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唐·王冰編注,宋·林億、高保衡、孫奇校正

《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六 (4)

回本書目錄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六 (4)

1.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六

足少隂滎,然谷也,在足内踝前起大骨下陷者中,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留三呼,若灸者,可灸三壯。淫濼脛痠不能乆立,治少陽之維新校正云:「按《甲乙經》:『外踝上五寸,乃足少陽之絡。』此云『維』者,字之誤也。」,在外上五寸淫濼,謂似酸痛而無力也。三寸一云四寸,《中誥圖經》:「外踝上四寸無穴,五寸是光明穴也,足少陽之絡,刺可入同身寸之七分,留十呼,若灸者,可灸五壯。」~~,~~新校正云:「按《甲乙經》云:『刺入六分,留七呼。

』」。輔骨上,橫骨下,爲楗。俠髖爲機。膝解爲骸關。俠膝之骨爲連骸。骸下爲輔,輔上爲膕,膕上爲關,頭橫骨爲枕由是則謂膝輔骨上,腰髖骨下爲楗,楗上爲機。膝外爲骸關,楗後爲關,關下爲膕,膕下爲輔骨,輔骨上爲連骸,連骸者,是骸骨相連接處也。頭上之橫骨爲枕骨。

水俞五十七穴者,尻上五行,行五。伏菟上兩行,行五。左右各一行,行五。踝上各一行,行六穴所在刺灸分壯具〈水熱穴論〉中,此皆是骨空,故〈氣穴〉篇内與此重言爾。髓空在腦後三分,在顱際銳骨之下是謂風府,通腦中也。一在齗基下當頤下骨陷中,有穴容豆,《中誥》名下頤。

一在項後中,復骨下謂瘖門穴也,在項髮際宛宛中,入系舌本,督脉陽維之會,仰頭取之,刺可入同身寸之四分,禁不可灸。一在脊骨上空,在風府上上,謂腦戸穴也,在枕骨上大羽後,同身寸之一寸五分宛宛中,督脉足太陽之會,此別腦之戸,不可妄灸,灸之不幸令人瘖,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留三呼。

~~,新校正云:「按《甲乙經》『大羽者,強間之別名』,〈氣府〉注云:『若灸者,可灸五壯。』」。脊骨下空,在尻骨下不應主療,經闕其名。,~~新校正云:「按《甲乙經》長強在脊骶端,正在尻骨下,王氏云不應主療,經闕其名,得非誤乎。」。空數髓空,在面俠鼻謂顴髎等穴,經不二指陳其處,小小者爾。

或骨空在口下,當兩肩謂大迎穴也,所在刺灸分壯與前俠頤同法。

兩髆骨空,在髆中之陽近肩髃穴,經無名。臂骨空在臂陽,去踝四寸,兩骨空之間在支溝上同身寸之一寸,是謂通間。~~,~~新校正云:「按《甲乙經》支溝上一寸名三陽絡,通間豈其別名歟?」。股骨上空,在股陽,出上膝四寸在隂市上,伏菟穴下,在承楗也。䯒骨空,在輔骨之上端謂犢鼻穴也,在膝髕下,䯒骨上,俠解,大筋中,足陽明脉氣所發,刺可入同身寸之六分,若灸者,可灸三壯耳。股際骨空,在毛中動下經闕其名。

尻骨空,在髀骨之後,相去四寸是謂尻骨八髎穴也。扁骨有滲理湊,無髓孔,易髓無空扁骨,謂尻間扁戾骨也,其骨上有滲灌,文理歸湊之,無別髓孔也。易,亦也。骨有孔則髓有孔,骨若無孔髓亦無孔也。

白話文:

本文描述了人體某些穴位的定位、針灸方法以及相關經絡的說明。

然谷穴位於足內踝前方大骨下方凹陷處,針刺深度為同身寸的三分之一,留針三呼,灸則灸三壯。治療脛部酸痛不能久立的症狀。關於足少陽之絡的穴位位置,《甲乙經》及其他醫書有所出入,其位置及針刺方法有不同記載。

文中詳細描述了膝蓋附近骨骼的結構名稱,如楗、機、骸關、連骸、輔、膕等。

水俞穴等57個穴位,其位置在臀部、踝部等處,這些穴位皆位於骨骼空隙處。 文中也描述了風府穴、瘖門穴、腦戶穴等穴位的定位、針刺方法和注意事項,並說明了《甲乙經》中關於大羽穴的記載。

文中提及長強穴位置的爭議,以及一些位於面部、頸部、手臂、大腿等處的穴位,例如顴髎、大迎、通間、犢鼻、尻骨八髎等,並說明其針灸方法。 還解釋了骨骼結構與髓孔的關係。 部分穴位的命名或位置在不同醫書中存在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