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唐·王冰編注,宋·林億、高保衡、孫奇校正

《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六 (3)

回本書目錄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六 (3)

1.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六

其男子循莖,下至篡與女子等,其少腹直上者,貫齊中央,上貫心,入喉,上頤,環脣,上繫兩目之下中央自與太陽起於目内眥,下至女子等,並督脉之別絡也。其直行者,自尻,上循脊裏,而至於鼻内也。自其少腹直上,至兩目之下,中央並任脉之行,而云是督脉所繫,由此言之,則任脉、衝脉、督脉名異而同體也。

此生病從少腹上衝心而痛,不得前後,爲衝疝尋此生病,正是任脉,經云爲衝疝者,正明督脉,以別主而異目也,何者?若一脉一氣而無隂陽之異主,則此生病者,當心背俱痛,豈獨衝心而爲疝乎!。其女子不孕,癃,痔,遺溺,嗌乾亦以衝脉、任脉並自少腹上至於咽喉,又以督脉循隂器,合篡間,繞篡後,別繞臀,故不孕、癃、痔、遺溺、嗌乾也。所以謂之任脉者,女子得之以任養也,故經云:『此病其女子不孕也。

』所以謂之衝脉者,以其氣上衝也,故經云:『此生病從少腹上衝心而痛也。』所以謂之督脉者,以其督領經脉之海也。由此三用,故一源三歧,經或通呼,似相謬引。督脉生病,治督脉,治在骨上,甚者在齊下營此亦正任脉之分也,衝任督三脉異名同體亦明矣。骨上,謂腰橫骨上髦際中曲骨穴也,任脉足厥隂之會,刺可入同身寸之一寸半,若灸者,可灸三壯。

齊下,謂齊直下同身寸之一寸隂交穴,任脉隂衝之會,刺可入同身寸之八分,若灸者,可灸五壯。其上氣有音者,治其喉中央,在缺盆中者中,謂缺盆兩間之中,天突穴,在頸結喉下,同身寸之四寸中央宛宛中,隂維任脉之會,低鍼取之,刺可入同身寸之一寸,留七呼,若灸者,可灸三壯。

其病上衝喉者,治其漸。漸者,上俠頤也陽明之脉,漸上頤而環脣,故以俠頤名爲漸也,是謂大迎。大迎,在曲頷前骨,同身寸之一寸三分陷中動脉,足陽明脉氣所發,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留七呼,若灸者,可灸三壯。蹇膝伸不屈,治其楗蹇膝,謂膝痛屈伸蹇難也。楗,謂髀輔骨上,橫骨下,股外之中,側立搖動,取之筋動應手。

坐而膝痛,治其機髖骨兩傍相接處。立而暑解,治其骸關暑,熱也。若膝痛,立而膝骨解,中熱者,治其骸關。骸關,謂膝解也。一經云:「起而引解,言膝痛起立,痛引膝骨解之中也。」「起引」二字其義則異,「起立」二字其意頗同。膝痛,痛及拇指,治其膕膕,謂膝解之後,曲腳之中,委中穴,背面取之,脉動應手,足太陽脉之所入,刺可入同身寸之五分,留七呼,若灸者,可灸三壯。坐而膝痛,如物隱者,治其關關,在膕上,當楗之後背,立按之以動,搖筋應手。

膝痛不可屈伸,治其背内謂大杼穴也,所在灸刺分壯與〈氣穴〉同法。連䯒若折,治陽明中俞髎若膝痛不可屈伸,連䯒痛如折者,則鍼陽明脉中俞髎也,是則正取三里穴也。若別治巨陽少隂滎若痛而膝如別離者,則治足太陽少隂之滎也。足太陽滎,通谷也,在足小指外側本節前陷者中,刺可入同身寸之二分,留五呼,若灸者,可灸三壯。

白話文:

男子經脈循著陰莖向下,到達與女子陰道相當的位置;少腹(下腹部)的經脈則直向上走,貫穿身體中央,向上通過心臟,進入喉嚨,到達下巴,環繞嘴唇,向上連接著兩眼下方中央。這條經脈從眼睛內眥(眼角內側)與太陽經脈一起開始,向下到達與女子陰道相當的位置,與督脈的支脈相連。直行的那條經脈,則從臀部開始,沿著脊椎內側向上,到達鼻腔內部。從少腹直向上,到兩眼下方中央的經脈,與任脈的走向相同,而這被認為是督脈所聯繫的。由此可知,任脈、衝脈、督脈名稱不同,但卻是同一個系統。

