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唐·王冰編注,宋·林億、高保衡、孫奇校正

《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二十一 (6)

回本書目錄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二十一 (6)

1.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二十一

少陽、太羽、厥隂。丙寅、丙申。其運寒肅新校正云:「詳此運不當言寒肅,以注太陽司天太羽運中。」。其化,凝慘凓冽新校正云:「按〈五常政大論〉云作『凝慘寒雰』。」。其變,冰雪霜雹。其病,寒浮腫。太羽終。、太角初。、少徵、太宮、少商。

凡此少陽司天之政,氣化運行先天。天氣正新校正云:「詳少陽司天,太隂司地,正得天地之正,又厥隂少陽司地,各云得其正者,以地主生榮爲言也,本或作天氣止者,少陽火之性用動躁,云止,義不通也。」,地氣擾,風廼暴舉,木偃沙飛,炎火廼流,隂行陽化,雨廼時應,火木同德,上應熒惑歲星見明而大。~~,~~新校正云:「詳六氣惟少陽厥隂,司天司地,爲上下通和,無相勝剋。

故言火木同德,餘氣皆有勝剋,故言合德。」。其榖,丹蒼。其政,嚴。其令,擾。故風熱參布,雲物沸騰,太隂橫流,寒廼時至,涼雨並起,民病寒中,外發瘡瘍,内爲𣳘滿,故聖人遇之,和而不爭,往復之作,民病寒熱、瘧、𣳘、聾、嘔吐、上怫腫、色變。

初之氣,地氣遷,風勝廼搖,寒廼去,候廼大温,草木早榮,寒來不殺,温病廼起,其病氣怫於上,血溢、目赤、欬逆、頭痛、血𫝆詳字當作『崩』。、脇滿、膚腠中瘡少隂之化。二之氣,火反鬱太隂分故爾。白埃四起,雲趨雨府,風不勝濕,雨廼零,民廼康,其病熱鬱於上、欬逆、嘔吐,瘡發於中,胸嗌不利,頭痛、身熱、昬憒、膿瘡。

三之氣,天政布,炎暑至,少陽臨上,雨廼涯,民病熱中,聾、暝、血溢、膿瘡、欬、嘔、鼽衂、渴、嚏、欠、喉𤷒、目赤、善暴死。四之氣,凉廼至,炎暑間化,白露降,民氣和平,其病滿身重。五之氣,陽廼去,寒廼來,雨廼降,氣門廼閉新校正云:「按王注〈生氣通天論〉,氣門玄府也,所以發𣳘經脉榮衞之氣,故謂之氣門。」。

剛木早凋,民避寒邪,君子周密。終之氣,地氣正,風廼至,萬物反生,霿霧以行,其病開閉不禁,心痛,陽氣不藏而欬抑,其運氣賛所不勝,必折其鬱氣,先取化源化源,年之前十二月,迎而取之。新校正云:「詳王注資取化源,俱注云:『取其意有四等,太陽司天取九月,陽明司天取六月,是二者先取在天之氣也。少陽司天取年前十二月,太隂司天取九月,是二者乃先時取在地之氣也。

少隂司天取年前十二月,厥隂司天取四月。』義不可解,按《玄珠》之說則不然,太陽陽明之月與王注合少陽少隂,俱取三月,太隂取五月,厥隂取年前十二月,《玄珠》之義可解,王注之月疑有誤也。」。暴過不生,苛疾不起苛,重也。~~,~~新校正云:「詳此不言食歲榖間榖者,蓋此歲天地氣正上下通和,故不言也。

白話文:

少陽、太羽、厥陰節氣,對應丙寅、丙申年。關於此運氣的寒肅之說,應參照太陽運氣的說明。其氣候變化特徵是凝重、寒冷、陰冷。 常見的氣象現象是冰、雪、霜、雹。 常見的疾病是寒邪導致的浮腫。太羽節氣結束,太角節氣開始,少徵、太宮、少商等星宿當令。

總之,少陽主司天,太陰主司地,天地之氣運行順暢,符合自然規律。地氣擾動,則風暴驟起,樹木傾倒,沙石飛揚,火焰蔓延,陰氣運行,陽氣轉化,雨水及時降下。火、木之氣協調,熒惑(火星)明亮顯現。由於少陽和厥陰分別主司天和地,氣機調和,沒有相克的情況,故稱火木同德。其他氣候則各有勝負。 此節氣所對應的穀物是丹豆和蒼耳。其政事宜嚴肅,其氣象變化多端。因此,風熱瀰漫,雲霧翻騰,太陰之氣橫流,寒氣時至,涼雨齊下,民眾容易患寒邪入侵的疾病,外在表現為瘡瘍,內在則為腹滿。 因此聖人處事應和合而不爭,順應自然變化。 民眾則容易患寒熱、瘧疾、腹滿、耳聾、嘔吐、上腹部腫脹、面色改變等疾病。

第一個時期,地氣變遷,風力強盛,寒氣消退,天氣轉暖,草木茂盛,寒氣不致致死,溫病開始流行。其病症是氣機鬱結於上,導致吐血、目赤、咳嗽、頭痛、血崩、脅肋脹滿,皮膚出現瘡瘍,屬少陰之氣轉化。第二個時期,火氣鬱結於太陰之氣中,白霧瀰漫,雲氣聚集,雨水降落,風力不敵濕氣。民眾大多康復,但也有熱邪鬱結於上,出現咳嗽、嘔吐,身體內部生瘡,胸膈不舒服,頭痛、發熱、昏沉、膿瘡等症狀。

第三個時期,天象運行正常,炎熱來臨,少陽之氣上升,雨水充沛,民眾容易中暑,患耳聾、目盲、吐血、膿瘡、咳嗽、嘔吐、流鼻涕、口渴、打噴嚏、打哈欠、喉嚨痛、目赤,甚至暴亡。第四個時期,涼爽之氣來臨,炎熱消退,白露降臨,民氣平和,常見疾病是全身沉重感。第五個時期,陽氣消退,寒氣來臨,雨水下降,氣門閉合。 樹木枯萎,民眾躲避寒邪,賢者則周密防範。

最後一個時期,地氣運行正常,風力增強,萬物重新生長,霧氣瀰漫。 常見疾病是開合失調,心痛,陽氣不能收藏而咳嗽,氣運不暢。 必須疏通鬱結之氣,提前採取措施,在年前十二月預先採取措施,迎接調和之氣。關於提前採取措施的時間,不同的說法有所不同,但總體來說,需根據季節和氣候變化及時採取措施。 若過於急躁,則疾病不會產生。 此處不論及飲食,是因為天地之氣調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