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唐·王冰編注,宋·林億、高保衡、孫奇校正

《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一 (2)

回本書目錄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一 (2)

1.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一

寒氣客於衝脉,衝脉起於關元,隨腹直上,寒氣客則脉不通,脉不通則氣因之,故喘動應手矣衝脉,竒經脉也。關元,穴名,在齊下三寸,言起自此穴即隨腹而上,非生出於此也,其本生出乃起於腎下也。直上者,謂上行會於咽喉也。氣因之,謂衝脉不通,足少隂氣因之上滿衝脉與少隂並行,故喘動應於手也。

寒氣客於背俞之脉則脉泣,脉泣則血虚,血虚則痛,其俞注於心,故相引而痛,按之則熱氣至,熱氣至則痛止矣背俞,謂心俞。脉亦足太陽脉也。夫俞者皆内通於藏,故曰其俞注於心,相引而痛也,按之則温氣入,温氣入則心氣外發,故痛止。

寒氣客於厥隂之脉,厥隂之脉者,絡隂器,繫於肝,寒氣客於脉中則血泣脉急,故脇肋與少腹相引痛矣厥隂者,肝之脉,入髦中,環隂器,抵少腹,上貫肝鬲,布脇肋,故曰絡隂器,繫於肝脉,急引脇與少腹痛也。厥氣客於隂股,寒氣上及少腹,血泣在下相引,故腹痛引隂股亦厥隂肝脉之氣也,以其脉循隂股入髦中,環隂器,上抵少腹,故曰厥氣客於隂股,寒氣上及於少腹也。

寒氣客於小腸,膜原之間,絡血之中,血泣不得注於大經,血氣稽留不得行,故宿昔而成積矣言血爲寒氣之所凝結而乃成積。寒氣客於五藏,厥逆上𣳘,隂氣竭,陽氣未入,故卒然痛死不知人,氣復反則生矣言藏氣被寒,擁胃而不行,氣復得通則已也。~~,~~新校正云:「詳注中『擁胃』疑作『擁冒』。

」。寒氣客於腸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嘔也腸胃客寒留止,則陽氣不得下流而反上行,寒不去則痛生,陽上行則嘔逆,故痛而嘔也。寒氣客於小腸,小腸不得成聚,故後𣳘腹痛矣小腸爲受盛之府,中滿則寒邪不居,故不得結聚而傳下入於迴腸,迴腸,廣腸也,爲傳導之府,物不得停留,故後𣳘而痛。熱氣留於小腸,腸中痛,癉熱焦渴,則堅乾不得出,故痛而閉不通矣熱滲津液,故便堅也。

帝曰:「所謂言而可知者也,視而可見,柰何謂候色也。?」

歧伯曰:「五藏六府,固盡有部謂面上之分部。視其五色,黃赤爲熱中熱則色黃赤。白爲寒陽氣少,血不上榮於色,故白。。青黑爲痛血凝泣則變惡,故色青黑則痛。。此所謂視而可見者也。」

帝曰:「捫而可得,柰何捫,摸也,以手循摸也。?」

歧伯曰:「視其主病之脉堅而血及陷下者,皆可捫而得也。」

帝曰:「善。余知百病生於氣也夫氣之爲用,虚實逆順緩急皆能爲病,故發此問端。。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寒則氣收,炅則氣𣳘,驚則氣亂新校正云:「按《太素》『驚』作『憂』。」。勞則氣耗,思則氣結,九氣不同,何病之生?」

歧伯曰:「怒則氣逆,甚則嘔血及飧𣳘新校正云:「按《甲乙經》及《太素》『飧𣳘』作『食而氣逆』。」。故氣上矣怒則陽氣逆上,而肝氣乘脾,故甚則嘔血及飧𣳘作,何以明其然,怒則面赤,甚則色蒼。《靈樞經》曰:「盛怒而不止則傷志,明怒則氣逆上而不下也。」。

白話文:

重廣補註黃帝內經素問卷第十一白話文翻譯:

寒氣入侵衝脈,衝脈起於關元穴(位於肚臍下三寸),沿著腹部直向上走。寒氣入侵則脈絡不通,脈絡不通則氣血運行受阻,所以會喘息並伴隨手部反應。衝脈是奇經脈,關元穴只是衝脈的起點,而非其發源地,衝脈真正起源於腎臟下方。直上指的是向上運行,最終到達咽喉。氣血受阻指的是衝脈不通暢,足少陰經的氣血因此逆流上衝,衝脈與足少陰經並行,所以喘息反應會出現在手上。

