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三 (4)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三 (4)
1.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三
歧伯曰:「此所謂疹筋。是人腹必急,白色黑色見則病甚腹急,謂俠齊豎筋俱急,以尺裏候腹中,故見尺中筋急則必腹中拘急矣。色見,謂見於面部也,夫相五色者,白爲寒,黑爲寒,故二色見,病彌甚也。。」
帝曰:「人有病頭痛,以數歲不已,此安得之?名爲何病?頭痛之疾,不當踰月,數年不愈,故怪而問之也。」
歧伯曰:「當有所犯大寒,内至骨髓,髓者以腦爲主,腦逆故令頭痛,齒亦痛夫腦爲髓,主齒,是骨餘。腦逆反寒,骨亦寒,入故令頭痛,齒亦痛。。病名曰:『厥逆全注:「人先生於腦,緣有腦則有骨髓。」齒者,骨之本也。。』」
帝曰:「善。」
帝曰:「有病口甘者,病名爲何?何以得之?」
歧伯曰:「此五氣之溢也,名曰脾癉癉,謂熱也。脾熱則四藏同稟,故五氣上溢也,生因脾熱,故曰脾癉。夫五味入口,藏於胃,脾爲之行其精氣,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脾熱内滲津液在脾,胃穀化餘,精氣隨溢,口通脾氣,故口甘。津液在脾,是脾之濕。此肥美之所發也新校正云:「按《太素》『發』作『致』。
」。此人必數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熱,甘者令人中滿,故其氣上溢,轉爲消渴食肥則腠理密,陽氣不得外𣳘,故肥令人内熱。甘者,性氣和緩而發散,逆故甘令人中滿,然内熱則陽氣炎上,炎上則欲飲而嗌乾,中滿則陳氣有餘,有餘則脾氣上溢,故曰:「其氣上溢轉爲消渴也。」〈隂陽應象大論〉曰:「辛甘發散爲陽。
」《靈樞經》曰:「甘多食之令人悶,然從中滿以生之。」~~,~~新校正云:「按《甲乙經》『消渴』作『消癉』。」。治之以蘭,除陳氣也蘭,謂蘭草也。《神農》曰:「蘭草,味辛熱平,利水道,辟不祥,胸中痰澼也。」除,謂去也。陳,謂乆也。言蘭除陳乆甘肥不化之氣者,以辛能發散故也。
〈藏氣法時論〉曰:「辛者,散也。」~~,~~新校正云:「按本草蘭平,不言熱也。」。」
帝曰:「有病口苦,取陽陵泉,口苦者病名爲何?何以得之?」
歧伯曰:「病名曰膽癉亦謂熱也。膽汁味苦,故口苦。~~,~~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及《太素》無『口苦取陽陵泉』六字,詳前後文勢,疑此爲誤。」。夫肝者,中之將也,取決於膽,咽爲之使靈蘭祕典論曰:「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
」肝與膽合,氣性相通,故諸謀慮取決於膽,咽膽相應,故咽爲使焉。~~,~~新校正云:「按《甲乙經》曰:『膽者,中精之府,五藏取決於膽,咽爲之使。』疑此文誤。」。此人者,數謀慮不決,故膽虚氣上溢而口爲之苦,治之以膽募俞胸腹曰募,背脊曰俞,膽募在乳下二肋外,期門下同身寸之五分,俞在脊第十椎下兩傍,相去各同身寸之一寸半。治在隂陽十二官相使中言治法具於彼篇,𫝆經已亡。
白話文:
