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唐·王冰編注,宋·林億、高保衡、孫奇校正

《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三 (6)

回本書目錄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三 (6)

1.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三

腎雍,腳下至少腹滿新校正云:「按《甲乙經》『腳下』作『胠下』,『腳』當作『胠』,不得言腳下至少腹也。」,脛有大小,髀䯒大,跛,易偏枯衝脉者,經脉之海,與少隂之絡俱起於腎下,出於氣街,循隂股内廉,斜入膕中,循䯒骨内廉,並少隂之經,下入内踝之後,入足下,其上行者,出齊下同身寸之三寸,故如是,若血氣變易,爲偏枯也。

心脉滿大,癎、瘛、筋攣心脉滿大,則肝氣下流,熱氣内薄,筋乾血涸,故癎瘛而筋攣。肝脉小急,癎、瘛、筋攣肝養筋,内藏血,肝氣受寒,故癎、瘛而筋攣。脉小急者,寒也。肝脉騖暴,有所驚駭騖,謂馳。騖,言其迅急也。陽氣内薄,故發爲驚也。脉不至,若瘖,不治自已肝氣若厥,厥則脉不通,厥退則脉復通矣,又其脉布脇肋,循喉嚨之後,故脉不至,若瘖,不治亦自已。

腎脉小急,肝脉小急,心脉小急,不鼓,皆爲瘕小急爲寒甚,不鼓則血不流,血不流而寒薄,故血内凝而爲瘕也。腎肝并沉爲石水肝脉入隂,内貫小腹,腎脉貫脊中,絡膀胱,兩藏并藏,氣熏衝脉,自腎,下絡於胞,𫝆水不行化,故堅而結,然腎主水,水冬冰,水宗於腎,腎象水而沉,故氣并而沉,名爲石水。

~~,~~新校正云:「詳腎肝並沉至下并小弦欲驚,全元起本在〈厥論〉中,王氏移於此。」,并浮爲風水脉浮爲風,下焦主水,風薄於下,故名風水。并虚爲死腎爲五藏之根,肝爲發生之主,二者不足,是生主俱微,故死。并小絃欲驚脉小弦爲肝腎不足,故爾。

腎脉大急沉,肝脉大急沉,皆爲疝疝者,寒氣結聚之所爲也。夫脉沉爲實,脉急爲痛,氣實,寒薄聚,故爲絞痛,爲疝。心脉搏滑急爲心疝,肺脉沉搏爲肺疝皆寒薄於藏,故也。三陽急爲瘕,三隂急爲疝太陽受寒,血凝爲瘕,太隂受寒,氣聚爲疝。二隂急爲癎厥,二陽急爲驚二隂,少隂也。

二陽,陽明也。~~,~~新校正云:「詳二陽急爲瘕至此,全元起本在〈厥論〉,王氏移於此。」。

脾脉外鼓沉爲腸澼,乆自已外鼓,謂鼓動於臂外也。肝脉小緩爲腸澼,易治肝脉小緩爲脾乘肝,故易治。腎脉小搏沉爲腸澼,下血小爲隂氣不足,搏爲陽氣乘之,熱在下焦,故下血也。血温、身熱者,死血温身熱是隂氣喪敗,故死。心肝澼,亦下血肝藏血,心養血,故澼皆下血也。

二藏同病者,可治心火肝木,木火相生,故可治之。其脉小沉濇爲腸澼心肝脉小而沉濇者,澼也。其身熱者,死。熱見七日,死腸澼下血而身熱者,是火氣内絕,去心而歸於外也,故死。火成數七,故七日死。

胃脉沉鼓濇,胃外鼓大,心脉小堅急,皆鬲,偏枯外鼓,謂不當尺寸而鼓擊於臂外側也。男子發左,女子發右陽主左,隂主右,故爾。〈隂陽應象大論〉曰:「左右者,隂陽之道路。」此其義也。不瘖,舌轉可治,三十日起偏枯之病,瘖不能言,腎與胞脉内絕也。胞脉繫於腎,腎之脉從腎上貫肝鬲,入肺中,循喉嚨,俠舌本,故氣内絕則瘖不能言也。

白話文:

腎臟壅塞,腳底到小腹脹滿。(註:古籍原本寫作「腳下」,後世考證應為「胠下」,「胠」指大腿內側)脛骨粗細不均,大腿骨粗大,跛腳,容易偏枯,衝脈是經脈之海,與少陰經脈共同起始於腎臟下方,從氣街(氣道)出來,沿著陰股內側,斜入膕窩(膝窩),沿著大腿骨內側,與少陰經脈並行,向下進入內踝後方,進入足底,其向上走的經脈,從齊骨下方往上延伸三寸,所以會這樣。如果血氣變化,就會導致偏枯。

