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二十二 (16)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二十二 (16)
1.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二十二
太隂在泉,客勝則足痿、下重、便溲不時,濕客下焦發而濡寫,及爲腫,隱曲之疾,主勝則寒氣逆滿,食飲不下,甚則爲疝五辰、五戌歲也。隱曲之疾,謂隱蔽委曲之處病也。少陽在泉,客勝則腰腹痛而反惡寒,甚則下白溺白,主勝則熱反上行而客於心,心痛、發熱、格中而嘔,少隂同候五巳、五亥歲也。
陽明在泉,客勝則清氣動下,少腹堅滿而數便寫,主勝則腰重、腹痛、少腹生寒,下爲鶩溏,則寒厥於腸,上衝胸中,甚則喘,不能乆立五子、五午歲也。鶩,鴨也,言如鴨之後也。太陽在泉,寒復内餘,則腰尻痛,屈伸不利,股脛足膝中痛五丑、五未歲也。~~,~~新校正云:「詳此不言客主勝者,蓋太陽以水居水位,故不言也。
」。」
帝曰:「善。治之柰何?」
歧伯曰:「髙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折之,不足補之,佐以所利,和以所宜,必安其主客,適其寒温,同者逆之,異者從之髙者抑之,制其勝也。下者舉之,濟其弱也。有餘折之,屈其銳也。不足補之,全其氣也。雖制勝扶弱而客主須安,一氣失所,則矛循更作,榛棘互興,各伺其便,不相得志,内淫外併而危敗之由作矣。同,謂寒熱温清,氣相比和者。
異,謂水火金木土不比和者。氣相得者,則逆所勝之氣以治之,不相得者,則順所不勝氣亦治之。治火勝負,欲益者以其味,欲寫者亦以其味,勝與不勝,皆折其氣也。何者?以其性躁動也,治熱亦然。」
帝曰:「治寒以熱,治熱以寒,氣相得者逆之,不相得者從之,余以知之矣。其於正味何如?」
歧伯曰:「木位之主,其寫以酸,其補以辛木位春分前六十一日,初之氣也(大寒→雨水)。火位之主,其寫以甘,其補以鹹君火之位,春分之後六十一日,二之氣也(春分→立夏)。相火之位,夏至前後各三十日,三之氣也(小滿→小暑)。二火之氣則殊然,其氣用則一矣。
土位之主,其寫以苦,其補以甘土之位,秋分前六十一日,四之氣也(大暑→白露)。金位之主,其寫以辛,其補以酸金之位,秋分後六十一日,五之氣也(秋分→立冬)。水位之主,其寫以鹹,其補以苦水之位,冬至前後各三十日,終之氣也(小雪→小寒)。厥隂之客,以辛補之,以酸寫之,以甘緩之。
少隂之客,以鹹補之,以甘寫之,以鹹收之新校正云:「按〈藏氣法時論〉云:『心苦緩,急食酸以收之,心欲耎,急食鹹以耎之。』此云以鹹收之者,誤也。」。太隂之客,以甘補之,以苦寫之,以甘緩之。少陽之客,以鹹補之,以甘寫之,以鹹耎之。陽明之客,以酸補之,以辛寫之,以苦𣳘之。
太陽之客,以苦補之,以鹹寫之,以苦堅之,以辛潤之。開發腠理,致津液通氣也客之部主,各六十一日,居無常所,隨歲遷移,客勝則寫客而補主,主勝則寫主而補客,應隨當緩當急以治之。帝曰:「善。願聞隂陽之三也,何謂?」。」
白話文:
太陰經氣不足時,外邪入侵則腳軟無力、下肢沉重、大小便失常,濕邪入侵下焦則小便頻數、水腫,以及隱蔽部位的疾病。太陰經氣充足時,則寒邪逆氣上衝,飲食不進,嚴重時會導致疝氣,發病時間在辰時、戌時。隱蔽部位的疾病,指的是隱藏在彎曲部位的病症。
少陽經氣不足時,則腰腹疼痛並畏寒,嚴重時會小便發白,經氣充足時,則熱邪上逆犯心,出現心痛、發熱、胸悶嘔吐等症狀,發病時間在巳時、亥時。
陽明經氣不足時,則清氣下陷,小腹堅硬脹滿且大便次數增多,經氣充足時,則腰部沉重、腹部疼痛、小腹寒冷,大便稀溏如鴨屎,寒邪犯腸,上衝胸中,嚴重時會喘不過氣,站立不住,發病時間在子時、午時。
太陽經氣不足時,寒邪內留,則腰臀疼痛,屈伸不利,大腿、小腿、足膝疼痛,發病時間在丑時、未時。太陽經因居於水位,所以不論客邪或正氣盛衰。
黃帝問道:那麼應該如何治療呢?
歧伯答道:高亢的要抑制它,低下的要提升它;過多的要瀉掉它,不足的要補充它;輔以有利的療法,配合適宜的方法,務必使主氣和客邪取得平衡,適應寒熱的變化。相同性質的要逆向治療,不同性質的要順向治療。抑制過盛,是控制其旺盛之氣;提升不足,是幫助其虛弱之氣;瀉掉過多,是減弱其銳勢;補充不足,是使之氣血充盈。雖然要控制過盛扶持虛弱,但主客必須平衡,如果一氣失調,則邪正交替作祟,如同雜草叢生,互相爭奪,各取所需,無法達成共識,內傷外患,危及生命。相同,指的是寒熱溫清之氣互相協調;不同,指的是水火金木土五行不相協調。氣相協調的,就用逆向之法治療勝邪;氣不相協調的,就用順向之法治療不勝之邪。治療火邪盛衰,想增強火力就用其味,想瀉火也用其味,無論勝邪或不勝,都是折其氣勢,因為其性躁動。治療熱邪也一樣。
黃帝問道:治療寒邪用熱法,治療熱邪用寒法,氣相協調的逆向治療,氣不相協調的順向治療,這些我都明白了,那至於五味該如何運用呢?
歧伯答道:木氣當令時,瀉用酸味,補用辛味;火氣當令時,瀉用甘味,補用鹹味;土氣當令時,瀉用苦味,補用甘味;金氣當令時,瀉用辛味,補用酸味;水氣當令時,瀉用鹹味,補用苦味。厥陰經受邪時,用辛味來補,酸味來瀉,甘味來緩解;少陰經受邪時,用鹹味來補,甘味來瀉,鹹味來收斂;太陰經受邪時,用甘味來補,苦味來瀉,甘味來緩解;少陽經受邪時,用鹹味來補,甘味來瀉,鹹味來軟化;陽明經受邪時,用酸味來補,辛味來瀉,苦味來使之通利;太陽經受邪時,用苦味來補,鹹味來瀉,苦味來使之堅固,辛味來滋潤,以疏通經絡,促進津液運行。客邪所在之經,各有61天,沒有固定的位置,隨着時間而轉移。客邪盛則瀉客邪而補正氣;正氣盛則瀉正氣而補客邪。治療需根據情況決定緩急。
黃帝問道:很好,我想聽聽陰陽三氣的道理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