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唐·王冰編注,宋·林億、高保衡、孫奇校正

《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二十四 (3)

回本書目錄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二十四 (3)

1.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二十四

雷公曰:「臣悉盡意受傳《經脉》,頌得《從容》之道,以合《從容》,不知隂陽,不知雌雄頌,𫝆爲誦也。公言臣所頌,誦𫝆《從容》之妙道,以合上古《從容》,而比類形名,猶不知隂陽尊卑之次,不知雌雄殊目之義,請言其旨,以明著至教,隂陽雌雄相輸應也。。」

帝曰:「三陽爲父父,所以督濟羣小,言髙尊也。。二陽爲衞衞,所以却禦諸邪,言扶生也。。一陽爲紀紀,所以綱紀形氣,言其平也。。三隂爲母母,所以育養諸子,言滋生也。。二隂爲雌雌者,隂之目也。。一隂爲獨使一隂之藏,外合三焦,三焦主謁導諸氣,名爲使者,故云獨使也。。

二陽一隂,陽明主病,不勝一隂,耎而動,九竅皆沉一隂,厥隂肝木氣也。二陽,陽明胃土氣也。木土相持,故陽明主病也,木伐其土,土不勝木,故云不勝一隂。脉耎而動者,耎爲胃氣,動謂木形。土木相持,則胃氣不轉,故九竅沉滯而不通利也。三陽一隂,太陽脉勝,一隂不能止,内亂五藏,外爲驚駭三陽,足太陽之氣,故曰太陽勝也。木生火,𫝆盛陽燔木,木復受之,陽氣洪盛,内爲狂熱,故内亂五藏也。

肝主驚駭,故外形驚駭之狀也。二隂二陽,病在肺,少隂脉沉,勝肺傷脾,外傷四支二隂,謂手少隂心之脉也。二陽,亦胃脉也。心胃合病,邪上下并,故内傷脾外勝肺也。所以然者,胃爲脾府,心火勝金,故爾。脾主四支,故脾傷則外傷於四支矣。少隂脉,謂手掌後同身寸之五分,當小指神門之脉也。

~~,~~新校正云:「詳此二陽乃手陽明大腸肺之府也。少隂心火勝金之府,故云病在肺。王氏以二陽爲胃義未甚通,况又以見胃病腎之說,此乃是心病肺也,又全元起本及《甲乙經》、《太素》等並云『二隂一陽』。」。

二隂二陽,皆交至,病在腎,罵詈妄行,巔疾爲狂二隂爲腎,水之藏也。二陽爲胃,土之府也。土氣刑水,故交至而病在腎也。以水腎不勝,故胃盛而顛爲狂。二隂一陽,病出於腎,隂氣客遊於心,脘下空竅堤閉塞不通,四支別離一陽,謂手少陽三焦心,主火之府也。水上干火,故火病出於腎,隂氣客遊於心也,何者?腎之脉,從腎上貫肝鬲,入肺中。

其支別者,從肺中出,絡心,注胸中,故如是也。然空竅隂客上游,胃不能制,胃不能制是土氣哀,故脘下空竅皆不通也。言堤者,謂如堤堰不容𣳘漏,胃脉循足心脉絡手,故四支如別離而不用也。~~,~~新校正云:「按王氏云:『胃脉循足,按此二隂一陽病出於腎,胃當作腎。

』」。一隂一陽代絕,此隂氣至心,上下無常,出入不知,喉咽乾燥,病在土脾一隂,厥隂脉。一陽,少陽脉,並木之氣也。代絕者,動而中止也,以其代絕,故爲病也。木氣生火,故病生而隂氣至心也。夫肝膽之氣,上至頭首,下至腰足,中主腹脇,故病發上下無常處也。

白話文:

雷公說:「我盡心領會經脈的傳授,理解了《從容》的道理,並能運用它,但仍然不懂陰陽、雌雄的奧妙,只知道死記硬背。請問您看我這樣背誦《從容》的精妙之道,是否符合上古《從容》的精髓?雖然我能比對形狀名稱,卻仍然不明白陰陽的尊卑次序,以及雌雄的不同含義,懇請您講解其要旨,使我明白至高的教誨。陰陽、雌雄之間是互相影響、互相應和的。」

皇帝說:「三陽如同父親,所以能統率、幫助其他陰陽,說明它的地位尊貴。二陽如同衛士,所以能抵禦外邪,說明它能扶持生命。一陽如同綱紀,所以能統攝形氣,說明它的作用平穩。三陰如同母親,所以能滋養萬物,說明它具有滋生的功能。二陰是陰的表徵。一陰獨自掌管陰的藏府,向外連通三焦,三焦主管疏導全身氣機,所以稱作『獨使』。

二陽加一陰的情況下,陽明經主病,但抵擋不住一陰的力量,脈象柔軟而跳動,九竅都閉塞不通,這是因為一陰是厥陰肝木之氣。二陽是陽明胃土之氣。木土相克,所以陽明經主病。木克土,土克不住木,所以說抵擋不住一陰。脈象柔軟而跳動,柔軟是胃氣的表現,跳動是木的特性。土木相克,則胃氣不能正常運轉,所以九竅阻塞不通。三陽加一陰的情況下,太陽脈氣盛,一陰氣無法制止,導致內亂五臟,外現驚恐之狀,這是因為三陽是足太陽經之氣,所以說太陽脈氣盛。木生火,火旺盛則焚燒木,木又再次受其影響,陽氣極盛,內則狂熱,所以內亂五臟。

肝主驚恐,所以外現驚恐之狀。二陰加二陽的情況下,病在肺,少陰脈沉,勝過肺而傷脾,外在表現為四肢受損。二陰是指手少陰心經的脈。二陽,也是胃經。心胃同時生病,邪氣上下俱侵,所以內傷脾臟,外傷肺臟。其原因是,胃是脾的府庫,心火克金,所以如此。脾主四肢,所以脾受傷則外傷四肢。少陰脈,指的是手掌後,同身寸的五分,在小指神門穴的脈象。

……(此處省略新校正部分)……

二陰加二陽的情況下,陰陽交錯,病在腎,表現為辱罵、行為失常、頭疼、狂躁。二陰是腎,水的藏府。二陽是胃,土的府庫。土氣克水,所以陰陽交錯而病在腎。因腎水不勝,所以胃氣盛而頭疼狂躁。二陰加一陽的情況下,病源於腎,陰氣客於心,胸腹空竅阻塞不通,四肢分離。一陽,是指手少陽三焦經,心的府庫,主火。水克火,所以火病源於腎,陰氣客於心。為什麼呢?因為腎經的脈絡,從腎上貫穿肝膈,進入肺中。

它的分支,從肺中出來,絡於心,注於胸中,所以如此。胸腹空竅陰氣入侵,胃不能制約,胃不能制約是因為土氣衰弱,所以胸腹空竅都阻塞不通。堤,指的是像堤壩一樣不容許滲漏,胃經循行足心脈絡手,所以四肢像分離一樣不能使用。……(此處省略新校正部分)……

一陰加一陽,陰陽交替絕斷,這是陰氣到達心臟,症狀上下無常,出入不知,喉嚨乾燥,病在脾土。一陰是厥陰脈,一陽是少陽脈,都是木氣。代絕,是指運動而停止。由於陰陽交替絕斷,所以發病。木氣生火,所以發病,陰氣到達心臟。肝膽之氣,上達頭部,下達腰足,中間主宰腹部兩側,所以發病部位上下無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