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唐·王冰編注,宋·林億、高保衡、孫奇校正

《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九 (6)

回本書目錄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九 (6)

1.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九

鬼臾區曰:「昭乎哉問!明乎哉道!如鼓之應桴,響之應聲也桴,鼓椎也。響,應聲也。臣聞之,甲己之歲,土運統之。乙庚之歲,金運統之。丙辛之歲,水運統之。丁壬之歲,木運統之。

戊癸之歲,火運統之太始天地初分之時,隂陽析位之際,天分五氣,地列五行,五行定位,布政於四方,五氣分流,散支於十干,當是黃氣橫於甲己,白氣橫於乙庚,黑氣橫於丙辛,青氣橫於丁壬,赤氣橫於戊癸,故甲己應土運,乙庚應金運,丙辛應水運,丁壬應木運,戊癸應火運,大古聖人望氣以書天𠕋,賢者謹奉以紀天元,下論文義備矣。

~~,~~新校正云:「詳運有太過、不及、平氣,甲庚丙壬戊,主太過,乙辛丁癸已,主不及,大法如此,取平氣之法其說不一,具如諸篇。」。」

帝曰:「其於三隂三陽合之,柰何?」

鬼臾區曰:「子午之歲,上見少隂。丑未之歲,上見太隂。寅申之歲,上見少陽。卯酉之歲,上見陽明。辰戌之歲,上見太陽。已亥之歲,上見厥隂。少隂所謂標也,厥隂所謂終也標,謂上首也。終,謂當三甲六甲之終。~~,~~新校正云:「詳午未寅酉戌亥之歲爲正化,正司化令之實。

子丑申卯辰巳之歲爲對化,對司化令之虚。此其大法也。」。厥隂之上,風氣主之。少隂之上,熱氣主之。太隂之上,濕氣主之。少陽之上,相火主之。陽明之上,燥氣主之。太陽之上,寒氣主之,所謂本也,是謂六元三隂三陽爲標,寒暑燥濕風火爲本,故云:「所謂本也。

」天眞元氣,分爲六化,以統坤元生成之用,徵其應用則六化不同,本其所生,則正是眞元之一氣,故曰:「六元也。」~~,~~新校正云:「按別本『六元』作『天元』也。」。」

帝曰:「光乎哉道!明乎哉論!請著之玉版,藏之金匱,署曰天元紀。」

黃帝坐明堂,始正天綱,臨觀八極,考建五常明堂,布政宮也。八極,八方目極之所也。考,謂考校。建,謂建立也。五常,謂五氣行天地之中者也,端居正氣,以候天和。請天師而問之曰:「論言天地之動靜,神明爲之紀,隂陽之升降,寒暑彰其兆新校正云:「詳論謂〈隂陽應象大論〉及〈氣交變大論〉文,彼云:『隂陽之往復,寒暑彰其兆。』」。

餘聞五運之數於夫子,夫子之所言正五氣之各主歲爾,首甲定運,餘因論之。」

鬼臾區曰:「土主甲己,金主乙庚,水主丙辛,木主丁壬,火主戊癸。子午之上,少隂主之。丑未之上,太隂主之。寅申之上,少陽主之。卯酉之上,陽明主之。辰戌之上,太陽主之。己亥之上,厥隂主之,不合隂陽,其故何也首甲,謂六甲之初則甲子年也。?」

歧伯曰:「是明道也,此天地之隂陽也上古聖人仰觀天象以正隂陽,夫隂陽之道非不昭然而人昧宗源,述其本始,則百端疑議從是而生,黃帝恐至理眞宗便因誣廢,愍𫝹黎庶故啟問曰,天師知道出從眞,必非謬述,故對上曰是明道也,此天地之隂陽也。《隂陽法》曰:「甲己合,乙庚合,丙辛合,丁壬合,戊癸合。

白話文:

