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一 (1)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一 (1)
1.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一
啟玄子次註林億孫竒髙保衡等奉敕校正孫兆重改誤
黃帝問曰:「余聞善言天者必有驗於人,善言古者必有合於𫝆,善言人者必有厭於己,如此則道不惑而要數極,所謂明也善言天者,言天四時之氣,温涼寒暑,生長收藏,在人形氣五藏參應,可驗而指示善惡,故曰必有驗於人。善言古者,謂言上古聖人養生損益之迹,與𫝆養生損益之理,可合而與論成敗,故曰必有合於𫝆也。
善言人者,謂言形骸骨節更相枝拄,筋脉束絡,皮肉包裹,而五藏六府次居其中,假七神五藏而運用之,氣絕神去則之於死,是以知彼浮形不能堅乆,靜慮於己亦與彼同,故曰必有厭於己也。夫如此者,是知道要數之極,悉無疑惑,深明至理而乃能然矣。𫝆余問於夫子,令言而可知,視而可見,捫而可得,令驗於己而發蒙解惑,可得而聞乎言如發開童蒙之耳,解於疑惑者之心,令一一條理,而目視手循,驗之可得。捫,猶循也。
!」
歧伯再拜稽首對曰:「何道之問也請示問端也。?」
帝曰:「願聞人之五藏卒痛,何氣使然?」
歧伯對曰:「經脉流行不止,環周不休,寒氣入經而稽遲,泣而不行,客於脉外則血少,客於脉中則氣不通,故卒然而痛。」
帝曰:「其痛或卒然而止者,或痛甚不休者,或痛甚不可按者,或按之而痛止者,或按之無益者,或喘動應手者,或心與背相引而痛者,或脇肋與少腹相引而痛者,或腹痛引隂股者,或痛宿昔而成積者,或卒然痛死不知人,有少閒復生者,或痛而嘔者,或腹痛而後𣳘者,或痛而閉不通者,凡此諸痛各不同形,別之柰何欲明異候之所起。?」
歧伯曰:「寒氣客於脉外則脉寒,脉寒則縮踡,縮踡則脉絀急,則外引小絡,故卒然而痛,得炅則痛立止脉左右環,故得寒則縮踡而絀急,縮踡絀急則衞氣不得通流,故外引於小絡脉也。衞氣不入,寒内薄之,脉急不縱,故痛生也。得熱則衞氣復行,寒氣退辟,故痛止。炅,熱也。
止,已也。因重中於寒則痛乆矣重寒難釋,故痛乆不消。寒氣客於經脉之中,與炅氣相薄則脉滿,滿則痛而不可按也按之痛甚者,其義具下文。寒氣稽留,炅氣從上則脉充大,而血氣亂,故痛甚不可按也脉旣滿大,血氣復亂,按之則邪氣攻内,故不可按也。寒氣客於腸胃之間,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絡急引故痛,按之則血氣散,故按之痛止膜,謂鬲間之膜。原,謂鬲肓之原。
血不得散,謂鬲膜之中小絡脉内血也。絡滿則急,故牽引而痛生也。手按之則寒氣散,小絡緩,故痛止。寒氣客於俠脊之脉,則深按之不能及,故按之無益也俠脊之脉者,當中督脉也,次兩傍足太陽脉也。督脉者,循脊裏,太陽者,貫膂筋,故深按之不能及也。若按當中則膂節曲,按兩傍則膂筋蹙合,曲與蹙合,皆衞氣不得行過,寒氣益聚而内畜,故按之無益。
白話文:
啟玄子再次註解,林億、孫奇、高保衡等人奉旨校正,孫兆重新修改勘誤。
黃帝問道:「我聽說善於談論天道的人,必定能在人身上找到驗證;善於談論古代的人,必定能與養生之道相合;善於談論人體的人,必定能反省自身。如果能這樣,那麼道理就不會迷惑,而能掌握關鍵所在,這就是所謂的明智了。所謂善於談論天道的人,是指談論天地的四時之氣,溫暖、涼爽、寒冷、炎熱,以及生長、收藏等變化,這些在人體內都以氣機和五臟的相互呼應來體現,可以以此來檢驗和指示好壞,所以說必定能在人身上找到驗證。所謂善於談論古代的人,是指談論上古聖人養生和損益的軌跡,與養生的道理相合,可以與之共同探討成敗得失,所以說必定能與養生之道相合。