寒氣入侵背俞穴(心俞穴)所在的經脈,則經脈會像哭泣一樣顫動,經脈顫動則血虛,血虛則疼痛。因為背俞穴與心臟相連,所以會牽引心臟產生疼痛。按壓此處,熱氣就會到達,熱氣到達疼痛就會停止。背俞指的是心俞穴,也屬於足太陽經脈。所有俞穴都與內臟相通,所以說俞穴與心臟相通,因此會牽引疼痛。按壓時溫氣進入,溫氣進入則心氣外散,所以疼痛就會停止。

寒氣入侵厥陰經脈,厥陰經脈與女性生殖器官相連,又與肝臟相繫。寒氣入侵經脈則血液凝滯,脈搏急促,所以會感到脅肋和少腹牽引疼痛。厥陰經是肝經,進入陰部,環繞女性生殖器官,到達少腹,向上貫穿肝臟和膈肌,佈於脅肋,所以說它與女性生殖器官相連,又與肝臟相繫。脈搏急促,牽引脅肋和少腹疼痛。厥氣入侵陰股,寒氣向上到達少腹,血液凝滯在下,互相牽引,所以腹痛會牽扯到陰股。這也是厥陰肝經的氣機表現,因為它的經脈循行於陰股,進入陰部,環繞女性生殖器官,向上到達少腹。

寒氣入侵小腸與膀胱經交會處,在經絡與血液交匯的地方,血液凝滯不能注入大經脈,氣血運行受阻,所以日積月累就形成了積聚。意思是血液因為寒氣凝結而形成積聚。寒氣入侵五臟,厥逆之氣上衝,陰氣耗竭,陽氣尚未進入,所以會突然疼痛而死,不省人事。氣機恢復則會活過來。意思是臟腑之氣被寒邪阻滯,阻塞於胃部而不能通行,氣機恢復通暢則會痊癒。 (新校正:「擁胃」疑作「擁冒」。)

寒氣入侵腸胃,厥逆之氣上衝,所以疼痛並嘔吐。腸胃受寒氣阻滯,陽氣不能向下運行而反向上衝,寒氣不去則疼痛產生,陽氣上衝則嘔吐,所以疼痛並嘔吐。寒氣入侵小腸,小腸不能成形排泄,所以會下腹疼痛。小腸是受盛之府,充實則寒邪不留,所以不能凝結而傳往下行進入迴腸(迴腸,就是大腸),迴腸是大腸,是傳導之府,不能停留,所以下腹疼痛。熱氣滯留於小腸,腸道疼痛,發熱口渴,則乾燥的糞便不能排出,所以疼痛且便秘。

黃帝說:「所謂言語可以知道,視覺可以看見的,為什麼還要觀察面色呢?」

歧伯說:「五臟六腑,都有各自在面部的反應區域。觀察五色:黃赤色為熱,熱則顏色黃赤;白色為寒,陽氣不足,血液不能上榮於面色,所以面色蒼白;青黑色為疼痛,血液凝滯則顏色變惡,所以顏色青黑則疼痛。這就是所謂的視覺可以看見的。」

黃帝說:「觸摸可以知道,為什麼要觸摸呢?」(捫:摸,用手觸摸)

歧伯說:「觀察主病的脈搏堅硬且血液下陷的,都可以用觸摸來診斷。」

黃帝說:「很好。我知道百病皆生於氣。氣的運用,虛實、順逆、緩急都能致病,所以提出這個問題。」(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寒則氣收,炅則氣𣳘,驚則氣亂。新校正:「按《太素》『驚』作『憂』。」)勞則氣耗,思則氣結,九種不同的氣機,會產生什麼樣的疾病?

歧伯說:「怒則氣逆,嚴重則嘔血及飧泄。(新校正:按《甲乙經》及《太素》『飧泄』作『食而氣逆』)。所以氣上衝。怒則陽氣逆上,肝氣乘脾,所以嚴重則嘔血及飧泄。怎麼證明呢?怒則面赤,嚴重則面色蒼白。《靈樞經》說:盛怒不止則傷神志,說明怒則氣逆上而不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