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三 (3)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三 (3)
1.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三
歧伯對曰:「胞之絡脉絕也絕,謂脉斷絕而不通流,而不能言,非天眞之氣斷絕也。。」
帝曰:「何以言之?」
歧伯曰:「胞絡者,繫於腎少隂之脉,貫腎,繫舌本,故不能言少隂,腎脉也,氣不營養,故舌不能言。。」
帝曰:「治之柰何?」
歧伯曰:「無治也,當十月復十月胎去,胞絡復通,腎脉上營,故復舊而言也。〈刺法〉曰:『無損不足,益有餘,以成其疹疹,謂乆病也。反法而治,則胎死不去,遂成乆固之疹病也。』然後調之新校正云:「按《甲乙經》及《太素》無此四字,按全元起注云:『所謂不治者,其身九月而瘖,身重不得爲治,須十月滿,生後復如常也,然後調之。』則此四字本全元起注文,誤書於此,當刪去之。
」。所謂無損不足者,身羸瘦無用鑱石也姙娠九月,筋骨瘦勞,力少身重,又拒於穀,故身形羸瘦不可以鑱石傷也。無益其有餘者,腹中有形而𣳘之,𣳘之則精出而病獨擅中,故曰疹成也胎約胞絡,腎氣不通,因而𣳘之,腎精隨出,精液内竭,胎則不全,胎死腹中著而不去,由此獨擅,故疹成焉。」
帝曰:「病脇下滿,氣逆,二三歲不已,是爲何病?」
歧伯曰:「病名曰息積,此不妨於食,不可灸刺,積爲導引服藥,藥不能獨治也腹中無形,脇下逆滿,頻歲不愈,息且形之,氣逆息難,故名息積也。氣不在胃,故不妨於食也,灸之則火熱内爍,氣化爲風,刺之則必寫其經,轉成虚敗,故不可灸刺。是可積爲導引使氣流行,乆以藥攻,内消瘀蓄,則可矣。若獨憑其藥而不積爲導引,則藥亦不能獨治之也。。」
帝曰:「人有身體髀股䯒皆腫,環齊而痛,是爲何病?」
歧伯曰:「病名曰伏梁以衝脉病,故名曰伏梁。然衝脉者與足少隂之絡起於腎,下出於氣街,循隂股内廉,斜入膕中,循䯒骨内廉,並足少隂經,下入内踝之後,入足下,其上行者,出齊下同身寸之三寸關元之分,俠齊直上,循腹,各行會於咽喉,故身體髀皆腫,繞齊而痛,名曰伏梁。環,謂圓繞如環也。
此風根也,其氣溢於大腸而著於肓,肓之原在齊下,故環齊而痛也大腸,廣腸也,經說大腸,當言迴腸也,何者?《靈樞經》曰:「迴腸當齊右,環迴周葉積而下。廣腸,附脊以受迴腸,左環葉積,上下辟大。」尋此則是迴腸,非應言大腸也。然大腸迴腸俱與肺合,從合而命,故通曰大腸也。
不可動之,動之爲水溺濇之病也以衝脉起於腎下,出於氣街,其上行者,起於胞中,上出齊下關元之分,故動之則爲水而溺濇也。動,謂齊其毒藥而擊動之,使其大下也。此一問荅之義與〈腹中論〉同,以爲竒病,故重出於此。」
帝曰:「人有尺脉數甚,筋急而見,此爲何病筋急,謂掌後尺中兩筋急也。〈脉要精微論〉曰:「尺外以候腎,尺裏以候腹中。」𫝆尺脉數急,脉數爲熱,熱當筋緩,反尺中筋急,而見腹中筋當急,故問爲病乎!《靈樞經》曰:「熱即筋緩,寒則筋急。」?」
白話文:
重廣補註黃帝內經素問卷第十三
歧伯回答說:「胎兒的經脈斷絕了,指的是經脈斷絕不通,因此不能說話,並不是先天之氣斷絕了。」
黃帝問道:「為什麼這麼說呢?」
