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二十 (23)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二十 (23)
1.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二十
南行校之,川形有北向及東北、西南者,每五百里。~~,~~新校正云:「按別本作『十五里』。」陽氣行晚一日,隂氣行早一日。南向及東南西北川,每一十五里熱氣至早一日,寒氣至晚一日,廣平之地則每五十里陽氣發早一日,寒氣至晚一日。
北行校之,川形有南向及東南西北者,每二十五里陽氣行晚一日,隂氣行早一日,北向及東北西南川,每一十五里寒氣至早一日,熱氣至晚一日,廣平之地則每二十里,然氣行晚一日,寒氣至早一日,大率如此,然髙處峻處,冬氣常在平處,下處夏氣常在,觀其雪零草茂則可知矣。
然地土固有弓形、川蛇行、川月形,川地勢不同,生殺榮枯地同而天異,凡此之類,有离向、丙向、巽向、乙向、震向處,則春氣早至,秋氣晚至,早晚校十五日,有丁向、坤向、庚向、兌向、辛向、乾向、坎向、艮向處,則秋氣早至,春氣晚至,早晚亦校二十日,是所謂帶山之地也。
審觀向背,氣候可知,寒涼之地,湊理開少而閉多,閉多則陽氣不散,故適寒涼,腹必脹也。濕熱之地,湊理開多而閉少,開多則陽發散,故往温熱皮必瘡也,下之則中氣不餘,故脹,已汗之則陽氣外𣳘,故瘡愈。」
帝曰:「其於壽夭何如言土地居,人之壽夭。?」
歧伯曰:「隂精所奉,其人壽。陽精所降,其人夭隂精所奉,髙之地也。陽精所降,下之地也。隂方之地,陽不妄𣳘,寒氣外持,邪不數中而正氣堅守,故壽延。陽方之地,陽氣耗散發𣳘無度,風濕數中,眞氣傾竭,故夭折,即事驗之,𫝆中原之境西北方衆人壽,東南方衆人夭,其中猶各有微甚爾,此壽夭之大異也,方者審之乎!。」
帝曰:「善。其病也治之柰何?」
歧伯曰:「西北之氣散而寒之,東南之氣收而温之,所謂同病異治也西方北方人,皮膚腠理密,人皆食熱,故宜散,宜寒。東方、南方人,皮膚疏,腠理開,人皆食冷,故宜收,宜温散。謂温浴,使中外條達。收,謂温中不解表也,𫝆土俗皆反之,依而療之則反甚矣。~~,~~新校正云:「詳分方爲治,亦具異法方宜論中。
」。故曰:『氣寒氣涼,治以寒涼,行水漬之。氣温氣熱,治以温熱,強其内守,必同其氣,可使平也,假者反之寒方以寒,熱方以熱,温方以温,涼方以涼,是正法也,是同氣也。行水漬之,是湯漫漬也。平,謂平調也。若西方北方有冷病,假熱方温方以除之,東方南方有熱疾,須涼方寒方以療者,則反上正法以取之。』」
帝曰:「善。一州之氣,生化壽夭不同,其故何也?」
歧伯曰:「髙下之理,地勢使然也。崇髙則隂氣治之,污下則陽氣治之,陽勝者先天,隂勝者後天先天,謂先天時也。後天,謂後天時也。悉言土地生榮、枯落之先後也,物旣有之,人亦如然。。此地理之常,生化之道也。」
白話文:
重廣補註黃帝內經素問卷第二十
南方山川走向,有的北向,有的東北或西南走向,每隔五百里就不同。陽氣運行較晚一天,陰氣運行較早一天。南向或東南、西北走向的山川,每隔十五里,熱氣到達就早一天,寒氣到達就晚一天;平原地區,每隔五十里,陽氣出現就早一天,寒氣到達就晚一天。
