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九 (8)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九 (8)
1.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九
帝曰:「動靜何如言天地之行左右也。?」
歧伯曰:「上者右行,下者左行,左右周天,餘而復會也上,天也。下,地也。周天,謂天周地五行之位也,天垂六氣,地布五行,天順地而左廻,地承天而東轉,木運之後,天氣常餘,餘氣不加於君火,却退一歩,加臨相火之上,是以每五歲已退一位而右遷,故曰左右周天餘而復會。會,遇也,合也。
言天地之道常五歲畢,則以餘氣遷加,復與五行座位再相會,合而爲歲法也。周天,謂天周地位,非周天之六氣也。」
帝曰:「余聞鬼臾區曰:『應地者靜。』𫝆夫子乃言下者左行,不知其所謂也?願聞何以生之乎詰,異也。~~,~~新校正云:「按『鬼臾區』言應地者靜,見〈天元紀大論〉中。」!歧伯曰:「天地動靜,五行遷復,雖鬼臾區,其上候而已,猶不能徧明不能徧明,無求備也。夫變化之用,天垂象,地成形,七曜緯虚,五行麗地。
地者,所以載生成之形類也。虚者,所以列應天之精氣也。形精之動,猶根本之與枝葉也,仰觀其象,雖逺可知也觀五星之東轉,則地體左行之理昭然可知也。麗,著也,有形之物未有不依據物而得全者也。」
帝曰:「地之爲下否乎言轉不居爲下乎,爲否乎??」
歧伯曰:「地爲人之下,太虚之中者也言人之所居可謂下矣,徵其至理則是太虚之中一物爾。《易》曰:「坤厚載物,德合無疆。」此之謂也。。」
帝曰:「馮乎言太虚無礙,地體何馮而止住。?」
歧伯曰:「大氣舉之也大氣,謂造化之氣,任持太虚者也,所以大虚不屈,地乆天長者,蓋由造化之氣任持之也。氣化而變不任持之,則太虚之器亦敗壞矣。夫落葉飛空,不疾而下,爲其乘氣,故勢不得速焉。凡之有形處地之上者,皆有生化之氣任持之也,然器有大小不同,壞有遲速之異,及至氣不任持,則大小之壞一也。
燥以乾之,暑以蒸之,風以動之,濕以潤之,寒以堅之,火以温之,故風寒在下,燥熱在上,濕氣在中,火遊行其閒,寒暑六入,故令虚而生化也地體之中,凡有六入,一曰燥,二曰暑,三曰風,四曰濕,五曰寒,六曰火,受燥故乾性生焉,受暑故蒸性生焉,受風故動性生焉,受濕故潤性生焉,受寒故堅性生焉,受火故温性生焉,此謂天之六氣也。
故燥勝則地乾,暑勝則地熱,風勝則地動,濕勝則地泥,寒勝則地裂,火勝則地固矣六氣之用。」。
帝曰:「天地之氣何以候之?」
歧伯曰:「天地之氣,勝復之作,不形於診也言平氣及勝復皆以形證觀察,不以診知也。。《脉法》曰:『天地之變,無以脉診天地以氣不以位,故不當以脉知之。。』此之謂也。」
帝曰:「閒氣何如?」
歧伯曰:「隨氣所在,期於左右於左右尺寸四部分位承之,以知應與不應,過與不過。。」
白話文:
黃帝問:「動與靜,如何能說明天地運行的方式呢?」
歧伯答:「上者右行,下者左行,左右循環,餘氣再回到上方。上,指天;下,指地;循環,指天、地、五行運行的位置。天降下六氣,地佈列五行。天順應地而左旋,地承載天而東轉。木氣運轉之後,天之餘氣不加於君火(心火),而是退一步,加臨於相火(命門火)之上。因此,每五個循環就退一位而右移,所以說左右循環,餘氣再會合。會合,指相遇、結合。
天地之道,總是五個循環結束後,以餘氣遷移增益,再次與五行方位會合,合而為一個循環。循環,指天地位置的循環,不是指天之六氣的循環。」
黃帝問:「我聽說鬼臾區說:『應地者靜。』而您卻說下者左行,這兩者互相矛盾,我不明白。請您說明其道理。」
歧伯答:「天地動靜,五行遷移復歸,即使是鬼臾區,也只是觀察上層的現象而已,並不能完全明白,沒有必要追求完美。變化之理,天顯示其象,地呈現其形,七曜運行於虛空,五行依附於地。
地,是承載萬物形體的基礎;虛空,是排列應天之精氣的地方。形體與精氣的運動,如同樹木的根與枝葉一樣。仰觀天象,即使遙遠也能得知。觀察五星東轉,就能明白地體左行的道理。依附,指有形之物,沒有不依附於某物而存在的。 」
黃帝問:「地為何在下?是說地體不停地轉動,所以才在下嗎?」
歧伯答:「地處於人之下,太虛之中。就人所居而言,地確實在下;但就其根本道理來說,它只是太虛之中的一物。《易經》說:『坤厚載物,德合無疆。』這就是這個道理。」
黃帝問:「地為何能停留在太虛之中而不墜落?」
歧伯答:「是大氣托舉著它。大氣,指造化之氣,承載太虛者。所以太虛不陷,天地長久存在,都是因為造化之氣的承載。如果氣化而變,不再承載,那麼太虛的結構也會崩潰。落葉飄落空中,不會迅速落下,是因為它藉助了氣的浮力,所以速度不會很快。凡是有形之物,存在於地上者,都有生化之氣承載著它,只是承載的器物大小不同,崩潰的快慢不同,但最終氣力不支時,大小都會崩潰。
燥氣使地乾燥,暑氣使地蒸熱,風氣使地運動,濕氣使地潤澤,寒氣使地堅硬,火氣使地溫暖。所以風寒在下,燥熱在上,濕氣在中,火氣遊行其間,寒暑六氣進入地中,使太虛得以生化。地體之中,共有六氣:一曰燥,二曰暑,三曰風,四曰濕,五曰寒,六曰火。受燥則乾燥,受暑則蒸熱,受風則運動,受濕則潤澤,受寒則堅硬,受火則溫暖,此乃天之六氣的作用。」
黃帝問:「如何觀察天地之氣?」
歧伯答:「天地之氣,盛衰變化,無法通過診脈來觀察。《脈法》說:『天地變化,無法用脈診來判斷,天地以氣為主,不以位置為主,所以不應該用脈診來判斷。』這就是這個道理。」
黃帝問:「閒氣如何?」
歧伯答:「隨著氣的所在,在左右寸尺四個部位觀察,從而判斷其應與不應,過與不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