歧伯回答說:「胎兒的經絡,連接著腎經少陰脈,貫穿腎臟,連接著舌根,所以不能說話。少陰是腎經,氣血不能滋養,所以舌頭不能說話。」
黃帝問道:「應該如何治療呢?」
歧伯回答說:「不用治療,等到十月之後,再過十月胎兒離開,胎兒的經絡就會重新暢通,腎經氣血上行,就能恢復正常說話了。《刺法》中說:『不要損傷不足的,要補充過多的,以使久病痊癒。反其道而行之,就會導致胎兒死亡而不出來,最終形成頑固的疾病。』然後調養。新校正云:『按《甲乙經》及《太素》無此四字,按全元起注云:「所謂不治者,其身九月而瘖,身重不得為治,須十月滿,生後復如常也,然後調之。」則此四字本全元起注文,誤書於此,當刪去之。』」所謂不損傷不足的,是指身體瘦弱不能用砭石刮治。懷孕九個月,筋骨瘦弱勞累,體力不足身體沉重,而且拒絕進食,所以身形消瘦,不能用砭石傷害。不補充過多的,是指腹中有胎兒卻強行催生,催生就會導致精氣外洩而疾病獨佔中焦,所以說疾病形成。胎兒與經絡相連,腎氣不通,因此強行催生,腎精隨之流失,精液內竭,胎兒就發育不全,胎兒死在腹中而不出來,因此疾病獨佔中焦,所以疾病形成。」
黃帝問道:「病人脅下脹滿,氣逆,二三分鐘不停地咳嗽,這是什麼病?」
歧伯回答說:「這種病叫做息積,這不影響飲食,不能灸刺,應該依靠導引和服藥治療,單靠藥物不能治好。腹中沒有腫塊,脅下逆氣脹滿,頻頻咳嗽不止,呼吸困難,所以叫做息積。氣不在胃,所以不影響飲食。灸治,則會造成火熱內爍,氣化成風;針刺,則會損傷經絡,導致虛弱衰敗,所以不能灸刺。可以依靠導引使氣血運行,長期服用藥物,內消瘀血,就可以痊癒了。如果單靠藥物而不配合導引,那麼藥物也不能單獨治好。」
黃帝問道:「有人身體大腿和小腿都腫,繞著腹部疼痛,這是什麼病?」
歧伯回答說:「這種病叫做伏梁,這是衝脈病變,所以叫做伏梁。衝脈與足少陰經絡起源於腎臟,向下從氣街出來,沿著陰部內側,斜入膕窩,沿著脛骨內側,與足少陰經並行,向下進入內踝之後,進入足底,向上行的,從齊下關元穴上三寸的地方出來,沿著腹部,分別會合於咽喉,所以身體大腿都腫,繞著腹部疼痛,叫做伏梁。「環」是指像環一樣圍繞著。「這是風邪引起的,其氣溢於大腸而停留在肓俞穴,肓俞穴的本原在腹部,所以繞著腹部疼痛。大腸,廣腸也,經書上說大腸,應該說迴腸,為什麼呢?《靈樞經》說:『迴腸在腹部右側,環繞迴旋盤結而向下。廣腸,依附脊柱而接收迴腸,左側環繞盤結,上下寬大。』尋找這個,這就是迴腸,不應該說大腸。但是大腸迴腸都與肺相通,從相通而命名,所以通稱為大腸。」
不可觸動它,觸動它就會導致小便不利和水腫。因為衝脈起源於腎臟,向下從氣街出來,向上行的,起源於胞宮,向上從腹部關元穴上三寸的地方出來,所以觸動它就會導致小便不利和水腫。「動」是指用藥物衝擊它,使其大量排出。這一問答的意義與《腹中論》相同,因為是奇特的疾病,所以在此重複敘述。」
黃帝問道:「有人尺脈脈象很快,筋急而顯露,這是什麼病?筋急,是指手掌尺側的兩條筋急。」《脈要精微論》說:「尺脈外側診斷腎臟,尺脈內側診斷腹部。」如果尺脈脈象很快,脈象很快是熱證,熱證應該筋緩,反而尺側的筋急,而腹部筋應該緊,所以請問這是什麼病?《靈樞經》說:「熱則筋緩,寒則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