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九 (3)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九 (3)
1.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九
」孔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此其義也。布氣眞靈,摠統坤元太虚眞氣,無所不至也。氣齊生有,故稟氣含靈者抱眞氣以生焉。摠統坤元,言天元氣常司地氣化生之道也。《易》曰:「至哉坤元,萬物資生,乃順承天也。」。九星懸朗,七曜周旋九星,上古之時也。
上古,丗質人淳,歸眞反樸,九星懸朗,五運齊宣。中古,道德稍衰,標星藏曜,故計星之見者七焉。九星,謂天蓬、天内、天衝、天輔、天禽、天心、天任、天柱、天英,此蓋從標而爲始,遁甲式法𫝆猶用焉。七曜,謂日月五星,𫝆外蕃具以此曆爲舉動吉凶之信也。周,謂周天之度。
旋,謂左循天度而行五星之行,猶各有進退髙下小大矣。曰隂,曰陽,曰柔,曰剛隂陽,天道也。柔剛,地道也。天以陽生隂長,地以柔化剛成也。《易》曰:「立天之道,曰隂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此之謂也。幽顯旣位,寒暑弛張幽顯旣位,言人神各得其序。
寒暑弛張,言隂陽不失其宜也,人神各守所居,無相干犯,隂陽不失其序,物得其宜,天地之道且然,人神之理亦猶也。~~,~~新校正云:「按至眞要大論云:『幽明如何?』歧伯曰:『兩隂交盡,故曰幽。兩陽合明,故曰明。幽明之配,寒暑之異也。』」。生生化化,品物咸章上生,謂生之有情、有識之類也。
下生,謂生之無情、無識之類也。上化,謂形容彰顯者也。下化,謂蔽匿形容者也。有情有識,彰顯形容,天氣主之。無情無識,蔽匿形質,地氣主之。稟元靈氣之所化育爾。《易》曰:「天地絪縕,萬物化醇。」斯之謂歟!。臣斯十丗,此之謂也傳習斯文至鬼臾區十丗,于茲不敢失墜。
』」
帝曰:「善。何謂氣有多少,形有盛衰?」鬼臾區曰:「隂陽之氣,各有多少,故曰三隂三陽也由氣有多少,故隨其升降分爲三別也。~~,~~新校正云:「按至眞要大論云:『隂陽之三也,何謂?』歧伯曰:『氣有多少異用。』王冰云:『大隂爲正隂,太陽爲正陽,次少者爲少隂,次少者爲少陽,又次爲陽明,又次爲厥隂。』」。
形有盛衰,謂五行之治,各有太過不及也太過,有餘也。不及,不足也。氣至不足,太過迎之。氣至太過,不足隨之。天地之氣虧盈如此,故云形有盛衰也。故其始也,有餘而往,不足隨之。不足而往,有餘從之。知迎知隨,氣可與期言虧盈無常,互有勝負爾,始謂甲子歲也,〈六微旨大論〉曰:「天氣始於甲,地氣始於子,子甲相合,命曰歲立。」此之謂也,則始甲子之歲,三百六十五日,所稟之氣當不足也,次而推之,終六甲也。
故有餘已則不足,不足已則有餘,亦有歲運,非有餘非不足者,蓋以同天地之化也,若餘已復餘,少已復少,則天地之道變常,而災害作苛疾生矣。新校正云:「按〈六微旨大論〉云:『木運臨卯,火運臨午,土運臨四季,金運臨酉,水運臨子,所謂歲會,氣之平也。』又按〈五常政大論〉云:『委和之紀,上角與正角同,上商與正商同,上宮與正宮同。
白話文:
