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唐·王冰編注,宋·林億、高保衡、孫奇校正

《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二十 (22)

回本書目錄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二十 (22)

1.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二十

~~,~~新校正云:「詳五運太過之說,具〈氣交變大論〉中。」。」

帝曰:「天不足西北,左寒而右涼,地不滿東南,右熱而左温,其故何也面巽言也。。?」

歧伯曰:「隂陽之氣,髙下之理,太少之異也髙下,謂地形。太少,謂隂陽之氣盛衰之異,𫝆中原地形,西北方髙,東南方下,西方涼,北方寒,東方温,南方熱,氣化猶然矣。東南方,陽也,陽者,其精降於下,故右熱而左温陽精下降,故地以温而知之於下矣。陽氣生於東而盛於南,故東方温而南方熱,氣之多少明矣。

西北方,隂也,隂者其精奉於上,故左寒而右涼隂精奉上,故地以寒而知之於上矣。隂氣生於西而盛於北,故西方涼北方寒。君面巽而言,臣面乾而對也。~~,~~新校正云:「詳天地不足隂陽之說,亦具隂陽氣象大論中。」。是以地有髙下,氣有温涼,髙者氣寒,下者氣熱新校正云:「按〈六元正紀大論〉云:『至髙之地,冬氣常在,至下之地,春氣常在。』」。

故適寒涼者,脹之。温熱者,瘡下之則脹已,汗之則瘡已,此湊理開閉之常,太少之異耳西北東南,言其大也。夫以氣候驗之中原地形所居者,悉以居髙則寒,處下則熱。甞試觀之,髙山多雪,平川多雨,髙山多寒,平川多熱,則髙下寒熱可徵見矣。中華之地,凡有髙下之大者,東西南北各三分也。

其一者,自漢蜀江南至海也。二者,自漢江北至平遙縣也。三者,自平遙北山北至蕃界北海也。故南分大熱,中分寒熱兼半,北分大寒,南北分外,寒熱尤極,大熱之分,其寒微,大寒之分,其熱微,然其登涉極髙山頂,則南面北面寒熱懸殊,榮枯倍異也。又東西髙下之別亦三矣。

其一者,自汧源縣西至沙州。二者,自開封縣西至汧源縣。三者,自開封縣東至滄海也,故東分大温,中分温涼兼半,西分大涼。大温之分,其寒五分之二。大涼之分,其熱五分之二。温涼分外,温涼尤極,變爲大暄大寒也。約其大凡如此,然九分之地,寒極於東北,熱極於西南,九分之地,其中有髙下不同,地髙處則濕,下處則燥,此一方之中小異也,若大而言之,是則髙下之有,一也。何者?中原地形西髙北髙東下南下,𫝆百川滿湊東之滄海,則東南西北髙下可知。

一爲地形髙下,故寒熱不同。二則隂陽之氣有少有多,故表温涼之異爾。𫝆以氣候驗之,乃春氣西行,秋氣東行,冬氣南行,夏氣北行。以中分校之,自開封至汧源,氣候正與曆候同。以東行校之,自開封至滄海,每一百里秋氣至晚一日,春氣發早一日。西行校之,自汧源縣西至蕃界磧石,其以南向及西北、東南者,每四十里春氣發晚一日,秋氣至早一日。北向及東北、西南者,每一十五里春氣發晚一日,秋氣至早一日。

白話文:

天地的不足,西北高而寒冷,東南低而溫暖,這是為什麼呢?

陰陽之氣,高低的地形,以及陰陽盛衰的差異,造成了這種現象。中原地區,西北高,東南低;西方涼爽,北方寒冷,東方溫暖,南方炎熱,氣候變化就是如此。

東南地區屬陽,陽氣精華下降,所以右熱左溫;陽氣自東而生,盛於南,故東方溫暖,南方炎熱。

西北地區屬陰,陰氣精華上升,所以左寒右涼;陰氣自西而生,盛於北,故西方涼爽,北方寒冷。

因此,地勢高低不同,氣候溫涼也就不同。地勢高的地方氣候寒冷,地勢低的地方氣候溫熱。例如高山積雪,平原多雨,高山寒冷,平原溫熱,這都證明了高低決定寒熱。

中原地區,大致可分為三個區域:一、從漢中、蜀地、江南到海邊,氣候炎熱;二、從漢水以北到平遙縣,氣候寒熱兼半;三、從平遙北山以北到邊界北海,氣候寒冷。南北極端地區,寒熱更加明顯,炎熱地區略帶寒意,寒冷地區略帶溫暖;但若攀登高山山頂,則南北向的寒熱差異和植物生長狀況就會非常明顯。

東西方向的高低差異也可分為三個區域:一、從汧源縣西到沙州,氣候寒冷;二、從開封縣西到汧源縣,氣候溫涼兼半;三、從開封縣東到大海,氣候溫暖。溫暖地區略帶寒冷,寒冷地區略帶溫暖,極端情況下會出現酷暑和嚴寒。

總體而言,中原地區九分之地,東北最冷,西南最熱。但即使在同一區域內,由於高低不同,地勢高的地方潮濕,地勢低的地方乾燥,這屬於局部差異。但從大範圍來看,高低差異決定寒熱的規律是一致的:中原地區西高北高東低南低,百川之水匯聚於東方的東海,由此可見東南西北的高低差異。

寒熱不同的原因:一是地形的的高低;二是陰陽之氣的盛衰。

根據氣候觀察,春天之氣西行,秋天之氣東行,冬天之氣南行,夏天之氣北行。以開封到汧源為基準點,氣候與曆法記載相符。向東到海邊,每百里秋天氣候延遲一天,春天氣候提前一天。向西到邊界,往南及西北、東南方向,每四十里春天氣候延遲一天,秋天氣候提前一天;往北及東北、西南方向,每十五里春天氣候延遲一天,秋天氣候提前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