北方山川走向,有的南向,有的東南、西北走向,每隔二十五里,陽氣運行就晚一天,陰氣運行就早一天;北向或東北、西南走向的山川,每隔十五里,寒氣到達就早一天,熱氣到達就晚一天;平原地區,每隔二十里,陽氣運行就晚一天,寒氣到達就早一天。大致如此,但高峻之地,冬季的氣候常與平地相同;低窪之地,夏季的氣候常與平地相同。觀察積雪和草木茂盛的情況就能知道。
然而,土地本身有弓形、蜿蜒蛇形、彎月形等不同的地勢,山川走向也不相同,因此同一地區,生機勃勃或枯萎衰敗的情況雖然相同,但氣候卻有所不同。像是有離卦、丙卦、巽卦、乙卦、震卦方位的地方,春季氣候就來得早,秋季氣候就來得晚,早晚相差十五天;有丁卦、坤卦、庚卦、兌卦、辛卦、乾卦、坎卦、艮卦方位的地方,秋季氣候就來得早,春季氣候就來得晚,早晚也相差二十天。這些都是所謂的依山傍水的地理位置。
仔細觀察山川走向和背陰向陽,就能了解當地的氣候。寒冷的地方,人體的毛孔開合比例是開少閉多,閉合多則陽氣不易散發,所以感到寒冷,腹部必定脹滿。濕熱的地方,人體的毛孔開合比例是開多閉少,開合多則陽氣散發過多,所以感到溫熱,皮膚必定長瘡。如果瀉下,則中氣不足,所以腹部脹滿;如果出汗,則陽氣外泄,所以瘡瘍癒合。
黃帝問道:「關於壽命的長短,土地的居住環境有什麼說法呢?」
歧伯回答道:「陰精所滋養的人長壽,陽精所損耗的人短命。陰精所滋養的地方是高地,陽精所損耗的地方是低地。陰盛的地方,陽氣不會妄動外泄,寒氣在外守護,邪氣不易入侵,正氣堅守,所以壽命綿長。陽盛的地方,陽氣耗散外泄沒有節制,風濕之邪經常侵襲,真氣衰竭,所以容易夭折。事實上也確實如此,觀察中原地區,西北地區的人普遍長壽,東南地區的人普遍短命,其中還有細微的差異,這就是壽命長短的巨大差別,你應該仔細觀察!」
黃帝問道:「那麼,應該如何治療這些疾病呢?」
歧伯回答道:「西北地區的氣候使人體陽氣散發而寒冷,東南地區的氣候使人體陽氣收斂而溫暖,這就是所謂的同病異治。西方和北方的人,皮膚和肌理緻密,人們都吃熱食,所以應該散寒,宜用寒涼之法;東方和南方的人,皮膚疏鬆,肌理開洩,人們都吃冷食,所以應該收斂溫暖,宜用溫熱之法。散,指的是溫浴,使人體內外氣血通暢;收,指的是溫暖中焦而不發散表邪。然而,當地風俗往往相反,如果按照這種相反的方法治療,反而會加重病情。因此,應該根據地方的氣候和人們的體質來制定不同的治療方案。
總之,氣候寒冷,就用寒涼的治療方法,可以用水漬療法;氣候溫熱,就用溫熱的治療方法,增強人體內部的抵抗力。必須使治療方法與人體的氣機相同,才能使人體恢復平衡。如果用藥與病情相反,例如寒症用熱藥,熱症用寒藥,溫症用溫藥,涼症用涼藥,這就是正確的方法,這是順應人體氣機的方法。水漬療法指的是用湯藥浸漬。平衡,指的是調整平衡。如果西方和北方的人患有寒症,可以用熱性藥物或溫性藥物來治療;如果東方和南方的人患有熱症,就必須用涼性藥物或寒性藥物來治療,這就是與上述正確方法相反的治療方法。
黃帝問道:「一個州的氣候,生化和壽夭都不同,這是什麼原因呢?」
歧伯回答道:「這是由於高低不同的地理位置造成的。高處陰氣盛行,低處陽氣盛行。陽氣盛者為先天,陰氣盛者為後天。先天指的是先天的時機,後天指的是後天的時機。這指的是土地上生機勃勃和枯萎衰敗的先後順序。自然界如此,人也是如此。這是地理的規律,也是生化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