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三 (7)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三 (7)
1.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三
」〈通評虚實論〉曰:「非其時則生,當其時則死,當謂正直之年也。」。」
帝曰:「善。余聞氣合而有形,因變以正名,天地之運,隂陽之化,其於萬物,孰少孰多,可得聞乎新校正云:「詳從前『歧伯曰昭乎哉問也』至此,全元起注本及《太素》並無,疑王氏之所補也。」?」
歧伯曰:「悉哉問也!天至廣不可度,地至大不可量,大神靈問,請陳其方言天地廣大,不可度量而得之,造化玄微,豈可以人心而徧悉。大神靈問,讚聖深明,舉大說凡,粗言綱紀,故曰請陳其方。草生五色,五色之變,不可勝視,草生五味,五味之美,不可勝極言物生之衆,稟化各殊,目視口味,尚無能盡之,況於人心,乃能包括耶。
嗜欲不同,各有所通言色味之衆,雖不可徧盡所由,然人所嗜所欲,則自隨己心之所愛耳,故曰嗜欲不同,各有所通。
「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天以五氣食人者,臊氣湊肝,焦氣湊心,香氣湊脾,腥氣湊肺,腐氣湊腎也。地以五味食人者,酸味入肝,苦味入心,甘味入脾,辛味入肺,鹹味入腎也。清陽化氣而上爲天,濁隂成味而下爲地,故天食人以氣,地食人以味也。〈隂陽應象大論〉曰:「清陽爲天,濁隂爲地。
」又曰:「陽爲氣,隂爲味。」。五氣入鼻,藏於心肺,上使五色脩明,音聲能彰。五味入口,藏於腸胃,味有所藏,以養五氣,氣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心榮面色,肺主音聲,故氣藏於心肺,上使五色脩潔分明,音聲彰著。氣爲水母,故味藏於腸胃,内養五氣,五氣和化,津液方生,津液與氣相副化成,神氣乃能生而宣化也。」
帝曰:「藏象何如象,謂所見於外可閱者也。?」
歧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變也,其華在面,其充在血脉,爲陽中之太陽,通於夏氣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然君主者,萬物繫之以興亡,故曰:「心者,生之本,神之變也。」火氣炎上,故華在面也。心養血,其主脉,故充在血脉也。心王於夏氣,合太陽以太陽居夏火之中,故曰:「陽中之太陽,通於夏氣也。
」〈金匱眞言論〉曰:「平旦至日中,天之陽,陽中之陽也。」~~,~~新校正云:「詳『神之變』,全元起本并《太素》作『神之處』。」。肺者,氣之本魄之處也,其華在毛,其充在皮,爲陽中之太隂,通於秋氣肺藏氣,其神魄,其養皮毛,故曰肺者氣之本魄之處,華在毛,充在皮也。
肺藏爲太隂之氣,主王於秋,晝日爲陽氣所行,位非隂處,以太隂居於陽分,故曰:「陽中之太隂,通於秋氣也。」〈金匱眞言論〉曰:「日中至黃昬,天之陽,陽中之隂也。」~~,~~新校正云:「按『太隂』《甲乙經》并《太素》作『少隂』,當作『少隂』。肺在十二經雖爲太隂,然在陽分之中當爲少隂也。
白話文:
《重廣補註黃帝內經素問卷第三》白話文翻譯:
文中提到:「非在適當時機則生長,在適當時機則死亡,應是說人在正值壯年的時候。」
黃帝說:「很好。我聽說氣聚集而成形,根據變化而正名,天地運轉,陰陽變化,對萬物來說,哪個多哪個少,可以聽聽嗎?新校正注釋說:從之前的『歧伯曰:昭乎哉問也』到這裡,全元起注本和《太素》都沒有這段,懷疑是王氏所添加的。」
歧伯說:「您的問題問得好!天廣闊無邊無法測度,地廣大無垠無法衡量,您是神聖的靈魂提出問題,請讓我闡述其道理。天地廣闊,不可測度,造化神奇奧妙,豈能用人的心思全部理解?您是神聖的靈魂提出問題,讚揚聖人的深明大義,概括地說明一切,粗略地講述綱領,所以說請讓我闡述其道理。草木生長出五種顏色,五種顏色的變化,看不完;草木生長出五種味道,五種味道的美妙,說不盡。萬物的種類繁多,受到造化的影響各有不同,單憑眼睛看,嘴巴嚐,都無法窮盡,況且憑人的心思,又能包含多少呢?
喜好不同,各有各的通達。各種顏色和味道雖然無法全部窮盡其原因,但人所喜好的,總是順從自己內心所愛好的,所以說喜好不同,各有各的通達。
天以五氣養人,地以五味養人。天以五氣養人,就是臊氣通肝,焦氣通心,香氣通脾,腥氣通肺,腐氣通腎。地以五味養人,就是酸味入肝,苦味入心,甘味入脾,辛味入肺,鹹味入腎。清陽之氣化而上升為天,濁陰之氣凝結而下降為地,所以天以氣養人,地以味養人。《陰陽應象大論》說:「清陽為天,濁陰為地。」
又說:「陽為氣,陰為味。」五氣進入鼻子,藏於心肺,使五種顏色光彩照人,聲音洪亮。五味進入口,藏於腸胃,味道各有歸宿,以滋養五氣,氣和則生長,津液充足,精神自然旺盛。心主血脈,面色紅潤,肺主聲音,所以氣藏於心肺,使五色光潔分明,聲音洪亮。氣是萬物之母,所以味藏於腸胃,內養五氣,五氣調和,津液才能產生,津液與氣相互滋養化生,精神才能旺盛而舒展。
黃帝說:「藏象是怎麼回事?藏象,指的是在外表可觀察到的現象吧?」
歧伯說:「心是生命的根本,神明的變化之處,它的外在表現是面色,它的充盈在於血脈,是陽中之陽,通於夏季之氣。心是君主之官,神明由此而出,然而君主之位,萬物繫之以興亡,所以說:「心是生命的根本,神明的變化之處。」火氣炎上,所以外在表現是面色。心主血脈,所以充盈在於血脈。心在夏季旺盛,與太陽相對應,太陽居於夏季之火中,所以說:「是陽中之陽,通於夏季之氣。」《金匱真言論》說:「平旦至日中,是天的陽氣,是陽中之陽。」……新校正注釋說:「詳『神之變』,全元起本和《太素》作『神之處』。」肺是氣的根本,神魂居住的地方,它的外在表現是毛髮,它的充盈在於皮膚,是陽中之太陰,通於秋季之氣。肺藏氣,其神為魄,滋養皮毛,所以說肺是氣的根本,神魂居住的地方,外在表現是毛髮,充盈在於皮膚。
肺屬太陰之氣,在秋季旺盛,白天是陽氣流行的時候,肺不在陰位,以太陰之氣位於陽分,所以說:「是陽中之太陰,通於秋季之氣。」《金匱真言論》說:「日中至黃昏,是天的陽氣,是陽中之陰。」……新校正注釋說:「按『太陰』,《甲乙經》和《太素》作『少陰』,應作『少陰』。肺在十二經脈中雖然是太陰,但在陽分之中應為少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