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二十 (3)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二十 (3)
1.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二十
「歲土太過,雨濕流行,腎水受邪土無德乃爾。民病腹痛,清厥、意不樂,體重煩寃,上應鎮星腹痛,謂大腹、小腹痛也。清厥,謂足逆冷也。意不樂,如有隱憂也。土來刑水,象應之。鎮星逆犯宿屬則災。~~,~~新校正云:「按〈藏氣法時論〉云:『腎病者,身重,腎虚者大腹小腹痛、清厥、意不樂。』」。
甚則肌肉萎、足痿不收、行善瘈、腳下痛、飲發、中滿、食減、四支不舉脾主肌肉,外應四支,又其脉起於足中指之端,循核骨内側,斜出絡跗,故病如是。~~,~~新校正云:「按〈藏氣法時論〉云:『脾病者,身重善飢,肉痿,足不收,行善瘈,腳下痛。』又〈玉機眞藏論〉云:『脾太過,則令人四支不舉。
』」。變生得位新校正云:「詳太過五化,獨此言變生,得位者,舉一而四,氣可知也,又以土王時月難知,故此詳言之也。」,藏氣伏化,氣獨治之,泉涌河衍,涸澤生魚,風雨大至,土崩潰,鱗見于陸,病腹滿、溏𣳘、腸鳴。反下甚而太谿絕者,死不治,上應歲星諸甲歲也。
得位,謂季月也。藏水氣也,化土氣也。化太過,故水藏伏匿而化氣獨治,土勝木復,故風雨大至,水泉涌,河渠溢,乾澤生魚,濕旣甚矣,風又鼓之,故土崩潰土。崩潰,謂垣頹岸什山落地入也。河溢泉涌,枯澤水滋,鱗物豊盛,故見于陸地也。太谿,腎脉也,土勝而水絕,故死木來折土,天象逆臨,加其宿屬,正可憂也。
~~,~~新校正云:「按〈藏氣法時論〉云:『脾虚則腹滿、腸鳴、飧𣳘、食不化也。』」。
「歲金太過,燥氣流行,肝木受邪金暴虐乃爾。民病兩脇下、少腹痛、目赤痛、眥瘍、耳無所聞兩脇,謂兩乳之下,脇之下也。小腹,謂齊下兩傍髎骨内也。目赤,謂白睛色赤也。痛,謂滲痛也。眥,謂四際臉睫之本也。肅殺而甚,則體重煩寃、胸痛引背、兩脇滿,且痛引少腹,上應太白星金氣已過,肅殺又甚,木氣内畏,感而病生,金盛應天,太白明大,加臨宿屬,心受災害。
~~,~~新校正云:「按〈藏氣法時論〉云:『肝病者,兩脇下痛引少腹,肝虚則目䀮䀮無所見,耳無所聞。』又〈玉機眞藏論〉云:『肝脉不及則令人胸痛引背,下則兩脇胠滿也。』」。甚則喘欬逆氣、肩背痛、尻隂股膝髀腨䯒足皆病,上應熒惑星火氣復之,自生病也,天象示應在熒惑,逆加守宿屬,則可憂也。
~~,~~新校正云:「按〈藏氣法時論〉云:『肺病者,喘欬、逆氣、肩背痛、汗出、尻隂股膝髀腨䯒足皆痛。』」。收氣峻,生氣下,草木斂蒼,乾凋隕病,反暴痛,胠脇不可反側新校正云:「詳此云反暴痛,不言何所痛者,按至眞要大論云:『心脇暴痛不可反側,則此乃心脇暴痛也。』」,欬逆甚而血溢。
白話文:
本篇描述了五行失衡導致的疾病。
土氣過盛,導致潮濕流行,侵犯腎臟,使人腹痛,腳冷,心情鬱悶,身體沉重疲倦。嚴重時肌肉萎縮,腳軟無力,行走困難,腳痛,飲水脹滿,食慾不振,四肢無力。這是脾臟受損的表現。土氣過盛,也可能導致腹脹、腹瀉、腸鳴。嚴重到腎經氣絕,則不治之症。
金氣過盛,導致乾燥流行,侵犯肝臟,使人兩肋下、下腹部疼痛,眼睛紅痛,眼角潰瘍,耳聾。嚴重時身體沉重疲倦,胸痛背痛,兩肋脹滿疼痛,並牽連下腹部。這是肝臟受損的表現。嚴重時會出現喘咳、氣逆、肩背痛,臀部、大腿、膝蓋、腳都疼痛。 若出現劇烈疼痛,兩肋疼痛難以翻身,並伴有劇烈咳嗽及吐血,則病情危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