孔子說:「天怎麼說話呢?只是透過四季運行,萬物生長來表達而已。」這就是它的道理。布氣真靈,統御著天地間的元氣,無處不在。氣機調和則萬物生長,所以稟受天地之氣而有生命的萬物,都依賴真氣而生。統御坤元,是指天之元氣總是在主導著地氣化生萬物之道。《易經》說:「至哉坤元,萬物賴其以生,順應著天。」九星懸朗,七曜周旋,這是上古的景象。
上古時代,社會風氣純樸,人們返璞歸真,九星明亮,五行運轉和諧。中古以後,道德衰微,有些星宿隱藏起來,所以能看到的星宿只有七顆了。九星,指的是天蓬、天內、天衝、天輔、天禽、天心、天任、天柱、天英,這大概是從星宿的顯現作為開始,遁甲之法也仍然沿用著。七曜,指的是日月五星,古代的占星家們都用這個歷法來推測吉凶。周,指周天之度數。
旋,指五星循著天球運行,各有進退、高低、大小的變化。曰陰,曰陽,曰柔,曰剛,這是天道。柔剛,這是地道。天以陽氣生長陰氣,地以柔性化育剛性。 《易經》說:「建立天的法則,叫做陰與陽;建立地的法則,叫做柔與剛。」這就是這個意思。幽顯各居其位,寒暑交替,幽顯各居其位,指人神各得其所。
寒暑交替,指陰陽運行不失其常,人神各守其位,互不干涉,陰陽運行有條不紊,萬物各得其所,天地之道如此,人神之理也一樣。……(此處原文有缺失)……新校正本註解說:「按《至真要大論》說:『幽明是如何的?』歧伯說:『兩種陰氣交合盡頭,所以叫做幽;兩種陽氣交合光明,所以叫做明。幽明之配,是寒暑的差別。』」生生化化,萬物皆有其理。上生,指有情有識的生命;
下生,指無情無識的生命;上化,指顯現形貌的;下化,指隱藏形貌的。有情有識,顯現形貌的,是天之氣所主宰;無情無識,隱藏形貌的,是地之氣所主宰。都是稟受元靈之氣所化育的。《易經》說:「天地交合,萬物化育成熟。」就是這個意思!臣子將此學說傳習了十代,這就是所謂的……(此處原文有缺失)……傳習此學問到鬼臾區已經十代了,因此不敢有絲毫的遺漏。
黃帝說:「很好。什麼叫做氣有多少,形體有盛衰?」鬼臾區說:「陰陽之氣,各有盛衰,所以說三陰三陽。由於氣的多少不同,所以隨著氣的升降變化而分為三種不同狀態。」……(此處原文有缺失)……新校正本註解說:「按《至真要大論》說:『陰陽的三種狀態,是什麼意思?』歧伯說:『氣的多少不同,運用也有差別。』王冰說:『最大的陰氣為正陰,最大的陽氣為正陽,次少的為少陰,再次少的為少陽,再次少的為陽明,最後為厥陰。』」
形體有盛衰,是指五行之氣的運行,各有過度和不足。過度,就是有餘;不足,就是不足。氣不足時,過多的氣來補充;氣過多時,不足的氣來調節。天地之氣的虧盈變化是這樣的,所以說形體有盛衰。所以開始的時候,有餘則向外散發,不足則向內補充;不足則向外散發,有餘則向內補充。懂得這樣調節,就可以預測氣的變化。虧盈無常,互相消長而已。開始叫做甲子之穝,(《六微旨大論》)說:「天氣始於甲,地氣始於子,子甲相合,叫做穝立。」這就是這個意思,那麼開始的甲子之穝,三百六十五天,所稟受的氣應該是不足的,然後推算下去,到六甲結束。
所以有餘之後就變不足,不足之後就變有餘,也有穝運,既非有餘也非不足,這是與天地運行的變化相合的,如果一直有餘就一直有餘,一直不足就一直不足,那麼天地之道就變常規,災害就會發生,疾病就會流行。新校正本註解說:「按《六微旨大論》說:『木運臨卯,火運臨午,土運臨四季,金運臨酉,水運臨子,所謂穝會,是氣的平和。』又按《五常政大論》說:『委和之紀,上角與正角相同,上商與正商相同,上宮與正宮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