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一 (3)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一 (3)
1.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一
喜則氣和,志達,榮衞通利,故氣緩矣氣脉和調,故志達暢,榮衞通利,故氣徐緩。悲則心系急,肺布葉舉而上焦不通,榮衞不散,熱氣在中,故氣消矣布葉,謂布蓋之大葉。~~,~~新校正云:「按《甲乙經》及《太素》『而上焦不通』作『兩焦不通』,又王注肺布葉舉,謂布蓋之大葉,疑非。
全元起云:『悲則損於心,心系急則動於肺,肺氣繫諸經,逆故肺布而葉舉,安得謂肺布爲肺布蓋之大葉。』」。
恐則精却,却則上焦閉,閉則氣還,還則下焦脹,故氣不行矣恐則陽精却上而不下流,故却則上焦閉也。上焦旣閉,氣不行,流下焦,隂氣亦還迴不散而聚爲脹也。然上焦固禁,下焦氣還,各守一處,故氣不行也。~~,~~新校正云:「詳『氣不行』當作『氣下行』也。」。
寒則腠理閉,氣不行,故氣收矣腠,謂津液滲𣳘之所。理,謂文理逢會之中。閉,謂密閉。氣,謂衞氣。行,謂流行。收,謂收歛也。身寒則衞氣沉,故皮膚文理及滲𣳘之處皆閉密而氣不流行,衞氣收歛於中而不發散也。新校正云:「按《甲乙經》『氣不行』作『營衞不行』。
」。炅則腠理開,榮衞通,汗大𣳘,故氣𣳘人在陽則舒,在隂則慘,故熱則膚腠開發,榮衞大通,津液外滲而汗大𣳘也。驚則心無所倚,神無所歸,慮無所定,故氣亂矣氣奔越,故不調理。~~,~~新校正云:「按《太素》『驚』作『憂』。」。勞則喘息汗出,外内皆越,故氣耗矣疲力役則氣奔速,故喘息,氣奔速則陽外發,故汗出。
然喘且汗出内外,皆踰越於常紀,故氣耗損也。思則心有所存,神有所歸正,氣留而不行,故氣結矣繫心不散,故氣亦停留。~~,~~新校正云:「按《甲乙經》『歸正』二字作『止』字。」。」
黃帝問曰:「有病心腹滿,旦食則不能暮食,此爲何病?」
歧伯對曰:「名爲鼓脹心腹脹滿,不能再食,形如鼓脹,故名鼓脹也。~~,~~新校正云:「按《太素》『鼓』作『穀』。」。」
帝曰:「治之柰何?」
歧伯曰:「治之以雞矢醴,一劑知,二劑已按古本草,雞矢並不治鼓脹,惟大利,小便微寒,𫝆方制法,當取用處湯漬服之。。」
帝曰:「其時有復發者,何也復,謂再發,言如舊也。?」
歧伯曰:「此飲食不節,故時有病也,雖然其病且已,時故當病,氣聚於腹也飲食不節則傷胃。胃脉者,循腹裏而下行,故飲食不節,時有病者復病,氣聚於腹中也。。」
帝曰:「有病胸脇支滿者,妨於食,病至則先聞腥臊臭,出清液,先唾血,四支清,目眩時時,前後血病,名爲何?何以得之清液,清水也,亦謂之清涕。清涕者,謂從窈漏中漫液而下,水出清冷也。眩謂目視眩轉也。前後血,謂前隂後隂出血也。。」
白話文:
喜悅時,氣機平和,精神暢達,營衛運行通暢,所以呼吸平緩。悲傷時,心神急迫,肺氣上逆,上焦不通暢,營衛運行受阻,內有熱氣鬱積,所以氣息衰弱。古籍對「肺布葉舉」的解釋有不同說法。
恐懼時,陽氣內收,上焦閉塞,氣機逆行,下焦脹滿,所以氣機運行不暢。上焦閉塞,氣機無法下行,下焦陰氣亦回逆不散而聚積成脹。
寒冷時,肌膚腠理閉塞,氣機運行不暢,所以氣機收斂。
溫熱時,肌膚腠理開暢,營衛通利,汗液排出,所以氣機舒暢。
驚恐時,心神不定,精神渙散,思慮紊亂,所以氣機紊亂。
勞累時,呼吸急促,汗出不止,氣機耗損。
思慮過度時,心神繫於一處,氣機滯留不暢,所以氣機鬱結。
黃帝問道:患有心腹脹滿的疾病,早晨進食卻到晚上就無法再進食,這是什麼病?
歧伯回答:這叫做鼓脹,心腹脹滿,無法再次進食,形狀像鼓一樣脹大,所以稱為鼓脹。
黃帝問道:如何治療?
歧伯回答:用雞矢酒治療,一劑見效,兩劑痊癒。
黃帝問道:有時會復發,這是為什麼?
歧伯回答:這是飲食不節造成的,所以時常發病。雖然病症已癒,但由於飲食不節傷及脾胃,脾胃經脈循腹而下,所以飲食不節,氣機積聚於腹部,才會復發。
黃帝問道:患有胸脅脹滿,影響進食,發病時先聞到腥臊臭味,排出清水樣液體,然後吐血,四肢清冷,頭暈目眩,前後陰道出血,這是什麼病?為什麼會得這種病?
(這裡關於疾病名稱以及成因的描述原文未完整提供,無法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