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二十一 (24)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二十一 (24)
1.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二十一
帝曰:「不發不攻而犯寒犯熱,何如?」
歧伯曰:「寒熱内賊,其病益甚以水濟水,以火濟火,適足以更生病,豈唯本病之益甚乎!。」
帝曰:「願聞無病者何如?」
歧伯曰:「無者生之,有者甚之無病者,犯禁猶能生病,況有病者而未輕減,不亦難乎。。」
帝曰:「生者何如?」
歧伯曰:「不逺熱則熱至,不逺寒則寒至,寒至則堅否,腹滿痛急,下利之病生矣春宜涼,夏宜寒,秋宜温,冬宜熱,此時之宜,不可不順,然犯熱治以寒,犯寒治以熱,犯春宜用涼,犯秋宜用温,是以勝也。犯熱治以鹹寒,犯寒治以甘熱,犯涼治以苦温,犯温治以辛涼,亦勝之道也。
熱至則身熱,吐下,霍亂,癰疽,瘡瘍,瞀鬱,注下,瞤瘛,腫脹,嘔,鼽衂,頭痛,骨節變,肉痛,血溢,血𣳘,淋閟之病生矣食已不飢,吐利腥穢,亦寒之疾也。」
帝曰:「治之柰何?」
歧伯曰:「時必順之,犯者治以勝也暴瘖,冒昧,目不識人,躁擾狂越,妄見,妄聞,罵詈,驚癎,亦熱之病。。」
黃帝問曰:「婦人重身,毒之何如?」
歧伯曰:「有故無殞,亦無殞也故,謂有大堅癥瘕,痛甚不堪,則治以破積愈癥之藥,是謂不救必廼盡死,救之蓋存其大也,雖服毒不死也。上無殞,言母必全,亦無殞,言子亦不死也。。」
帝曰:「願聞其故,何謂也?」
歧伯曰:「大積大聚,其可犯也,衰其太半而止,過者死衰其太半,不足以害生,故衰太半則止其藥,若過禁,待盡毒氣,内餘無病可攻,以當毒藥,毒攻不已,則敗損中和,故過則死。~~,~~新校正云:「詳此婦人身重一節與上下文義不接,疑他卷脫簡於此。」。」
帝曰:「善。鬱之甚者,治之柰何天地五行應運,有鬱抑不申甚者也。?」
歧伯曰:「木鬱達之,火鬱發之,土鬱奪之,金鬱𣳘之,水鬱折之,然調其氣達,謂吐之,令其條達也。發,謂汗之,令其疏散也。奪,謂下之,令無擁礙也。𣳘,謂滲𣳘之,解表利小便也。折,謂抑之,制其衝逆也。通是五法,乃氣可平調,後乃觀其虚盛而調理之也。過者折之,以其畏也,所謂寫之過,太過也。
太過者,以其味寫之,以鹹寫腎,酸寫肝,辛寫肺,甘寫脾,苦寫心,過者畏寫,故謂寫爲畏也。」
帝曰:「假者何如?」
歧伯曰:「有假其氣則無禁也正氣不足,臨氣勝之,假寒熱温涼以資四正之氣,則可以熱犯熱,以寒犯寒,以温犯温,以涼犯涼也。。所謂主氣不足,客氣勝也客氣,謂六氣更臨之氣。主氣,謂五藏應四時正王,春夏秋冬也。。」
帝曰:「至哉聖人之道,天地大化,運行之節,臨御之紀,隂陽之政,寒暑之令,非夫子孰能通之,請藏之靈蘭之室,署曰:『六元正紀。』非齋戒不敢示,慎傳也新校正云:「詳此與〈氣交變大論〉末文同。」。」
白話文:
黃帝說:「不發病也不攻邪,卻感受寒邪和熱邪,這是怎麼回事?」
歧伯說:「寒熱內在作祟,病情會更加嚴重。用水治水,用火治火,只會加重病情,豈止是加重原來的病症而已!」
黃帝說:「我想聽聽沒有疾病的人該怎麼辦?」
歧伯說:「沒有疾病的人,能保持生機;有疾病的人,病情會加重。沒有疾病的人,犯了禁忌都可能生病,何況是有病的人,病情還沒有減輕,不是很困難嗎?」