如果生病是由於少腹之氣衝擊心臟而引起疼痛,不能前後彎曲,這就是衝疝。這種疾病,屬於任脈的病症,經文中說這是衝疝,其實是指督脈,以不同的名稱來指稱同一病症。為什麼呢?如果一條經脈只有一個氣,沒有陰陽之分,那麼這種疾病應該會導致心臟和背部同時疼痛,怎麼會只衝擊心臟而造成疝氣呢?女子不孕、尿閉、痔瘡、尿失禁、咽喉乾燥,也是因為衝脈、任脈都從少腹向上到達咽喉,而督脈循行於女性生殖器,經過陰道之間,繞過陰道後面,再繞過臀部,所以才會出現這些症狀。所以稱之為任脈,是因為女子依靠它來孕育生命;經書上說:「此病,女子會不孕。」所以稱之為衝脈,是因為它的氣向上衝擊;經書上說:「這種疾病是從少腹向上衝擊心臟而疼痛。」所以稱之為督脈,是因為它統領全身經脈。因此,這三條經脈,同出一源,卻又各有分支,經書中名稱有時互通,好像互相矛盾引用。督脈生病,就要治療督脈,治療部位在骨骼上,嚴重的話則在臍下。這也是任脈的分支。衝任督三脈名稱不同,但本質上是同一個系統,這也清楚地說明了。骨骼上,指的是腰部橫骨上方、髮際中間的曲骨穴,是任脈與足厥陰經的交會點,針刺可深入同身寸的一寸半;如果用灸法,灸三壯即可。臍下,指的是臍下同身寸的一寸,即陰交穴,是任脈與陰衝脈的交會點,針刺可深入同身寸的八分;如果用灸法,灸五壯即可。如果上衝之氣有聲音,則治療喉嚨中央,在鎖骨凹陷中間的穴位,即天突穴,位於頸部喉結下方,同身寸的四寸中央,是陰維脈與任脈的交會點,用低角度進針,針刺可深入同身寸的一寸,留針七呼,如果用灸法,灸三壯即可。

如果病氣上衝到喉嚨,則治療承漿穴。承漿穴,位於下巴附近,陽明經脈經過承漿穴,向上到達下巴,環繞嘴唇,所以稱之為承漿。承漿穴位於頷骨前方,同身寸的一寸三分深的凹陷處,是足陽明經脈氣血的起始點,針刺可深入同身寸的三分,留針七呼,如果用灸法,灸三壯即可。膝蓋僵硬不能彎曲,則治療楗穴。楗穴,指的是大腿外側,髖骨外側,橫骨下,股外側中間的部位,側身站立,搖動此處,可感覺到筋絡的活動。坐著的時候膝蓋痛,則治療機門穴,位於髖骨兩側相接的地方。站著的時候膝蓋痛,則治療骸關穴。骸關穴,指的是膝蓋骨。有一篇經書說:「起而引解」,指的是膝蓋痛,站起來的時候,疼痛會延伸到膝蓋骨的內側。「起而」與「引解」二字的意義不同,「起立」二字的意義則較為相同。膝蓋痛,疼痛延伸到拇指,則治療委中穴,位於膝蓋後方,曲腳中間,是足太陽經脈的入點,針刺可深入同身寸的五分,留針七呼,如果用灸法,灸三壯即可。坐著的時候膝蓋痛,感覺像有東西卡住一樣,則治療關元穴,位於委中穴上方,楗穴後方,站立時按壓此處,可感覺到筋絡的活動。

膝蓋痛不能彎曲,則治療大杼穴,針灸方法與氣穴相同。腿部僵硬好像折斷一樣,則治療陽明經的中俞穴或髎穴。如果膝蓋痛不能彎曲,腿部僵硬好像折斷一樣,則針刺陽明經的中俞穴或髎穴,也就是針刺三里穴。如果膝蓋痛感覺好像分離一樣,則治療足太陽經和少陰經的滎穴。足太陽經的滎穴是通谷穴,位於足小趾外側本節前方凹陷處,針刺可深入同身寸的二分,留針五呼,如果用灸法,灸三壯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