歧伯說:「這是所謂的疹筋。這種病人的腹部一定會絞痛,如果臉上出現白色或黑色,則病情加重,腹部絞痛更厲害,說明肋下和豎直的肌肉都緊繃。用尺來診察腹部,因此看到尺脈部位的肌肉緊繃,就一定會腹部拘緊疼痛。所謂『色見』,是指表現在臉上。至於五種顏色,白色代表寒症,黑色也代表寒症,所以兩種顏色都出現,病情就更加嚴重了。」
黃帝問:「有人頭痛,經常揉搓卻無法止痛,這是怎麼引起的?是什麼病?頭痛的疾病,不應該超過一個月,如果幾年都不好,所以我感到奇怪而詢問。」
歧伯說:「一定是犯了嚴重的寒邪,寒邪侵入骨髓,而骨髓以腦為中心,腦部逆亂所以導致頭痛,牙齒也會痛。因為腦是骨髓的主宰,主管牙齒,牙齒是骨頭的根本。腦部逆亂受寒,骨頭也受寒,所以導致頭痛,牙齒也痛。這個病叫做『厥逆』。全注說:『人體生命起源於腦,因為有腦才有骨髓。』牙齒是骨頭的根本。」
黃帝說:「很好。」
黃帝問:「患有口甜的病,是什麼病?怎麼引起的?」
歧伯說:「這是五臟之氣的溢出,叫做脾癉,意思是脾臟有熱。脾臟有熱,則四臟也受到影響,所以五臟之氣會向上溢出。病因是脾臟有熱,所以叫做脾癉。五種味道進入口中,貯藏在胃裡,脾臟負責運化其精氣,津液在脾臟,所以會導致口甜。脾臟有熱,津液在脾臟內滲出,胃中食物消化後的精氣隨之溢出,口腔與脾臟之氣相通,所以口甜。津液在脾臟,這是脾臟濕盛的表現。這是肥甘厚味造成的。新校正本注:按《太素》『發』作『致』。此人必定經常食用甘甜肥美的食物。肥膩的食物使人內熱,甘甜的食物使人腹部脹滿,所以其氣向上溢出,轉變成消渴。食用肥膩食物則毛孔閉塞,陽氣無法外洩,所以肥膩的食物使人內熱。甘甜的食物,性味平和而容易發散,但如果逆行則會導致腹部脹滿。內熱則陽氣上炎,陽氣上炎則想喝水卻咽喉乾燥,腹部脹滿則陳舊之氣積聚,積聚則脾氣向上溢出,所以說:『其氣上溢,轉變成消渴。』《陰陽應象大論》說:『辛甘發散為陽。』《靈樞經》說:『甘味食物多吃會令人悶脹,然而從腹部脹滿而生。』新校正本注:按《甲乙經》『消渴』作『消癉』。治療用蘭草,去除陳舊之氣。蘭,指的是蘭草。《神農本草經》說:『蘭草,味辛溫平,利水道,辟不祥,可治胸中痰飲。』除,就是去除。陳,就是陳舊的。意思是說蘭草去除陳舊甘甜肥膩未消化的氣體,因為辛味可以發散。 《藏氣法時論》說:『辛味,具有散的作用。』新校正本注:按本草蘭平,不言熱也。」
黃帝問:「患有口苦的病,用針刺陽陵泉穴,口苦的病是什麼病?怎麼引起的?」
歧伯說:「這個病叫做膽癉,也是指膽有熱。膽汁味苦,所以口苦。新校正本注:按全元起本及《太素》無『口苦取陽陵泉』六字,詳前後文勢,疑此為誤。肝臟是中樞的將軍之官,決策權在膽臟,咽喉是膽臟的使者。《靈蘭祕典論》說:『肝臟是將軍之官,謀慮由此而出;膽臟是中正之官,決斷由此而出。』肝與膽相連,氣性相通,所以各種謀慮的決策都在膽臟,咽喉與膽臟相應,所以咽喉是它的使者。新校正本注:按《甲乙經》曰:『膽者,中精之府,五臟取決於膽,咽為之使。』疑此文誤。這種人經常思慮決斷,所以膽虛,氣向上溢出,因此口苦。治療方法是用針刺膽募穴和膽俞穴。胸腹部稱作募穴,背脊稱作俞穴。膽募穴在乳房下方第二肋骨外側,期門穴下同身寸的五分;俞穴在脊椎第十節下兩旁,相距各同身寸的一寸半。治療方法詳見《陰陽十二官相使論》,那篇經文已經失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