所謂善於談論人體的人,是指談論人體的形狀,骨骼關節相互支撐,筋脈束縛聯絡,皮膚肌肉包裹在外,而五臟六腑依次居於其中,藉由精神和五臟的功能來運作。一旦氣息斷絕,精神離去,人就會死亡。因此,知道人的形體是虛浮而不能長久的,反省自身也是如此,所以說必定能反省自身。如果能做到這些,就是掌握了道理的關鍵所在,完全沒有疑惑,深入了解了精深道理才能這樣。我向您請教,希望您能講得讓人聽了就明白,看了就清楚,摸了就能感知,讓人能夠檢驗自身,解開疑惑,讓我可以聽得明白。就像打開童蒙的耳朵,解開疑惑的心靈,使每一條道理都清晰明瞭,能用眼睛看,用手觸摸,加以驗證。」(捫,就是摸的意思。)
岐伯再次跪拜叩首回答:「您問的是關於哪方面的道理呢?請您說明您發問的重點。」
黃帝說:「我想知道人五臟突然疼痛,是什麼氣機造成的?」
岐伯回答說:「經脈中的氣血運行不止,循環不息。寒氣侵入經脈,會使氣血運行遲緩,凝滯不暢。寒氣停留在經脈之外,會導致血少;停留在經脈之中,則會導致氣不通暢,所以會突然發生疼痛。」
黃帝問:「有的疼痛突然停止,有的疼痛劇烈持續不斷,有的疼痛劇烈不能按壓,有的按壓後疼痛停止,有的按壓無效,有的按壓時會有氣息喘動,有的心背相引而痛,有的脅肋與少腹相引而痛,有的腹痛牽引到陰股,有的疼痛積累很久才形成積塊,有的突然疼痛而昏死過去不省人事,過一會兒又恢復知覺,有的疼痛伴隨嘔吐,有的腹痛之後排泄,有的疼痛導致閉塞不通。這些不同的疼痛表現,如何區別它們的病因呢?」
岐伯說:「寒氣停留在經脈之外,會使經脈寒冷。經脈寒冷就會收縮捲曲,收縮捲曲就會使經脈拘急,牽引外面的小絡脈,所以會突然疼痛。遇到溫熱就會使疼痛立刻停止。經脈左右環繞,遇到寒氣就會收縮捲曲而拘急,收縮捲曲拘急就會導致衛氣不能正常流通,所以會牽引到外面的小絡脈。衛氣不能進入,寒氣向內侵襲,經脈拘急不能放鬆,所以會產生疼痛。遇到溫熱,衛氣就能恢復運行,寒氣退散,所以疼痛停止。(炅,指溫熱。止,指停止。)如果寒邪加重,就會導致疼痛持續很久,因為積聚的寒邪難以消除,所以疼痛持續不消散。寒氣停留在經脈之中,與溫熱之氣相互衝擊,就會使經脈充滿,經脈充滿就會產生疼痛,而且不能按壓。按壓會使疼痛加重,道理在後面會解釋。寒氣停留在體內,溫熱之氣從上而來,就會使經脈充脹,氣血紊亂,所以疼痛劇烈不能按壓。經脈既然充滿膨脹,氣血又紊亂,按壓就會導致邪氣攻入體內,所以不能按壓。寒氣停留在腸胃之間、膈膜之下,導致血液不能散開,小絡脈拘急牽引,所以產生疼痛。按壓則能使氣血散開,所以按壓疼痛停止。(膜,指膈膜。原,指膈膜與肓之間。)
血液不能散開,是指膈膜之內小絡脈內的血液。絡脈充滿就會拘急,所以會牽引而產生疼痛。用手按壓,寒氣就會散開,小絡脈緩解,所以疼痛就會停止。寒氣停留在脊柱兩旁的經脈中,深按也無法觸及,所以按壓無效。脊柱兩旁的經脈,中間是督脈,兩側是足太陽經脈。督脈循行於脊柱內部,太陽經脈貫穿脊柱的肌肉,所以深按無法觸及。如果按壓中間的督脈,就會導致脊柱彎曲;按壓兩旁的太陽經脈,就會使脊柱的肌肉收縮,彎曲和收縮都會使衛氣無法正常通行,寒氣會更加聚集而蓄積在體內,所以按壓無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