氣候,就會導致太陰之氣不能收斂,肺氣上焦充實。太陰之氣主司上焦的氣化,所以肺氣不能收斂,上焦充實。

違逆冬季的氣候,就會導致少陰之氣不能收藏,腎氣下沉。少陰之氣內通於腎,所以少陰之氣不能收藏,腎氣就下沉。

四時陰陽是萬物生長的根本。時序運行,陰陽變化,天地之氣交合,才能生育萬物,所以萬物生長的根基都在於此。所以聖人在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順應萬物生長的根本。陽氣根於陰,陰氣根於陽,沒有陰,陽氣就無法生長;沒有陽,陰氣就無法化生;陰氣太盛,則陽氣不能達到極點;陽氣太盛,則陰氣不能達到極點。春天吃涼的食物,夏天吃寒涼的食物,來養護陽氣;秋天吃溫的食物,冬天吃熱的食物,來養護陰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