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唐·王冰編注,宋·林億、高保衡、孫奇校正

《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九 (4)

回本書目錄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九 (4)

1.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九

伏明之紀,上商與正商同。卑監之紀,上宮與正宮同,上角與正角同。從革之紀,上商與正商同,上角與正角同。涸流之紀,上宮與正宮同。赫曦之紀,上羽與正徵同。堅成之紀,上徵與正商同。』又〈六元正紀大論〉云:『不及而加,同歲會已,前諸歲並爲正歲,氣之平也。

』𫝆王注以同天之化爲非有餘不足者,非也。」。應天爲天符,承歲爲歲直,三合爲治應天,謂木運之歲,上見厥隂。火運之歲,上見少陽。少隂土運之歲,上見太隂。金運之歲,上見陽明。水運之歲,上見太陽,此五者天氣下降,如合符運,故曰應天,爲天符也。承歲,謂木運之歲,歲當于卯。

火運之歲,歲當于午。土運之歲,歲當辰戌丑未。金運之歲,歲當于酉。水運之歲,歲當于子,此五者歲之所直,故曰承歲,爲歲直也。三合,謂火運之歲,上見少隂,年辰臨午。土運之歲,上見太隂,年辰臨丑未。金運之歲,上見陽明,年辰臨酉,此三者天氣運氣與年辰俱會,故云三合爲治也。

歲直亦曰歲位,三合亦爲天符。〈六微旨大論〉曰:「天符歲會曰太一。天符,謂天運與歲俱會也。」~~,~~新校正云:「按天符歲會之詳具〈六微旨大論〉中,又詳火運,上少隂(天符),年辰臨午(歲會),即戊午歲也。土運,上太隂,年辰臨丑未,即己丑己未歲也。

金運,上陽明,年辰臨酉,即乙酉歲也。」。」

帝曰:「上下相召柰何?」

鬼臾區曰:「寒暑燥濕風火,天之隂陽也,三隂三陽,上奉之太陽爲寒,少陽爲暑,陽明爲燥,太隂爲濕,厥隂爲風,少隂爲火,皆其元在天,故曰天之隂陽也。木火土金水火,地之隂陽也。生長化收藏,下應之木,初氣也。火,二氣也。相火,三氣也。土,四氣也。金,五氣也。

水,終氣也。以其在地應天,故云下應也。氣在地,故曰地之隂陽也。~~,~~新校正云:「按〈六微旨大論〉曰:『地理之應六節氣位,何如?』歧伯曰:『顯明之右,君火之位,退行一歩,相火治之,復行一歩,土氣治之,復行一歩,金氣治之,復行一歩,水氣治之,復行一歩,木氣治之。』此即木火土金水火,地之隂陽之義也。

」。天以陽生隂長,地以陽殺隂藏生長者,天之道。藏殺者,地之道。天陽主生,故以陽生隂長。地隂主殺,故以陽殺隂藏。天地雖髙下不同,而各有隂陽之運用也。~~,~~新校正云:「詳此經與〈隂陽應象大論〉文重,注頗異。」。天有隂陽,地亦有隂陽天有隂,故能下降,地有陽,故能上騰,是以各有隂陽也,隂陽交泰,故化變由之成也。

木火土金水火,地之隂陽也,生長化收藏,故陽中有隂,隂中有陽隂陽之氣,極則過亢,故各兼之。〈隂陽應象大論〉曰:「寒極生熱,熱極生寒。」又曰:「重隂必陽,重陽必隂。」言氣極則變也,故陽中兼隂,隂中兼陽。易之卦,离中虚,坎中實,此其義象也。所以欲知天地之隂陽者,應天之氣,動而不息,故五歲而右遷,應地之氣,靜而守位,故六朞而環會天有六氣,地有五位,天以六氣臨地,地以五位承天,蓋以天氣不加君火故也。以六加五,則五歲而餘一氣,故遷一位。

白話文:

伏明、卑監、從革、涸流、赫曦、堅成等紀,其上應天之五音宮商角徵羽,與正音宮商角徵羽相應,有些紀則僅部分音位相同。 《六元正紀大論》提到,當氣候變化不及預期卻又有所增強時,則與標準的氣候週期相合,達到氣候平衡的狀態。 有人認為這是天地運化的自然現象,並無盈虧之分,這種說法是不正確的。

所謂「應天」,是指天運與地運的契合,如同符籙般相應。例如,木運時上應厥陰,火運時上應少陽,少陰土運時上應太陰,金運時上應陽明,水運時上應太陽。這些都是天之氣下降,與地運相合的現象。 「承歲」指五行的氣運在時間上的位置,例如木運在卯,火運在午,土運在辰戌丑未,金運在酉,水運在子。 「三合」是指火運上應少陰,年辰在午;土運上應太陰,年辰在丑未;金運上應陽明,年辰在酉。這三者是天運、地運與時間節氣共同出現的現象。 「歲直」也指「歲位」,「三合」也指「天符」。《六微旨大論》中提到,天符與歲的交會稱為太一,天符即天運與歲同時出現。 對此有更詳細的解釋,例如戊午、己丑己未、乙酉等,都分別是火、土、金運氣交會的具體時間。

皇帝詢問上下相召的道理。 鬼臾區解釋說:寒暑燥濕風火是天的陰陽,三陰三陽分別對應太陽(寒)、少陽(暑)、陽明(燥)、太陰(濕)、厥陰(風)、少陰(火)。這些陰陽之氣的根本來自於天。木火土金水是地的陰陽,生長化收藏則代表地氣的運作,分別對應木(初氣)、火(二氣)、相火(三氣)、土(四氣)、金(五氣)、水(終氣)。因為地氣應天而運作,所以稱為地之陰陽。 《六微旨大論》中也說明了地氣陰陽與六節氣的關係,簡言之,地氣的運轉遵循著木火土金水的順序。

天以陽生陰長,地以陽殺陰藏,這是天地運行的規律。天陽主生,所以陽氣生長,陰氣也隨之生長;地陰主殺,所以陽氣殺伐,陰氣也隨之收藏。天地雖然位置不同,但都各有陰陽的運作。 天有陰陽,地也有陰陽。天有陰氣,所以能下降;地有陽氣,所以能上升。陰陽交泰,才能產生變化。 地之陰陽(木火土金水)的生長化收藏,說明陰陽互相包含,陰陽之氣達到極致就會轉變,寒極生熱,熱極生寒;重陰必陽,重陽必陰。 易經的卦象,離卦中虛,坎卦中實,也體現了這個道理。

要了解天地陰陽,就要觀察天之氣的運轉,它是不停運行的,所以五音右遷;地之氣則靜止守位,所以六氣環會。天有六氣,地有五位,天以六氣臨地,地以五位承天,是因為天之氣不加君火,以六加五,則五音而餘一氣,故遷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