黃帝說:「有病的人該怎麼辦?」
歧伯說:「不遠離熱邪,熱邪就會到達;不遠離寒邪,寒邪就會到達。寒邪到達,就會身體僵硬疼痛,腹部脹滿疼痛,急迫難忍,就會產生腹瀉的疾病。春天應該清涼,夏天應該清寒,秋天應該溫和,冬天應該溫暖。這些季節的養生之道,不可違背。但是,如果犯了熱邪,就用寒涼的方法治療;如果犯了寒邪,就用溫熱的方法治療;如果春天犯了熱邪,就用清涼的方法治療;如果秋天犯了寒邪,就用溫和的方法治療,這就是克勝的道理。犯了熱邪,用鹹寒的方法治療;犯了寒邪,用甘熱的方法治療;犯了寒涼,用苦溫的方法治療;犯了溫熱,用辛涼的方法治療,也是克勝的道理。熱邪到達,就會出現發熱、嘔吐、腹瀉、霍亂、癰疽、瘡瘍、煩悶、下痢、抽搐、腫脹、嘔吐、流涕、頭痛、關節變形、肌肉疼痛、出血、血瘀、尿閉等疾病。飯後沒有飢餓感,嘔吐腹瀉排出腥臭之物,也是寒邪的病症。」
黃帝說:「那該怎麼治療呢?」
歧伯說:「一定要順應時令,犯邪就用克勝的方法治療。暴喑、昏迷、目不識人、躁擾狂妄、胡言亂語、幻聽、謾罵、驚癇,這些都是熱邪的病症。」
黃帝問道:「婦女懷孕,中毒怎麼辦?」
歧伯說:「有原因,不會死亡;沒有原因,也不會死亡。所謂有原因,是指有很大的癥瘕積聚,疼痛難忍,就要用破除積聚、治愈癥瘕的藥物治療。這叫做不救治必然會死亡,救治就能夠保全性命。雖然服毒,也不會死亡。上無殞,是指母親一定會保全;亦無殞,是指孩子也不會死亡。」
黃帝說:「我想聽聽其中的道理,這是什麼意思呢?」
歧伯說:「積聚很大,是可以冒犯的,等到其衰弱了一大半就停止治療。超過這個限度就會死亡。衰弱了一大半,不足以危害生命,所以衰弱了一大半就停止藥物治療。如果超過禁忌,等到毒氣盡洩,體內沒有餘邪可以攻伐,就用藥物來攻毒。如果毒邪持續不斷地攻伐,就會損傷人體的中和之氣,所以超過限度就會死亡。……(新校正云:「詳此婦人身重一節與上下文義不接,疑他卷脫簡於此。」)」
黃帝說:「很好。鬱結很嚴重的人,該怎麼治療?天地五行應運而生,也有鬱結不通嚴重的情況。」
歧伯說:「木氣鬱結,就要疏通它;火氣鬱結,就要宣洩它;土氣鬱結,就要瀉去它;金氣鬱結,就要滲利它;水氣鬱結,就要抑制它。然而調和其氣機,叫做吐瀉,讓它通暢;宣洩,叫做發汗,讓它疏散;瀉去,叫做下瀉,讓它沒有阻礙;滲利,叫做利尿,讓它從體表和尿液排出;抑制,叫做抑制,制止其衝逆。運用這五種方法,就能夠調和氣機,然後再觀察其虛實盛衰而調理。過度者,就要抑制它,因為它害怕被抑制。所謂『寫』就是抑制,『過』就是過度。過度者,就用其相克之味來抑制它。用鹹味抑制腎經,酸味抑制肝經,辛味抑制肺經,甘味抑制脾經,苦味抑制心經。過度者害怕被抑制,所以說抑制就是克制。」
黃帝說:「假借之氣怎麼辦?」
歧伯說:「如果假借其氣,就沒有禁忌。正氣不足,客邪勝過正氣,就借用寒熱溫涼來資助四正之氣,就可以用熱治熱,用寒治寒,用溫治溫,用涼治涼。所謂主氣不足,客氣佔優勢。客氣,是指六氣交替入侵之氣。主氣,是指五臟應四時而正旺,春天、夏天、秋天、冬天。」
黃帝說:「真是聖人之道啊!天地大化,運行有節,臨御有度,陰陽有政,寒暑有令,不是您,誰能通曉這些呢?請把它收藏在靈蘭之室,題名為『六元正紀』。沒有齋戒,不敢示人,要謹慎傳授。(新校正云:「詳此與〈氣交變大論〉末文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