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唐·王冰編注,宋·林億、高保衡、孫奇校正

《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 黃帝内經素問遺編 (16)

回本書目錄

黃帝内經素問遺編 (16)

1. 黃帝内經素問遺編

乆而不降也,伏之化鬱,十日不降爲日乆也。天埃黃氣,地布濕蒸,民病四肢不舉,昬眩肢節痛,腹滿䐜臆。黃風三舉,民病温濕皆痞滿,治可大下愈。是故辰戌之歲,少陽降地,主窒地玄,勝之不入。少陽在天三年畢,次年下降入地,作太隂左閒,主地玄窒,水司勝不入,而化民病也。

又或遇水運太過,先天而至也。丙辰丙戌,水運者也。水運承之,火降不下,即彤雲纔見,黑氣反生,暄暖欲生,冷氣卒至,甚即冰雹也。乆而不降,伏之化鬱,二日不降七日降,不降即鬱發也。冷氣復熱,赤風化疫,民病面赤心煩,頭痛目眩也,赤氣彰而熱病欲作也。民病夜卧不安,黃風化疫,解可𣳘之而愈也。

是故己亥之歲,陽明降地,主窒地彤,勝而不入。陽明在天三年,次年下降入地,作少陽左閒也。又遇主窒地彤窒,火司勝之不入,即化成病也。又或遇太隂未退位,即少陽未得降,即火運以至之。癸巳、癸亥。火運承之不下,即天清而肅,赤氣乃彰,暄熱反作。民皆昬倦,夜卧不安,咽乾引飲,懊熱内煩,天(一作「大」)清朝暮,暄還復作。

乆而不降,伏之化鬱,四日不降九日降,不降即鬱發也。天清薄寒,逺生白氣。民病掉眩,手足直而不仁,兩脇作痛,滿目䀮䀮(一作「忙忙」)。白氣豐而殺疫至,民皆燥而咽乾鼽衄,治可制之。是故子午之年,太陽降地,主窒地阜勝之,降而不入。太陽在天三年,次年復降,入地作陽明左閒,又遇地阜土司勝之,不入者也。

又或遇土運太過,先天而至。甲子、甲午。土運承之,降而不入,即天彰黑氣,瞑暗淒慘,纔施黃埃而布濕,寒化令氣,蒸濕復令。乆而不降,伏之化鬱,十二日不降者,即鬱其發也。民病大厥,四肢重怠,隂萎少力,天布沉隂,蒸濕閒作。黑氣彰而寒疫至,民病皆厥而體重,治可益之也。

帝曰:「升降不前,晰知其宗,願聞遷正,可得明乎?晰,明也。」

歧伯曰:「正司中位,是謂遷正位,司天不得其遷正者,即前司天以過交司之。日以咼大寒日,別歲正之,初氣未至也。即遇司天太過有餘日也,即仍舊治天數,新司天未得遷正也。年即以交,即司天之氣未交司故也。厥隂不遷正,即風暄不時,花卉萎瘁,民病淋溲,目系轉,轉筋喜怒,小便赤。

太陽司天,天數有餘,如退位之日,厥隂得治遷正也。風欲令而寒由不去,温暄不正,春正失時。雖得初氣,天令不傳,木氣不伸,民乃病肝。少隂不遷正,即冷氣不退,春冷後寒,暄暖不時。民病寒熱,四肢煩痛,腰脊強直。厥隂司天,天數有餘,厥隂雖有餘日別位,司天皆天數,終日始遷正,如少隂至,二月春分,得位正之時,乃造化變,便可遷正,乃合司天也。木氣雖有餘,位不過於君火也。

白話文:

黃帝內經素問遺編白話翻譯:

久久不下降,就會伏藏而化為鬱結,十天不下降就算時間久了。天空中瀰漫黃色的塵埃,地上佈滿潮濕的蒸氣,百姓就會患上四肢抬不起、頭昏眼花、關節疼痛、腹脹胸悶的病症。如果黃色的風持續吹了三次,百姓就會患上溫濕皆導致痞滿的疾病,這可以用大下瀉的方法治療,效果很好。因此,在辰戌年歲的交替之際,少陽之氣下降到地面,主宰著地氣的閉塞,若勝而不入,就會導致疾病。少陽之氣在天三年後,次年下降入地,在太陰的左側運行,主宰著地氣的閉塞,水氣過盛而不進入地中,就會化生疾病。

