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九 (5)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九 (5)
1.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九
若以五承六,則常六歲乃備盡天元之氣,故六年而環會(因五六三十,第六年而周行),所謂周而復始也。地氣左行,往而不返,天氣東轉,常自火運數五歲已,其次氣正當君火氣之上,法不加臨,則右遷君火氣上,以臨相火之上,故曰五歲而右遷也,由斯動靜,上下相臨而天地萬物之情變化之機可見矣。動靜相召,上下相臨,隂陽相錯而變由生也天地之道,變化之微,其由是矣。
孔子曰:「天地設位而易行乎其中。」此之謂也。~~,~~新校正云:「按〈五運行大論〉云:『上下相遘,寒暑相臨,氣相得則和,不相得則病。』又云:『上者右行,下者左行,左右周天,餘而復會。』」。」
帝曰:「上下周紀,其有數乎?」
鬼臾區曰:「天以六爲節,地以五爲制,周天氣者,六朞爲一備,終地紀者,五歲爲一周六節,謂六氣之分。五制,謂五位之分,位應一歲,氣統一年,故五歲爲一周,六年爲一備。備,謂備歷天氣。周,謂周行地位。所以地位六而言五者,天氣不臨君火,故也。
君火以明,相火以位君火在相火之右,但立名於君位,不立歲氣,故天之六氣,不偶其氣,以行君火之政,守位而奉天之命,以宣行火令爾,以名奉天,故曰君火,以名守位稟命,故云相火以位。五六相合而七百二十氣爲一紀,凡三十歲。千四百四十氣,凡六十歲而爲一周,不及太過斯皆見矣歷法一氣十五日,因而乘之,積七百二十氣,即三十年。積千四百四十氣,即六十年也。
經云:「有餘而往,不足隨之,不足而往,有餘從之,故六十年中不及太過斯皆見矣。」~~,~~新校正云:「按〈六節藏象論〉云:『五日謂之候,三候謂之氣,六氣謂之時,四時謂之歲而各從其主治焉。』五運相襲而皆治之,終朞之日,周而復始,時立氣布,如環無端,候亦同法,故曰:『不知年之所加,氣之盛衰,虚實之所起,不可爲工矣。』」。
」
帝曰:「夫子之言,上終天氣,下畢地紀,可謂悉矣,余願聞而藏之,上以治民,下以治身,使百姓昭著,上下和親,德澤下流,子孫無憂,傳之後丗,無有終時,可得聞乎安不忘危,存不忘亡,大聖之至教也。求民之瘼,恤民之隱,大聖之深仁也。!」
鬼臾區曰:「至數之機,迫迮以微,其來可見,其往可追,敬之者昌,慢之者亡,無道行私,必得天殃謂傳非其人,授於情狎,及寄求名利者也。。謹奉天道,請言眞要申誓戒於君王,乃明言天道至眞之要旨也。。」
帝曰:「善。言始者必會於終,善言近者必知其逺數術明著,應用不差,故逺近於言,始終無謬。。是則至數極而道不惑,所謂明矣。願夫子推而次之,令有條理,簡而不匱,乆而不絕,易用難忘,爲之綱紀,至數之要,願盡聞之簡,省要也。匱,乏也。乆,逺也。要,樞紐也。。」
白話文:
若以五行之氣循環運行,則六氣的運行週期便能完整體現天之運行規律,故六年為一個循環週期,周而復始。地氣向左運行,單向而不回返;天氣則向東運行,從火運開始,五個周期之後,下一階段的氣則正位於君火之上,不凌駕於其上,便會右移至君火之上,再凌駕於相火之上,故稱五運之後右遷。由此可見,動靜、上下、相臨的變化,便能體現天地萬物運行的奧妙。動靜相召,上下相臨,陰陽互相交錯變化,生生不息,這就是天地運行的規律,變化的微妙之處就在於此。
孔子說:「天地各有其位,而萬物在其間運行變化。」此乃指此而言。
上天以六為節律,地以五為規律,天之氣運行的六個週期為一完整循環,地之氣運行的五個周期為一完整循環。六節指六氣的分佈,五制指五位的分佈,一位對應一個周期,一個氣統攝一年,故五個周期為一完整循環,六年為一完整循環週期。「備」指完整運行天之氣,「周」指完整運行地之位。地之運行以五而言,而天以六而言,是因為天之氣不凌駕於君火之上。
君火以光明為特性,相火則以其位於君火之右而得名。君火位居君主之位,並不具備周期氣的特性,所以天之六氣不與其周期氣相配。君火行使統治之權,執掌天命,宣行火之法令,以「君」來尊稱其統治地位,以「相」來稱謂其輔佐地位。五行陰陽相合,七百二十個氣為一個大周期,共三十個周期;一千四百四十個氣,共六十個周期為一個大循環,不足或過度都可在其中觀察到。歷法中一氣十五日,以此相乘,積七百二十個氣即三十年,積一千四百四十個氣即六十年。
經書上說:「有餘則前進,不足則隨其後;不足則前進,有餘則追隨其後」,所以六十年中不足和過度都可見。
上天運行之氣終結,地之運轉之氣也告一段落,可謂詳盡無遺了。我希望學習並記住這些,用以治理國家和自身,使百姓安居樂業,上下一致,恩澤廣被,子孫無憂,代代相傳,綿延不絕。居安思危,是聖人最高的教誨;體察民情疾苦,是聖人至深的人道精神。
至數的變化奧妙而細微,其來可見,其去可追。敬畏者興盛,怠慢者滅亡。無道而行私,必受天譴。這指的是將此道傳授給不適宜的人,或將其傳授給與自己有私情的人,以及那些追求名利的人。謹遵天道,將這些真諦宣告君王,這是闡明天道真諦的要旨。
善。開始必能通達終結,善於言近者必能知其遠。數術明晰,應用無誤,所以近遠之言,始終無謬。如此,則至數極至而天道不惑,所謂的明智就在於此。希望您能依次闡述,使其有條理,簡潔明瞭,歷久彌新,易於使用,難以遺忘,作為綱領,闡明至數的要旨。願能盡情聆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