心脈飽滿有力,伴有癲癇、抽搐、肌肉痙攣。心脈飽滿,則肝氣下行受阻,熱氣內鬱,筋脈乾燥血液枯竭,所以會癲癇、抽搐和肌肉痙攣。肝脈微弱而急速,伴有癲癇、抽搐、肌肉痙攣。肝臟滋養筋脈,內藏血液,肝氣受寒,所以會癲癇、抽搐和肌肉痙攣。脈搏微弱而急速,是寒證。肝脈急速奔竄,遇到驚嚇,稱為驚駭。騖,形容其急速。陽氣內鬱,所以會發作驚悸。脈搏不應,像失音一樣,不治療也會自己痊癒。肝氣厥逆,厥逆則脈搏不通,厥逆退去則脈搏恢復通暢。而且其脈搏布滿脅肋,沿著喉嚨後面,所以脈搏不應,像失音一樣,不治療也會自己痊癒。

腎脈微弱而急速,肝脈微弱而急速,心脈微弱而急速,脈搏不充實,都是瘕症。微弱而急速是寒邪嚴重,脈搏不充實則血液不流動,血液不流動而寒邪內鬱,所以血液在體內凝結而形成瘕症。腎、肝兩臟下沉形成石水。肝脈進入陰部,內貫小腹,腎脈貫穿脊柱,絡於膀胱,兩臟同時受影響,氣血阻滯衝脈,從腎臟向下連繫到胞宮,尿液不能正常代謝,所以堅硬結塊。然而腎臟主水,水在冬天結成冰,水歸屬於腎臟,腎臟像水一樣下沉,所以氣血也一起下沉,稱為石水。(註:此段關於石水的論述,原文在別處,被後人移至此)

脈搏浮大為水腫。脈搏浮大是風邪,下焦主水,風邪侵犯下焦,所以稱為水腫。脈搏虛弱為死證。腎臟是五臟之根,肝臟是生髮之主,兩者不足,則生髮之主都衰微,所以死亡。脈搏微弱而弦細,欲驚恐。脈搏微弱而弦細是肝腎不足,所以如此。

腎脈急速而沉,肝脈急速而沉,都是疝氣。疝氣是寒邪凝聚所致。脈搏沉則為實證,脈搏急則為痛,氣血實證,寒邪凝聚,所以絞痛,形成疝氣。心脈搏動滑利而急速為心疝,肺脈沉而搏動為肺疝,都是寒邪侵犯臟腑所致。三陽經脈急速為瘕症,三陰經脈急速為疝氣。太陽經受寒,血液凝結為瘕症,太陰經受寒,氣血凝聚為疝氣。二陰經脈急速為癲癇厥逆,二陽經脈急速為驚悸。二陰指少陰經,二陽指陽明經。(註:此段關於二陽經脈急速的論述,原文在別處,被後人移至此)

脾脈外鼓而沉為腸澼,久之自癒。外鼓,是指脈搏鼓動於手臂外側。肝脈微弱而緩慢為腸澼,容易治療。肝脈微弱而緩慢是脾臟克伐肝臟,所以容易治療。腎脈微弱而搏動沉伏為腸澼,下血少是陰氣不足,搏動是陽氣乘之,熱邪在下焦,所以下血。血液溫熱,身體發熱者,死亡。血液溫熱,身體發熱是陰氣衰敗,所以死亡。心肝同時病變,也下血。肝臟藏血,心臟養血,所以同時病變都會下血。

兩臟同時患病者,可以治療。心火肝木,木火相生,所以可以治療。脈搏微弱而沉而澀為腸澼。心肝脈搏微弱而沉而澀,是腸澼。身體發熱者,死亡。發熱七天,死亡。腸澼下血而身體發熱者,是火氣內絕,離開心臟而歸於外,所以死亡。火氣衰敗的過程是七天,所以七天死亡。

胃脈沉而搏動而澀,胃脈外鼓而大,心脈微弱而堅硬而急速,都是膈肌病變。偏枯外鼓,是指不符合正常脈象而在手臂外側搏動。男子發病在左側,女子發病在右側。陽主左,陰主右,所以如此。《陰陽應象大論》說:「左右是陰陽的通道。」這就是它的意思。不失音,舌頭轉動可以治療。三十天內發生的偏枯病,失音不能說話,是腎臟和胞宮經脈內絕。胞宮經脈連繫於腎臟,腎臟的經脈從腎臟上方貫穿肝臟和膈肌,進入肺臟,沿著喉嚨,貼近舌根,所以氣血內絕則失音不能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