或者遇到水運過盛,先天就有的疾病。丙辰、丙戌年歲,是水運當令的年份。水運承接天之氣運,而火氣卻降不下來,就會出現彤雲初現,黑氣反而生起的現象,本該溫暖卻突然出現寒冷,嚴重時還會下冰雹。久久不下降,就會伏藏而化為鬱結,兩天不下降,七天之內必降,不降就會鬱結爆發。寒冷之氣再次轉為溫熱,赤色的風則化生瘟疫,百姓就會患上面赤心煩、頭痛目眩的病症,赤色的氣盛行,熱病就要發作了。百姓夜臥不安,黃色的風化生瘟疫,可用疏通的方法治療,即可痊癒。

因此,在己亥年歲的交替之際,陽明之氣下降到地面,主宰著地氣的閉塞,若勝而不入,就會導致疾病。陽明之氣在天三年後,次年下降入地,在少陽的左側運行。如果又遇到地氣閉塞,火氣過盛而不進入地中,就會化生疾病。或者遇到太陰之氣還未退位,少陽之氣就無法下降,火運就會因此而至。癸巳、癸亥年歲是火運當令的年份。火運承接天之氣運,卻降不下來,天空就會清肅,赤色的氣就會顯現,而溫熱之氣又會反覆出現。百姓都會感到昏倦,夜臥不安,咽喉乾燥想喝水,心中煩悶懊惱,白天天空清朗,而到了早晨和傍晚,溫熱之氣又會再次出現。

久久不下降,就會伏藏而化為鬱結,四天不下降,九天之內必降,不降就會鬱結爆發。天空晴朗,卻帶有薄薄的寒意,遠處生起白色的氣。百姓就會患上頭暈目眩,手腳麻木不仁,兩肋疼痛,眼前一片模糊的病症。白色的氣盛行,就會導致瘟疫流行,百姓都會感到乾燥,咽喉乾燥,鼻流血,可用抑制的方法治療。因此,在子午年歲的交替之際,太陽之氣下降到地面,主宰著地氣的閉塞,若勝而不入,就會導致疾病。太陽之氣在天三年後,次年再次下降,入地後在陽明的左側運行,如果又遇到地氣閉塞,土氣過盛而不進入地中,就會導致疾病。

或者遇到土運過盛,先天就有的疾病。甲子、甲午年歲是土運當令的年份。土運承接天之氣運,卻降不下來,就會出現天空顯現黑氣,昏暗淒慘的景象,接著黃色的塵埃瀰漫,潮濕的氣息佈滿大地,寒冷的氣息化生瘟疫,而潮濕的氣息又再次滋生。久久不下降,就會伏藏而化為鬱結,十二天不下降,就會鬱結爆發。百姓就會患上四肢沉重無力,陰氣衰弱,身體虛弱的疾病,天空佈滿陰沉的氣息,潮濕的氣息瀰漫。黑氣盛行,寒邪之氣就到來,百姓都會患上厥逆和身體沉重的疾病,可用益氣的方法治療。

黃帝說:「升降失常,我已了解其根本原因,希望你能詳細說明,以便我能明白。晰,就是明白的意思。」

岐伯說:「正氣居於中位,這就叫做遷正之位。司天之氣得不到遷正,那麼前一年的司天之氣就因過度而交接給下一年的司天之氣。以大寒之日來區分年歲的交替,這是初氣尚未到來。如果遇到司天之氣過盛的日子,那就仍然按照舊的年份的運算,新的司天之氣還沒有得到遷正。一年就是一次交替,這是因為司天之氣還沒有交替的原因。厥陰之氣得不到遷正,就會出現風暖不調,花草凋零,百姓就會患上尿頻,眼睛發脹,筋脈拘攣,喜怒無常,小便發紅的病症。

太陽之氣司天,天數過盛,如果退位的那一天,厥陰之氣就能得到遷正。風想要令物生長,而寒冷卻沒有離開,溫暖和寒冷不調,春天就失去了時節。雖然得到了初氣,但是天令不能傳播,木氣不能伸展,百姓就會患上肝病。少陰之氣得不到遷正,就會出現寒冷之氣不退,春天寒冷之後又有寒冷,溫暖和寒冷不調。百姓就會患上寒熱交加,四肢煩痛,腰背僵硬的病症。厥陰之氣司天,天數過盛,即使厥陰之氣在別的年份有過盛的日子,司天之氣仍然按照天數運轉,直到這一天才能遷正,如同少陰之氣到達,二月春分,得到正位的時候,才能發生變化,才能遷正,才能與司天之氣相合。木氣即使過盛,也不會超過君火之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