鬼臾區說:「您問的問題真是明智!您提出的道理也真是透徹!就像敲擊鼓面,鼓面就會發出聲音一樣,彼此呼應,因果相成。我聽說,甲己的方位,屬土運所統轄;乙庚的方位,屬金運所統轄;丙辛的方位,屬水運所統轄;丁壬的方位,屬木運所統轄;戊癸的方位,屬火運所統轄。太初之時,天地剛剛分開,陰陽開始區分,天分佈五氣,地排列五行,五行確定方位,佈施政令於四方,五氣分流,散佈於十天干。因此,黃色之氣橫佈於甲己,白色之氣橫佈於乙庚,黑色之氣橫佈於丙辛,青色之氣橫佈於丁壬,赤色之氣橫佈於戊癸。所以甲己應土運,乙庚應金運,丙辛應水運,丁壬應木運,戊癸應火運。古代聖人觀測天象來記載天時,賢者謹慎遵守來紀年,以下的論述,已經充分說明了這些道理。……(原文有缺漏)新校正的版本說:詳盡的運氣變化,有過度、不及和平和之氣,甲庚丙壬戊主過度,乙辛丁癸己主不及,這就是大法。至於取得平和之氣的方法,說法不一,詳見其他篇章。」

黃帝問道:「那麼,這與三陰三陽的結合,又該如何理解呢?」

鬼臾區回答:「子午的方位,上面是少陰;丑未的方位,上面是太陰;寅申的方位,上面是少陽;卯酉的方位,上面是陽明;辰戌的方位,上面是太陽;己亥的方位,上面是厥陰。少陰是所謂的標誌,厥陰是所謂的終結。標誌,指的是開始;終結,指的是結束,指的是三甲六甲的終結。……(原文有缺漏)新校正的版本說:詳盡的午未寅酉戌亥的方位是正化,正司掌運化之令的實質;子丑申卯辰巳的方位是對化,對司掌運化之令的虛象。這就是它的總體規律。」厥陰之上,風氣主導;少陰之上,熱氣主導;太陰之上,濕氣主導;少陽之上,相火主導;陽明之上,燥氣主導;太陽之上,寒氣主導。這就是所謂的根本。這就是說,六元三陰三陽是標誌,寒暑燥濕風火是根本,所以說「所謂本也」。先天真元之氣,分為六種變化,以統轄坤元生成的運用。考察其應用,則六種變化不同;追溯其本源,則都是先天真元之氣,所以稱為「六元」。……(原文有缺漏)新校正的版本說:根據其他版本,將「六元」改為「天元」。

黃帝說:「這道理真是光明磊落!論述真是透徹明瞭!請把它刻在玉版上,收藏在金匱中,命名為《天元紀》。」

黃帝坐在明堂,開始糾正天綱,巡視八方,考究建立五常。明堂,是佈政的宮殿;八極,是八方的極點;考,是考究;建,是建立;五常,是指五行之氣運行於天地之間。他端坐正氣之中,等待天時的和諧。他請教天師,說道:「論述天地之間的動靜,神明為之記載,陰陽的升降,寒暑顯示其徵兆。……(原文有缺漏)新校正的版本說:詳見《陰陽應象大論》及《氣交變大論》篇,那裡說:『陰陽的往復,寒暑顯示其徵兆。』」我從夫子那裡聽聞了五運的數理,夫子所說的正是五氣各自統轄的方位,首先是甲子定運,其餘我以此加以論述。」

鬼臾區說:「土主甲己,金主乙庚,水主丙辛,木主丁壬,火主戊癸。子午之上,少陰主之;丑未之上,太陰主之;寅申之上,少陽主之;卯酉之上,陽明主之;辰戌之上,太陽主之;己亥之上,厥陰主之。這不符合陰陽的規律,這是為什麼呢?首甲,指的是六甲之初,也就是甲子年。」

岐伯說:「這是闡明道理,這是天地的陰陽。上古聖人仰觀天象來校正陰陽,陰陽之道原本是明瞭的,但是人們卻不明白其根本來源。如果講述其本源,就會產生許多疑惑和爭議。黃帝擔心真正的道理因此被歪曲和廢棄,憐憫百姓,所以才提出詢問。天師所講的道理出自真實,必定不是謬誤的論述,所以回答說:這是闡明道理,這是天地的陰陽。《陰陽法》說:甲己相合,乙庚相合,丙辛相合,丁壬相合,戊癸相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