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二十一 (23)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二十一 (23)
1.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二十一
手之隂陽其氣髙,足之隂陽其氣下,足太陽氣在身後,足陽明氣在身前,足太隂少隂厥隂氣在身中,足少陽氣在身側,各隨所在言之氣變生病象也。故風勝則動動,不寧也。~~,~~新校正云:「詳『風勝則動』至『濕勝則濡𣳘』五句,與〈隂陽應象大論〉文重而兩注不同。」。
熱勝則腫熱勝氣則爲丹熛,勝血則爲癰膿,勝骨肉則爲胕腫,按之不起。燥勝則乾乾於外則皮膚皴折,乾於内則精血枯涸,乾於氣及津液則肉乾而皮著於骨。寒勝則浮浮,謂浮起,按之處見也。濕勝則濡𣳘,甚則水閉胕腫濡𣳘,水利也。胕腫肉泥,按之陷而不起也。水閉則逸於皮中也。
隨氣所在,以言其變耳。」
帝曰:「願聞其用也。」
歧伯曰:「夫六氣之用,各歸不勝而爲化用,謂施其化。。故太隂雨化施於太陽,太陽寒化施於少隂新校正云:「詳此當云少隂少陽。」。少隂熱化施於陽明,陽明燥化施於厥隂,厥隂風化施於太隂,各命其所在,以徵之也。」
帝曰:「自得其位何如?」
歧伯曰:「自得其位,常化也。」
帝曰:「願聞所在也。」
歧伯曰:「命其位,而方月可知也隨氣所在,以定其方,六分占之,則日及地分無差矣。。」
帝曰:「六位之氣盈虚何如?」
歧伯曰:「太少異也。太者之至,徐而常。少者,暴而亡力強而作,不能乆長,故暴而無也。亡,無也。。」
帝曰:「天地之氣盈虚何如?」
歧伯曰:「天氣不足,地氣隨之。地氣不足,天氣從之。運居其中而常先也運,謂木、火、土、金、水,各主歲者也。地氣勝則歲運上升,天氣勝則歲氣下降,上升下降運氣常先遷降也。惡所不勝,歸所同和,隨運歸從,而生其病也非其位則變生,變生則病作。故上勝則天氣降而下,下勝則地氣遷而上勝,謂多也。
上多則自降下,多則自遷,多少相移,氣之常也。~~,~~新校正云:「按〈六微旨大論〉云:『升已而降。降者,謂天,降已而升。升者,謂地,天氣下降,氣流于地,地氣上升,氣騰于天,故髙下相召,升降相因而變作矣。』此亦升降之義也矣。」。多少而差其分多則遷降多,少則遷降少,多少之應,有微有甚,異之也。
微者小差,甚者大差,甚則位易,氣交易則大變生而病作矣。〈大要〉曰:『甚紀五分,微紀七分,其差可見。』此之謂也以其五分七分之,所以知天地隂陽過差矣。」
帝曰:「善。論言熱無犯熱,寒無犯寒,余欲不逺寒不逺熱,柰何?」
歧伯曰:「悉乎哉問也。發表不逺熱,攻裏不逺寒汗𣳘故用熱,不逺熱。下利故用寒,不逺寒。皆以其不住於中也。如是則夏可用熱,冬可用寒,不發不𣳘而無畏忌,是謂妄,逺法所禁也。皆謂不獲已而用之也,秋冬亦同。~~,~~新校正云:「按至眞要大論云:『發不逺熱,無犯温涼。』」。」
白話文:
手部陰陽之氣上升,足部陰陽之氣下降。足太陽經的氣運行於身體後方,足陽明經的氣運行於身體前方,足太陰、少陰、厥陰經的氣運行於身體內部,足少陽經的氣運行於身體側面。根據經脈所在位置,可推測氣機變化而導致的疾病症狀。所以,風邪盛則身體會顫動不安。……(此處省略部分與其他經文重複內容)。
熱邪盛則會腫脹,熱邪勝過氣則會出現丹毒(皮膚紅腫熱痛),勝過血液則會形成癰腫膿瘡,勝過骨肉則會形成堅硬腫塊,按壓時不會凹陷。燥邪盛則會乾燥,外在表現為皮膚乾裂粗糙,內在則精血枯竭,若燥邪傷及氣和津液,則肌肉乾燥,皮膚緊貼骨骼。寒邪盛則會浮腫,按壓時會出現凹陷。濕邪盛則會水腫,嚴重時會出現水腫、堅硬腫塊、水腫、小便不利等症狀。堅硬腫塊如同泥狀,按壓時會凹陷,不易恢復。水腫則是指水液停滯於皮膚之中。
根據氣機所在部位,即可推斷其變化。
黃帝說:「我想聽聽它們的運用方法。」
歧伯說:「六氣的運用,各有其不勝之氣而轉化運用,稱為施其化。所以,太陰之氣的雨化作用施於太陽;太陽之氣的寒化作用施於少陰少陽;少陰之氣的熱化作用施於陽明;陽明之氣的燥化作用施於厥陰;厥陰之氣的風化作用施於太陰,各按其所在經脈推測其變化。」
黃帝說:「它們各自處於其位的情況如何?」
歧伯說:「各自處於其位,則氣機運行正常。」
黃帝說:「我想聽聽它們所在的位置。」
歧伯說:「根據其所在經脈位置,結合月份就能推知。根據氣機所在位置,確定其方位,用六分法推算,則每日及地支方位都不會差錯。」
黃帝說:「六經的氣機盛衰如何?」
歧伯說:「太過與不足不同。太過者,到達極點,緩慢而持久。不足者,來勢迅猛而缺乏力量,雖強盛但不能持久,所以猛烈而短暫。」
黃帝說:「天地之氣的盛衰如何?」
歧伯說:「天氣不足,地氣隨之衰弱;地氣不足,天氣也隨之衰弱。運氣居於其中,並且經常先發生變化。運氣是指木、火、土、金、水五行,各主宰著不同的臟腑。地氣盛則運氣上升,天氣盛則運氣下降,上升下降是運氣經常先發生遷移轉變的現象。邪氣侵犯不勝之處,而歸於同類相和的部位,順應運氣的趨勢而產生疾病。若非其位,則氣機變化而產生疾病。所以,上部氣機盛則天氣下降;下部氣機盛則地氣上升。上部氣機盛則自行下降,下部氣機盛則自行上升,盛衰相移是氣機運行的常態……(此處省略部分與其他經文重複內容)。盛衰程度不同,其遷移轉變的幅度也不同。盛則遷移轉變多,衰則遷移轉變少,盛衰的反應,有輕有重,其差異很大。輕微者為小幅度的差異,嚴重者為大幅度的差異,嚴重時則經脈部位改變,氣機交換,則會產生很大的變化而導致疾病。……(此處省略部分與其他經文重複內容)。
黃帝說:「很好。文中說熱邪不犯熱邪,寒邪不犯寒邪,我想要既不遠離寒邪也不遠離熱邪,該怎麼辦呢?」
歧伯說:「您問的非常好。發汗治療不遠離熱邪,攻裡治療不遠離寒邪。所以用發汗的方法治療,不遠離熱邪;用下利的方法治療,不遠離寒邪。都是因為邪氣不留在體內。這樣,夏天可用發汗法,冬天可用下利法,不發汗不下利而沒有忌諱,這是錯誤的,是違背醫理的。都是不得已而為之,秋冬季節也是如此……(此處省略部分與其他經文重複內容)。